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本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2/075410,国际申请日为2012年10月1日的PCT国际申请进入中国阶段后国家申请号为201280046657.0的标题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近年来,锂离子二次电池广泛用于便携式电话和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CoO2、LiNiO2、LiNi0.8Co0.2O2、LiMn2O4等锂和过渡金属等的复合氧化物(下面也称为含锂复合氧化物)。此外,对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和车载用锂离子二次电池,要求小型化和轻量化,希望单位质量的放电容量的进一步提高、反复进行充放电循环后放电容量不会降低的特性(下面也称为循环特性)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车载用的用途中,还希望以高放电速率放电时放电容量不会降低的特性(下面也称为速率特性)的进一步提高。作为提高 ...
【技术保护点】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由在包含锂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含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具有被覆层的粒子(III)构成,该被覆层含有金属氧化物(I)和化合物(II),所述金属氧化物(I)包含选自周期表3族、13族和镧系元素的至少一种金属元素,所述化合物(II)包含Li和P;其中,所述粒子(III)的表面层的5nm以内的部位所含的所述P和所述金属元素的原子比例、即P/金属元素为0.03~0.45。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9.30 JP 2011-2173581.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由在包含锂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含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具有被覆层的粒子(III)构成,该被覆层含有金属氧化物(I)和化合物(II),所述金属氧化物(I)包含选自周期表3族、13族和镧系元素的至少一种金属元素,所述化合物(II)包含Li和P;其中,所述粒子(III)的表面层的5nm以内的部位所含的所述P和所述金属元素的原子比例、即P/金属元素为0.03~0.4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元素是选自Al、Y、Ga、In、La、Pr、Nd、Gd、Dy、Er和Yb的至少一种。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II)是Li3PO4。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III)的表面层的5nm以内的部位所含的所述P和所述金属元素的原子比例、即P/金属元素为0.10~0.40。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元素相对于所述含锂复合氧化物的摩尔比的值为0.001~0.03。6.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7.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所述的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质。8.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其包括:第一接触工序,该工序中,使包含锂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含锂复合氧化物的粉末与第一水溶液接触,该第一水溶液包含具有选自周期表3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里健,角崎健太郎,曾海生,泷本康幸,铃木俊夫,李大贵,
申请(专利权)人:旭硝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