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隔膜及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89307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9 1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隔膜及电池,其中电池隔膜包括隔膜本体,还包括设置于隔膜本体至少一表面的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上形成有若干贯穿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的第一微孔,隔膜本体上形成有若干贯穿隔膜本体的第二微孔。上述电池隔膜及电池,能够在电池遭受金属异物穿刺、重物冲击时,保护电池的内部结构免遭破坏,而且即使电池在长时间工作之后发热,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仍然能够维持较好的电气绝缘性,防止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短路,从而提升电池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隔膜及电池
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隔膜及电池。
技术介绍
目前,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移动电源、电子烟、各种数码产品、电动工具、动力、储能等领域,其市场应用广、潜力大。随着离子电池的应用日益广泛,电池容量越来越大,人们对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成为一种迫切而普遍的要求。在提高电池安全性能方面,有多种技术方法和路线,包括正极材料的改进、负极材料的改进、电解液添加剂的改进、电池结构的优化设计、加工制作的控制及改进等。这些改进方法可能改变离子电池的电化学体系,改进难度相对较大,且风险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池隔膜及电池,能够在不改变电池的电化学体系的情况下,提升电池的安全性。一种电池隔膜,其包括隔膜本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隔膜本体至少一表面的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上形成有若干贯穿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的第一微孔,所述隔膜本体上形成有若干贯穿所述隔膜本体的第二微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上形成有若干贯穿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的第一微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微孔在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上均匀分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微孔的直径为0.026μm~0.1μ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微孔为圆柱体形微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膜本体上形成有若干贯穿所述隔膜本体的第二微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微孔在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上均匀分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微孔在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上呈中间密集型分布。一种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电池隔膜以及外壳,所述正极片、所述负极片和所述电池隔膜卷绕后容置于所述外壳内部,其中所述电池隔膜为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池隔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设置于所述隔膜本体靠近所述正极片的一表面。上述电池隔膜及电池,由于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具有高抗拉强度和高抗冲击强度,能够在电池遭受金属异物穿刺或重物冲击时,保护电池的内部结构免遭破坏,此外,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还具有高耐热性、高绝缘性和耐化学腐蚀性,即使电池在长时间工作之后发热,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仍然能够维持较好的电气绝缘性,防止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短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池隔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池隔膜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电池隔膜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电池隔膜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一种电池隔膜,包括隔膜本体及设置于所述隔膜本体至少一表面的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上形成有若干贯穿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的第一微孔,所述隔膜本体上形成有若干贯穿所述隔膜本体的第二微孔。请参阅图1,其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池隔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池隔膜100包括隔膜本体110及至少一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120,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设置于隔膜本体110的至少一表面。例如,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设置于隔膜本体110靠近正极片的一表面;或者,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设置于隔膜本体110靠近负极片的一表面;或者,电池隔膜包括两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一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设置于隔膜本体靠近正极片的一表面,另一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设置于靠近负极片的一表面。其中,为了使离子能够通过、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之间形成充放电回路,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上形成有若干贯穿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的第一微孔,同样,隔膜本体上形成有若干贯穿隔膜本体的第二微孔。其中,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具有高抗拉强度和高抗冲击强度,甚至能作为防弹材料。通过在隔膜本体表面增设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能够在电池遭受金属异物穿刺或重物冲击时,保护电池的内部结构免遭破坏,从而提升电池的安全性。此外,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还具有高耐热性、高绝缘性和耐化学腐蚀性,其玻璃化温度在300℃以上,热分解温度高达560℃,180℃空气中放置48小时后强度保持率为84%,而且热收缩和蠕变性能稳定。这样,即使电池在长时间工作之后发热,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仍然能够维持较好的电气绝缘性,防止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短路。其中,隔膜本体为聚乙烯层或聚丙烯层,或者,隔膜本体为聚乙烯和聚丙烯的混合层。聚乙烯材料和聚丙烯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能够抵抗电解液的腐蚀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离子的移动更加顺畅,第一微孔的位置和第二微孔的位置相对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防止电极颗粒直接通过电池隔膜,第一微孔的位置和第二微孔的位置不相对应。这样,能够对电极颗粒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避免由于电极颗粒在正负两极之间移动而造成的微短路现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微孔在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上均匀分布,同样,所述第二微孔在隔膜本体上均匀分布。这样,离子电池能够在正负极间均匀移动。此时,第一微孔的位置与第二微孔的位置可以相对应或不对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考虑到电池外壳的反射作用,离子碰撞到外壳后,容易被反射到中间区域,使得中间区域的离子密度较大,如图3所示,设置第一微孔和第二微孔均呈中间密集型分布,即中间区域的第一微孔和第二微孔的数量较多,外围区域的第一微孔和第二微孔的数量较少,这样,能够方便离子通过电池隔膜,避免大量离子在中间区域堆集。此时,第一微孔的位置与第二微孔的位置可以相对应或不对应。例如,中间密集型分布为同心环形,例如,中间密集型分布为多个同心环形,并且相邻的两个同心环形中,外环的半径大于内环的半径;又如,相邻的两个同心环形中,外环的半径等于内环的半径的1.5~2倍,例如,相邻的两个同心环形中,外环的半径等于内环的半径的1.6倍,这样,中间多孔,能够方便离子通过电池隔膜,避免大量离子在中间区域堆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微孔在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上均匀分布,所述第二微孔在隔膜本体上呈中间密集型分布。或者,所述第一微孔在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上呈中间密集型分布,所述第二微孔在隔膜本体上均匀分布。这样,既能使离子相对较均匀地在正负极之间移动,又能避免过多离子在中间区域聚集。考虑到当孔径小于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池隔膜及电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隔膜,包括隔膜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隔膜本体一表面的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上形成有若干贯穿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的第一微孔,所述隔膜本体上形成有若干贯穿所述隔膜本体的第二微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隔膜,包括隔膜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隔膜本体一表面的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上形成有若干贯穿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的第一微孔,所述隔膜本体上形成有若干贯穿所述隔膜本体的第二微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孔在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上呈中间密集型分布。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孔在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上呈多个同心环形分布,并且相邻的两个同心环形中,外环的半径大于内环的半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孔的直径为0.034μm~0.068μ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孔在所述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抗冲击层中间的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云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TCL金能电池有限公司惠州泰科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