一种后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3214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4 18: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后车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一后纵梁和第二后纵梁,所述第一横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后纵梁前端和所述第二后纵梁前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后纵梁中前部和所述第二后纵梁中前部固定连接,两个摆臂支承座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后纵梁和第二后纵梁上,所述摆臂支承座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中间位置。摆臂支承座通过后纵梁将力同时传递给横梁一和横梁二时,且前后受力均匀,大大提高整体稳定性,同时增加摆臂支承座局部刚度和强度,增加横梁一和横梁二之间的传力路径,有利于传递来自底盘的载荷。

Rear fram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rear frame, comprises a first beam, second beam and second beam, the first after the beam, the two ends of the first beam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connected with the two ends of the front sec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second beam and the front of the rear side member and the first the second front and back longitudinal beam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two arm supporting seat are respectively disposed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rear beam longitudinal beam, the swing arm supporting seat is arranged in the middle position of the first beam and the second beam. Swing arm supporting seat by the force will be passed on to the beam and a longitudinal beam two, and after the uniform stress, greatly enhance the overall stability, while increasing the swing arm supporting seat local stiffness and strength, increase the force transmission path between two beam and beam, to transfer load from the chassi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车架
本技术涉及车体底盘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车架。
技术介绍
目前,车辆后车架主要是承载来自底盘的冲击载荷,以及承载后排乘员、行李箱内物品,同时需要在后碰中吸收主要的能量;所以,后车架发挥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在设计中,需要充分的传力路径,合理的结构设计才能提升整个后车架子系统的强度、刚度等性能,提高设计质量。以往车型后车架设计存在以下不足:横梁二设计离螺旋弹簧支承座较远,没有形成有效连接,螺旋弹簧支承座承受的载荷不能传递到横梁二上,使得螺旋弹簧支承座和后纵梁局部承受载荷过大,存在应力集中和局部刚度不足问题;横梁一设计离摆臂支承座较远,没有形成有效连接,摆臂支承座承受的载荷不能传递到横梁一上,存在应力集中和局部刚度不足问题;后纵梁前加强板没有与横梁一形成连接,不能增加传力路径,不能有效的传递载荷;座椅安装点集成在后纵梁前加强板上,使承受的来自底盘的载荷传递到座椅安装点上,不利于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后车架,具有整体稳定性高、增加摆臂支承座局部刚度和强度、增加横梁一和横梁二之间的传力路径及有利于传递来自底盘的载荷的优点。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后车架,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一后纵梁和第二后纵梁,所述第一横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后纵梁前端和所述第二后纵梁前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后纵梁中前部和所述第二后纵梁中前部固定连接,两个摆臂支承座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后纵梁和第二后纵梁上,所述摆臂支承座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设置有两个后纵梁前加强板,两个所述后纵梁前加强板分别固定设置所述第一后纵梁和所述第二后纵梁上,所述后纵梁前加强板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后纵梁与所述第二后纵梁上分别设置有后纵梁隔板,所述后纵梁隔板固定设置于后纵梁开口上表面,所述后纵梁隔板与后地板搭接,所述后纵梁隔板与螺旋弹簧支承座X、Y向重合,所述后纵梁隔板与第二横梁固定连接。所述螺旋弹簧支承座与所述第二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后纵梁开口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设置有座椅加强板,所述座椅加强板与所述第二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加强板与后纵梁固定连接。本技术提供一种后车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一后纵梁和第二后纵梁,所述第一横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后纵梁前端和所述第二后纵梁前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后纵梁中前部和所述第二后纵梁中前部固定连接,两个摆臂支承座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后纵梁和第二后纵梁上,所述摆臂支承座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中间位置。