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09218 阅读:4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3 1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包括耳壳后腔,在所述耳壳后腔的内侧设有与之对应连接的扬声器单体,在所述扬声器单体上设有向外凸出的衔接块,在所述耳壳后腔内设有向内凹进的容纳环,所述衔接块与容纳环对应相匹配,在所述耳壳后腔与耳壳尾套对应连接,所述耳壳尾套与耳机线对应连接,所述耳机线与扬声器单体对应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各部件结合处采用铆压机铆压紧装配,不需要打胶水进行装配,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连接部件的结合力,同时有效解决了金属耳机装配结合容易松动的问题,以及打胶水装配容易脱落,装配人工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
本技术涉及电声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
技术介绍
耳机Earphones是一对转换单元,它接受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器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耳机一般是与媒体播放器可分离的,利用一个插头连接。好处是在不影响旁人的情况下,可独自聆听音响;亦可隔开周围环境的声响,对在录音室、DJ、旅途、运动等在噪吵环境下使用的人很有帮助。耳机原是给电话和无线电上使用的,但随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盛行,耳机多用于手机、随身听、收音机。可携式电玩和数位音讯播放器等。耳机是人的随身音响的象征。手机耳机分为两种标准:OMTP标准通常被叫做国家标准,CTIA被称为国际标准。耳机根据其换能方式分类,主要有:动圈方式、动铁方式、静电式和等磁式。从结构上功能方式进行分类,可分为半开放式和封闭式;从佩带形式上分类则有耳塞式,挂耳式,入耳式和头戴式;从佩戴人数上分类则有单人耳机和多人耳机;从音源上区别,可以分为有源耳机和无源耳机;有源耳机也常被称为插卡耳机。现有耳机在组装时采用胶水粘合,不仅装配件容易脱落,而且增加了人工费用,如此便会增加额外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本技术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包括耳壳后腔,在所述耳壳后腔的内侧设有与之对应连接的扬声器单体,在所述扬声器单体上设有向外凸出的衔接块,在所述耳壳后腔内设有向内凹进的容纳环,所述衔接块与容纳环对应相匹配,在所述耳壳后腔的外侧设有与之相匹配的耳壳前腔,在所述耳壳后腔一端设有向外凸出的卡槽,在所述耳壳前腔上设有若干个凸片,在所述耳壳前腔上设有向内凹进的环槽,所述环槽与凸片形成凹槽,所述凹槽与卡槽相匹配;在所述耳壳前腔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出音筒对应连接,所述出音筒与耳套对应连接,在所述耳套上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与出音筒相匹配;在所述耳壳后腔与耳壳尾套对应连接,所述耳壳尾套与耳机线对应连接,所述耳机线与扬声器单体对应电连接。在所述出音筒中部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凸环,在所述出音筒一端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凸环。所述第一凸环的直径大于安装孔和连接孔的直径,所述第一凸环设置在安装孔与连接孔之间,所述连接孔对应套设于所述出音筒外壁上并且与出音筒上的第一凸环对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凸环与连接孔对应连接。在所述耳壳尾套上设有若干个防滑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在使用时耳机线通过接口与数码设备连接,由于耳机线与扬声器单体对应电连接,扬声器单体接触到音频信号,同时将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然后声音通过出音筒向耳朵传递,耳套的缓冲作用减少了声音的震动同时也增加了耳朵的舒适性。2.本技术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中扬声器单体与耳壳后腔、耳壳前腔与出音筒和出音筒与耳套之间采用不同结构的紧密衔接固定,不仅减少了耳机的占用空间,同时也增强了耳机整体结构的衔接,使各部件更好连接固定。3.本技术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在出音筒与耳壳前腔的装配及耳壳后腔与耳壳尾套的装配直接使用铆压机铆压紧装配,不需要打胶水进行装配,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连接部件的结合力,同时有效解决了金属耳机装配结合容易松动的问题,以及打胶水装配容易脱落,装配人工成本高的问题。4.