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制条机的牵切制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81858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5 01: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利用制条机的牵切制条方法,包括:S1:增加制条机的前罗拉钳口压力至1280~1360牛顿,并且调节制条机的针板数量为17~20块,且针板均匀分布,针板上的植针密度为10~12针/英寸;S2:将原料纤维条连续地喂入制条机进行牵切并制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中,增加现有制条机的前罗拉钳口压力,从而增加使握持纤维的力,使得能够拉断纤维,同时减少针板数量及针板密度,减少后牵切顺利。

Method for making bar by using bar making machine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textile technology, discloses a cutting method, making machine holding include: S1: increase the machine front roller nip pressure to 1280 ~ 1360 Newton, and adjust the needle plate making machine for the number of 17 to 20, and the needle plate evenly, needle in the needling density of 10 to 12 stitches per inch; S2: the raw fiber strip is continuously fed into the machine for cutting and holding system. The method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ncrease the existing machine front roller nip pressure, thereby increasing the holding force of the fiber, which can pull off the fiber, while reducing the number of needle plate and needle plate density, reduced by cutting smooth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制条机的牵切制条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
,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制条机的牵切制条方法。
技术介绍
制条机为纺织领域一种常见的机械,主要包括前后罗拉及两者间的针板所组成的牵伸装置,对进入其中的原料纤维束进行牵伸梳理,使纤维伸直平行,并制成连续的纤维条。现有工艺中。在制条机生产麻条时,麻片在进入制条机前的工序时,麻的纤维是很长的,长度在0.4~1.2米左右,由于制条机无牵切功能,必须在前工序将麻纤维切断为100毫米左右的长度,再喂入制条机才能正常生产出条子。例如:现在用制条机生产腈氯纶条子,而腈氯纶条子纤维是很长的没有断点,如果要事先切断再喂入制条机生产腈氯纶条子,生产成本会大大增加,加上腈氯纶条子静电大,生产难度大,效率极低。总之,现有的制条机的制条方式无法切断原料的纤维,制条前必须事先切断到想要的长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利用制条机的牵切制条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制条机的制条方式无法切断原料的纤维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利用制条机的牵切制条方法,包括:S1:增加制条机的前罗拉钳口压力至1280~1360牛顿,并且调节制条机的针板数量为17~20块,且针板均匀分布,针板上的植针密度为10~12针/英寸;S2:将原料纤维条连续地喂入制条机进行牵切并制条。其中,步骤S1中还包括:将前罗拉隔距加大至16~20毫米。其中,步骤S2之前还包括:降低前罗拉出条线速度为18~22米/分。其中,步骤S2之前还包括:调节所述制条机的牵伸倍数为7.2~7.8倍。其中,步骤S2之前还包括:喂入原料纤维条的规格为68g/3m~72g/3m。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增加现有制条机的前罗拉钳口压力,从而增加使握持纤维的力,使得能够拉断纤维,同时减少针板数量及针板密度,减少后牵切顺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实施例的利用制条机的牵切制条方法,包括:步骤S1,增加制条机的前罗拉钳口压力至1280~1360牛顿,并且调节制条机的针板数量为17~20块,且针板均匀分布,即针板均匀分布在原来的空间范围内,针板上的植针密度为10~12针/英寸。针的密度大时,对每根纤维的控制较强,在前罗拉钳口有限握持力下同时拉断全部纤维,不容易拉断。而且经常有拉不断的情况。将针的密度减小后,稀疏的针对纤维的控制减弱,随机来看一些纤维仍被较强控制,但一些纤维行进时滑动后才被控制到,这样瞬时拉断的总是部分纤维,拉断容易很多,实际生产实验确实如此。步骤S2,将原料纤维条连续地喂入制条机进行牵切并制条。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增加现有制条机的前罗拉钳口压力,从而增加使握持纤维的力,使得能够拉断纤维,同时减少针板数量及针板密度,减少后牵切顺利。而且原料纤维理论上可以无限长度喂入,原制条机生产麻条时,是将喂入的麻事先切断为100毫米左右具有一定纤维长度的麻片,实现只牵伸不拉断的麻条生产。本实施例中,在喂入腈氯纶条子很长不需切断,原则上是无限长。这样省去了中间切断等工序,效率大大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减少了腈氯纶条子的静电产生。本实施例中,步骤S1中还包括:将前罗拉隔距加大至16~20毫米,原设计最大为11毫米,优选加长调节孔长度使其增加到18毫米,隔距加大后降低了牵切难度,增加拉断纤维的长度,可以通过调整前罗拉隔距来调整拉断纤维的长度。为了减少静电发生,步骤S2之前还包括:降低前罗拉出条速度,尤其是生产腈氯纶比生产其他原料条子的静电要大一些,出条速度由原28米/分降为现在的18~22米/分,优选20米/分。为了更好地实现牵切,步骤S2之前还包括:在牵伸倍数范围内将牵伸倍数偏高调整,具体地,调节制条机的牵伸倍数为7.2~7.8倍,优选为7.5倍,比原来提高5%。在喂入定量不变的情况下牵伸倍数越大,出条就越细,即要拉断的纤维就越少,拉断越容易。由于要实现牵切,首先调整原料重量,原一般喂入在250g/3m,本实施例中,步骤S2之前还包括:改用为68g/3m~72g/3m,因为喂入原料条子偏细(即重量轻)容易实现牵切,优选为70g/3m,牵切效果最好。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制条机的牵切制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增加制条机的前罗拉钳口压力至1280~1360牛顿,并且调节制条机的针板数量为17~20块,且针板均匀分布,针板上的植针密度为10~12针/英寸;S2:将原料纤维条连续地喂入制条机进行牵切并制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制条机的牵切制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增加制条机的前罗拉钳口压力至1280~1360牛顿,并且调节制条机的针板数量为17~20块,且针板均匀分布,针板上的植针密度为10~12针/英寸;S2:将原料纤维条连续地喂入制条机进行牵切并制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制条机的牵切制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还包括:将前罗拉隔距加大至16~20毫米。3.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宏伟杨仕成张冶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纺织工业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