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及其翅片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34780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18: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热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及其翅片管。所述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包括不同直径的第一层内管、第二层内管和外管,所述第一层内管和第二层内管组成双层内管,所述第一层内管套有第二层内管;所述外管套有双层内管;所述第一层内管和第二层内管相通;所述第一层内管和外管之间为封闭结构并构成环形通道热管,所述第一层内管工作介质可以与环形通道热管工作介质进行换热;所述环形通道热管与外部进行换热;所述双层内管工作介质循环进出都在所述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的一端用于实现双层内管同侧同工作介质逆流换热。所述翅片管包括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所述环形通道热管内设有内管翅片,所述内管翅片设在第一层内管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及其翅片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管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及其翅片管。
技术介绍
当今矿物质能源日趋短缺,人类居住环境也遭受的严峻破坏,尤其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人类生存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冰川逐渐缩小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正一步一步危及岛国,威胁沿海城市的安全,这已是不争事实。我国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久久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使人们患肺癌几率大幅上升,雾霾现象严重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原因在于是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向大气排放的废气日益增多所致,而自然界本身自发因素居少。我们也知道人类所使用的能源差不多会有80%以上是需要经过热能转换的过程,热能转换设备主要依靠换热设备来实现的。人类许多活动及生产实践都离不开能源,而我国大多数能源来自矿物质能源,矿物质能源消耗会产生导致对环境不利的气体排放。由此我国竭力倡导对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同时大力研究开发节能设备新产品新技术,而热能转换设备当属节能减排最为关键的设备。热管就是属于这种高效热能转换设备之一,且使用面非常广,主要应用于热电厂、冶炼厂、食品化工、医药、建材生产企业等。从过去采用毛细管虹吸形式热管,发展到今天重力式热管,再到套管式径向传热式热管以及磁力热管等等,种类繁多,按结构形式可区分为:普通热管、分离式热管、毛细泵回路热管、微型热管、平板热管、径向热管等。专利技术人注意到径向传热式热管具有许多传统重力式热管无法比拟优势,在现有产品使用情况来看,套管式热管不仅具有生产成本低廉,其换热效率是传统重力热管1.2倍,虽然套管径向传热式热管的专利技术专利国内外已经有十几个了,但未发现有三层套管式热管。我们知道热量是由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的,温差是传热的动力,人们生产实践都是希望热能从一个介质朝另一个介质方向传递或从一端向另一端传递,具有指定性和目标性的,因为热分子运动不具备方向性,所以在换热过程中我们尽可能使分子热能传递朝我们需要方向传递,就必须减小同侧介质温差,加大两侧需要热能交换的平均温差,这是有利于换热的,也是符合场协同理论的,场协同理论告诉我们:当两流体采用逆流换热方式时,若速度场横截面均匀一致时,还有温度梯度场在换热横截面大小相等时,其温度梯度场和速度场的矢量和夹角余弦值趋于零,那么场协同是最理想的,其换热效率也是最佳的。所以我们尽量把换热形式变得使同侧热流弱化,异侧换热热流最大化,因为热分子运动是没有方向性可言,也无法去阻止同侧由温差导致热能选择无益的同侧方向传递,只有优化两侧流体流动方式,使温度梯度场趋于均匀一致,从而赢得换热效率最大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根据场协同理论,提供一种换热效率最大化的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设有所述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的翅片管。