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合成(1R,2S)-贝达喹啉的手性诱导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79938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3 0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到合成(1R,2S)‑贝达喹啉的手性诱导剂。在手性诱导剂N‑苄基‑L‑脯氨醇锂存在下,二(异丙基)锂铵在低温下脱去6‑溴‑3‑苄基‑2‑甲氧基喹啉的苄位质子后,再与3‑二甲胺基‑1‑萘基‑1‑丙酮加成,该手性邻氨醇锂显著提高了目标对映异构体—(1R,2S)‑贝达喹啉的比例,其可用于进一步制备药物(1R,2S)‑贝达喹啉富马酸。

For the synthesis of (1R, 2S) chiral inducer beta quinoline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synthesis (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合成(1R,2S)-贝达喹啉的手性诱导剂
本专利技术属有机合成
,具体涉及到合成(1R,2S)-贝达喹啉的手性诱导剂。技术背景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MDR-TB)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以及任何氟喹诺酮类药和任何二线抗结核注射药物(阿米卡星、卡那霉素或卷曲霉素)都有抗药性的结核病。治疗这些形式的结核病,标准的6个月一线抗结核药物不起作用,并可能需要长达两年或更长的治疗时间,而这些药物药效小、毒性大,使用一个疗程标准结核病药物的成本约为20美元,而耐多药结核病药物的成本可以高达5000美元,甚至更高。全球范围内,接受治疗的病人当中,治愈率达50%。调查发现对MDR-TB疗法失败的病人3年内100%死亡,临床迫切需要更好疗效的药物。2012年12月美国FDA加速批准了强生公司(Johnson&Johnson)用于治疗耐药性结核病的药物富马酸的(1R,2S)-贝达喹啉,结构式为:,(1R,2S)-富马酸贝达喹啉通过抑制结核分枝杆菌(M.tb)的ATP合成酶来杀死结核分枝杆菌。该药成为近40多年来首个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抗TB药物,同时也是有史以来首个明确用于MDR-TB的抗TB药物。其50%治愈率的时间为13周(原联合用药2年),其80%治愈率的时间为6个月。与联合用药(2-4种药物)相比,该药物的治愈率大幅提高,治疗周期大幅缩短。贝达喹啉有四个光学异构体,只有(1R,2S)构型有效作为药用。原研(1R,2S)-贝达喹啉的合成专利(授权公告号:CN1286371C;CN101180302B)公开了一步合成法,如图1:由6-溴-3-苄基-2-甲氧基喹啉在低温下(-72~-78℃),由二(异丙基)锂铵(LDA)脱苄基的质子后,与3-二甲胺基-1-萘基-1-丙酮加成生成贝达喹啉的4个光学异构体混合物(A为目标产物),反应物料浓缩,再以乙醇处理得到主导为A与A’的外消旋产物,其中含有少量的B与B’,再经用手性拆分剂(R)-联萘酚磷酸酯的拆分,得到(1R,2S)-贝达喹啉(A),总收率很低,仅7~9%(以6-溴-3-苄基-2-甲氧基喹啉计)。另外有研究报道,如Shibasaki(SagaYetal.CatalyticAsymmetricSynthesisofR207910.J.AmChem.Soc.2010,132:7905-7907)和Chandrasekhar(ChandrasekharSetal.PracticalSynthesesof(2S)-R207910and(2R)-R207910.Eur.J.Org.Chem.2011,2057-2061)分别报道了以不对称催化的方法构建第一个碳手性,再以不对称合成构建第二个碳手性。这条路线存在反应步骤多、或收率极低、或使用昂贵的试剂、手性配体、贵金属催化剂等各种问题,其制造成本很高。国内也有相关制备专利的申请,专利1(申请号CN105175329A):以-3-溴苄基-6-溴-2-甲氧基喹啉为原料,先与镁制备成格式试剂,再与1-萘甲醛加成等,也是多步骤的反应,关键的是合成产物中4个异构体的比例也未提及;专利2(申请号CN105085396A):为避免3-二甲氨基-1-萘基-1-丙酮在反应中烯醇化而导致加成产物的收率下降,将1-萘乙酮与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缩酮反应生成3-二甲氨基-2-(1-萘基)-丙-2-烯-1-酮,如图2。虽然此萘酮中间体与6-溴-3-苄基-2-甲氧基喹啉在LDA存在下的加成收率有所提高,但增加了高压氢化步骤,且目标光学异构体的比例未有改善;专利3(申请号CN105198808A):则是将拆分后光学异构体废料分解成最初的2个原料,再重复利用。