这样,将两个摆臂支承座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后纵梁和第二后纵梁上,所述摆臂支承座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中间位置,摆臂支承座通过后纵梁将力同时传递给横梁一和横梁二时,且前后受力均匀,大大提高整体稳定性,同时增加摆臂支承座局部刚度和强度,增加横梁一和横梁二之间的传力路径,有利于传递来自底盘的载荷。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提高整体稳定性、增加摆臂支承座局部刚度和强度、增加横梁一和横梁二之间的传力路径及有利于传递来自底盘的载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后车架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后车架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后车架传力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第一横梁,2、第二横梁,3、第一后纵梁,4、第二后纵梁,5、后纵梁前加强板,6、后纵梁隔板,7、螺旋弹簧支承座,8、座椅加强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后车架,包括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第一后纵梁3和第二后纵梁4,所述第一横梁1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后纵梁3前端和所述第二后纵梁4前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梁2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后纵梁3中前部和所述第二后纵梁4中前部固定连接,两个摆臂支承座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后纵梁3和第二后纵梁4上,所述摆臂支承座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1和第二横梁2中间位置。这样,将两个摆臂支承座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后纵梁3和第二后纵梁4上,所述摆臂支承座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1和第二横梁2中间位置,摆臂支承座通过后纵梁将力同时传递给横梁一和横梁二时,且前后受力均匀,大大提高整体稳定性,同时增加摆臂支承座局部刚度和强度,增加横梁一和横梁二之间的传力路径,有利于传递来自底盘的载荷。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提高整体稳定性、增加摆臂支承座局部刚度和强度、增加横梁一和横梁二之间的传力路径及有利于传递来自底盘的载荷。本技术的后车架,如图1-图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一横梁1和所述第二横梁2之间设置有两个后纵梁前加强板5,两个所述后纵梁前加强板5分别固定设置所述第一后纵梁3和所述第二后纵梁4上,所述后纵梁前加强板5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1和所述第二横梁2固定连接。这样,通过在第一横梁1和所述第二横梁2之间设置两个后纵梁前加强板5,增加摆臂支承座局部刚度和强度,增加横梁一和横梁二之间的传力路径,有利于传递来自底盘的载荷。本技术的后车架,如图1-图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一后纵梁3与所述第二后纵梁4上分别设置有后纵梁隔板6,所述后纵梁隔板6固定设置于后纵梁开口上表面,所述后纵梁隔板6与后地板搭接,所述后纵梁隔板6与螺旋弹簧支承座7X、Y向重合,所述后纵梁隔板6与第二横梁2固定连接。这样,通过设置后纵梁隔板6,在后纵梁开口上表面,集成座椅安装点,提升座椅安装点刚度和强度;后纵梁隔板6与后地板搭接,增大了车架与地板的搭接面积和受力面积;后纵梁隔板6与第二横梁2相连,提升了搭接区域的扭转刚度;后纵梁隔板6与螺旋弹簧支承座7X、Y向重合,使此区域形成封闭性腔体结构,也加强了地板局部厚度,使地板减小来自弹簧的载荷,降低疲劳开裂风险。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螺旋弹簧支承座7与所述第二横梁2固定连接。这样,螺旋弹簧支承座7与所述第二横梁2固定连接,螺旋弹簧支承座7与第二横梁2存在重合区域,增加传力路径,以使得螺旋弹簧支承座7承受来自底盘的载荷可以通过重合区域分散到第二横梁2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后纵梁开口与所述第二横梁2之间设置有座椅加强板8,所述座椅加强板8与所述第二横梁2固定连接,所述座椅加强板8与后纵梁固定连接。这样,座椅加强板8与所述第二横梁2固定连接,螺旋弹簧支承座7的位置远离后纵梁底部,使之不直接承受来自底盘的载荷,同时与横梁二搭接,提升安装点刚度和强度。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后车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一后纵梁和第二后纵梁,所述第一横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后纵梁前端和所述第二后纵梁前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后纵梁中前部和所述第二后纵梁中前部固定连接,两个摆臂支承座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后纵梁和第二后纵梁上,所述摆臂支承座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中间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一后纵梁和第二后纵梁,所述第一横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后纵梁前端和所述第二后纵梁前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后纵梁中前部和所述第二后纵梁中前部固定连接,两个摆臂支承座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后纵梁和第二后纵梁上,所述摆臂支承座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中间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设置有两个后纵梁前加强板,两个所述后纵梁前加强板分别固定设置所述第一后纵梁和所述第二后纵梁上,所述后纵梁前加强板两端分别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洋劳兵刘烨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