本技术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中的由于耳套采用硅胶材质,硅胶具有良好的缓冲性和弹性,因此出音筒中的第二凸环能插入到耳套的连接孔中,同时使第二凸环在连接孔内形成卡扣的结构,让出音筒与耳套紧密结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的爆炸示意图;图中:1为耳壳后腔,11为容纳环,12为卡槽,2为扬声器单体,21为衔接块,3为耳壳前腔,31为凸片,32为环槽,33为凹槽,34为安装孔,4为出音筒,41为第一凸环,42为第二凸环,5为耳套,51为连接孔,6为耳壳尾套,61为防滑槽,7为耳机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和图2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包括耳壳后腔1,在所述耳壳后腔1的内侧设有与之对应连接的扬声器单体2,所述扬声器单体2用于将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在所述扬声器单体2上设有向外凸出的衔接块21,在所述耳壳后腔1内设有向内凹进的容纳环11,所述衔接块21与容纳环11对应相匹配,在所述耳壳后腔1的外侧设有与之相匹配的耳壳前腔3,在所述耳壳后腔1一端设有向外凸出的卡槽12,在所述耳壳前腔3上设有若干个凸片31,在所述耳壳前腔3上设有向内凹进的环槽32,所述环槽32与凸片31形成凹槽33,所述凹槽33与卡槽12相匹配;本技术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中扬声器单体2与耳壳后腔1、耳壳前腔3与出音筒4和出音筒4与耳套5之间采用不同结构的紧密衔接固定,不仅减少了耳机的占用空间,同时也增强了耳机整体结构的衔接,使各部件更好连接固定。如图2所示,在所述耳壳前腔3上开设有安装孔34,所述安装孔34与出音筒4对应连接,所述出音筒4与耳套5对应连接,在所述耳套5上设有连接孔51,所述连接孔51与出音筒4相匹配;在所述耳壳后腔1与耳壳尾套6对应连接,所述耳壳尾套6与耳机线7对应连接,所述耳机线7与扬声器单体2对应电连接,在所述耳壳尾套6上设有若干个防滑槽61。本技术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在出音筒4与耳壳前腔3的装配及耳壳后腔1与耳壳尾套6的装配直接使用铆压机铆压紧装配,不需要打胶水进行装配,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连接部件的结合力,同时有效解决了金属耳机装配结合容易松动的问题,以及打胶水装配容易脱落,装配人工成本高的问题。如图1和图2所示,在所述出音筒4中部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凸环41,在所述出音筒4一端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凸环42。所述第一凸环41的直径大于安装孔34和连接孔51的直径,所述第一凸环41设置在安装孔34与连接孔51之间,所述连接孔51对应套设于所述出音筒4外壁上并且与出音筒4上的第一凸环41对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凸环42与连接孔51对应连接。本技术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中的由于耳套5采用硅胶材质,硅胶具有良好的缓冲性和弹性,因此出音筒4中的第二凸环42能插入到耳套5的连接孔51中,同时使第二凸环42在连接孔51内形成卡扣的结构,让出音筒4与耳套5紧密结合。本技术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在实用时耳机线7通过接口与数码设备连接,由于耳机线7与扬声器单体2对应电连接,扬声器单体2接触到音频信号,同时将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然后声音通过出音筒4向耳朵传递,耳套5的缓冲作用和弹性减少了声音的震动同时也增加了耳朵的舒适性。尽管已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列举,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实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在不偏离本技术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包括耳壳后腔(1),在所述耳壳后腔(1)的内侧设有与之对应连接的扬声器单体(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扬声器单体(2)上设有向外凸出的衔接块(21),在所述耳壳后腔(1)内设有向内凹进的容纳环(11),所述衔接块(21)与容纳环(11)对应相匹配,在所述耳壳后腔(1)的外侧设有与之相匹配的耳壳前腔(3),在所述耳壳后腔(1)一端设有向外凸出的卡槽(12),在所述耳壳前腔(3)上设有若干个凸片(31),在所述耳壳前腔(3)上设有向内凹进的环槽(32),所述环槽(32)与凸片(31)形成凹槽(33),所述凹槽(33)与卡槽(12)相匹配;在所述耳壳前腔(3)上开设有安装孔(34),所述安装孔(34)与出音筒(4)对应连接,所述出音筒(4)与耳套(5)对应连接,在所述耳套(5)上设有连接孔(51),所述连接孔(51)与出音筒(4)相匹配;所述耳壳后腔(1)与耳壳尾套(6)对应连接,所述耳壳尾套(6)与耳机线(7)对应连接,所述耳机线(7)与扬声器单体(2)对应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铆压工艺的金属耳机,包括耳壳后腔(1),在所述耳壳后腔(1)的内侧设有与之对应连接的扬声器单体(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扬声器单体(2)上设有向外凸出的衔接块(21),在所述耳壳后腔(1)内设有向内凹进的容纳环(11),所述衔接块(21)与容纳环(11)对应相匹配,在所述耳壳后腔(1)的外侧设有与之相匹配的耳壳前腔(3),在所述耳壳后腔(1)一端设有向外凸出的卡槽(12),在所述耳壳前腔(3)上设有若干个凸片(31),在所述耳壳前腔(3)上设有向内凹进的环槽(32),所述环槽(32)与凸片(31)形成凹槽(33),所述凹槽(33)与卡槽(12)相匹配;在所述耳壳前腔(3)上开设有安装孔(34),所述安装孔(34)与出音筒(4)对应连接,所述出音筒(4)与耳套(5)对应连接,在所述耳套(5)上设有连接孔(51),所述连接孔(51)与出音筒(4)相匹配;所述耳壳后腔(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甫群李小勇王标肖方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宜思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