以上的各种合成方法都各存在不足之处,在原研专利中4个光学异构体混合物的总收率也接近40%,但拆分后(1R,2S)-贝达喹啉的收率仍很低。因此有必要开发更高效的方法来合成(1R,2S)-贝达喹啉。LDA在手性的邻氨基醇锂存在下,诱导脱质子形成手性碳负离子,或与手性诱导剂形成手性复合物,该负离子参加各种反应,可形成某一个光学异构体占主导的产物(Collum,D.B.etal.J.Am.Chem.Soc.2001,123:9135–9143;M.Hasegawaetal,Tetrahedron,2000,56:10153-10158;H.Pellissier,Tetrahedron,2007,63:9267-9331)。在本专利技术中加入了特定的手性邻氨基醇锂,成功诱导生成了目标对映异构体—(1S,2R)-贝达喹啉作主导的产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合成(1R,2S)-贝达喹啉的手性诱导剂,该手性诱导可显著提高反应产物中的(1R,2S)-贝达喹啉光学异构体的比例。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首先制备醇锂,通常在低温-72~-78℃下,于手性邻氨基醇的四氢呋喃溶液中加入正丁基锂得到相应的醇锂,再加入二(异丙基)锂铵(LDA),慢慢滴加6-溴-3-苄基-2-甲氧基喹啉的四氢呋喃溶液,得到相应的苄基锂,最后在低温下-72~-78℃加入3-N,N-二甲胺基-1-萘基-1-丙酮的四氢呋喃溶液,生成产物为4个光学异构体的混合物(A与A’;B与B’),反应式如图3。向反应物料中加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止反应,充分沉淀,过滤去除沉淀(主要为B与B’),反应物料浓缩后,以乙醇打浆加热,再冷却得到(1R,2S)-贝达喹啉粗品,该粗品于异丙醇中重结晶得光学纯度与化学纯度高的(1R,2S)-贝达喹啉,其可用于制备富马酸贝达喹啉。其中,在LDA脱6-溴-3-苄基-2-甲氧基喹啉的苄位质子前,采用了手性邻氨基醇锂作手性诱导剂。该手性邻氨基醇锂由正丁基锂在四氢呋喃溶液中制备,正丁基锂的用量与手性邻氨基醇等当量,稀释手性邻氨基醇的四氢呋喃用量为3ml/g。其它的反应条件、操作及反应后处理方法均参照原研专利(CN101180302B)。其中,手性邻氨基醇的用量为6-溴-3-苄基-2-甲氧基喹啉的1.0至2.0当量,优选1.10倍当量。本专利技术筛选出了一个实用的手性诱导剂及其优选的用量。我们考察了三个常见的、价格较低的手性邻氨基醇:N-甲基-L-脯氨醇(如图4中的1结构式)、N-苄基-L-脯氨醇(如图4中的2结构式)及(1R,2S)-1-苯基-2-(1-吡咯烷基)丙烷-1-醇(如图4中的3结构式)的手性诱导效果:文献(Collum,D.B.etal.J.Am.Chem.Soc.2001,123:9135–9143)中手性诱导剂用量,最佳为2.2倍当量,当本专利技术中底物为6-溴-3-苄基-2-甲氧基喹啉时,其2位甲氧基的氧孤对电子可与锂配位(图5中的1结构式)形成5元环,因此可能减少了手性配基的用量,至1.10当量:本专利技术反应中参照原专利方法(CN1286371C),采用高效液相法(HPLC)测定了反应物料中各光学异构体之间的比例。在没有手性诱导剂存在下,两对对映异构体的量A=A’,B=B’;而采用手性邻氨基醇3(图4中的3结构式)诱导后的结果为A/A’=92:8,比文献案例(Collum,D.B.;etal.)的效果(50:1)差,或许是因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用于合成(1R,2S)-贝达喹啉的手性诱导剂

【技术保护点】
用于合成(1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合成(1R,2S)-贝达喹啉的手性诱导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性诱导试剂为N-苄基-L-脯氨醇、N-甲基-L-脯氨醇、(1R,2S)-1-苯基-2-(1-吡咯烷基)丙烷-1-醇中的一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性诱导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性诱导试剂为N-苄基-L-脯氨醇。3.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性诱导剂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在以6-溴-3-苄基-2-甲氧基喹啉和3-N,N-二甲胺基-1-萘基-1-丙酮为原料,加入手性诱导剂N-苄基-L-脯醇锂诱导合成(1R,2S)-贝达喹啉。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性诱导剂的用途,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学清黄杨威郑治尧林燕琴陈忠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