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提供一种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包括不同直径的第一层内管、第二层内管和外管,所述第一层内管和第二层内管组成双层内管,所述第一层内管套有第二层内管;所述外管套有双层内管;所述第一层内管和第二层内管相通;所述第一层内管和外管之间为封闭结构并构成环形通道热管,所述第一层内管工作介质可以与环形通道热管工作介质进行换热;所述环形通道热管与外部进行换热;所述双层内管工作介质循环进出都在所述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的一端用于实现双层内管同侧同工作介质逆流换热;所述双层内管的工作介质可以是水,所述环形通道热管工作介质为水、氟利昂、甲醇、丙酮、油等一种或多种介质。所述环形通道热管优于现行热管绝热段结构形式,并形成蒸发段包围冷凝段结构方式,使之变得更加紧凑,由此可以百分之百实现此间快速相变传热方式,由汽化吸收潜热再到冷凝释放潜热,这比导热方式实现热传递效率要高得多,潜热释放与潜热吸收过程是跃迁式实现热量的转移,一般热导体传热方式是无法比拟的,简直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传热。优选地,所述第二层内管为工作介质进入管,所述第二层内管两端为开口结构,所述第一层内管为工作介质输出管,所述第一层内管的一端为开口结构用于工作介质输出,另一端为封闭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层内管和第二层内管之间还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由保温套管与第二层内管组成,所述保温套管与第二层内管之间为真空结构,所述隔热层设在工作介质循环进出口处,以避免把换来的较高温度热量被较低温度同介质流体吸走,并把温度降下来。一种设有所述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的翅片管,包括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所述环形通道热管内设有内管翅片,所述内管翅片设在第一层内管上。本专利技术翅片管第一层内管外设有内管翅片,这不仅有利于加速水蒸汽的冷凝速度,也有利于气液两侧换热能力趋于平衡,因为气态流体比液态流体换热系数低许多,增加水蒸气换热面积,有利于两侧换热能力平衡,也相对减少了金属材料的消耗量,使热管变得更加紧凑些,体现单位体积换热能力的增强;而且内管翅片在这里可以替代管内的吸芯,可把凝结水导流到外管内壁上吸热而蒸发。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外壁上设有外管翅片,增加外管的换热能力。优选地,所述内管翅片不与外管内壁接触,所述内管翅片与外管内壁间距为0.1~1mm;内管翅片与外管内壁距离适当到可以搭凝结水水桥,用于将第一层内管的液态工作介质通过内管翅片导流到外管内壁吸热而蒸发。优选地,所述内管翅片围着第一层内管外壁呈梅花状分布,所述内管翅片上设有裂口,形成气体的通道用于气体自由流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翅片管属径向传热热管,它具有传热效率高,轴向长度短,体积小,单位换热重量轻优势。本专利技术翅片管管内无须设置吸芯,可借助第一层内管的内管翅片导流凝结水流到外管的内壁上吸热并得到蒸发,从而可以使外管整个内壁成为相变液体吸热蒸发表面积,比之常规套管式热管吸热而蒸发的表面积要大许多,因为常规套管式热管液体相变介质是沉积在热管底部的,其蒸发表面积非常有限,对比离心套管式热管亦然如此,不过该类套管式热管虽然蒸发表面积有些增大,这是靠躺卧放置的,致使其使用方式受到限制,相较采用吸芯来导流凝结水的热管其液体阻力要小许多。本专利技术翅片管没有绝热段,外管与第一层内管间封闭所形成的环形通道热管没有绝热段,从而使本专利技术热管集约化程度大幅提高,也相应降低了成本,使蒸汽以非常短距离方式流动,减少蒸汽流动阻力,加快了循环速度。本专利技术翅片管设置内管翅片以加强第一层内管外壁气相侧换热能力,使气液两侧换热能力趋于平衡,可降低成本,提高换热效率。本专利技术翅片管双层内管工作介质进出口设计在同一端便于安装与维修,热管垂直倒立皆适宜,其使用范围进一步得到扩大。本专利技术翅片管冷凝段与蒸发段融为一体均设在环形通道热管中,缩小了整个热管体积及长度,同时蒸汽流程阻力减小,冷凝液流动阻力也变小,致使气-液相变循环速度得到加快。本专利技术翅片管散热方式可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远距离方式,也可以采用就近方式散热,同样,既可以采用风冷散热,也可以采用水冷方式散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专利技术翅片管双层内管工作介质采用逆流换热,逆流换热平均温差可实现最大化,可使双层内管轴向温差变小,减小同侧传热的不利因素。附图说明图1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结构示意图。图2翅片管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及其翅片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不同直径的第一层内管、第二层内管和外管,所述第一层内管和第二层内管组成双层内管,所述第一层内管套有第二层内管;所述外管套有双层内管;所述第一层内管和第二层内管相通;所述第一层内管和外管之间为封闭结构并构成环形通道热管,所述第一层内管工作介质可以与环形通道热管工作介质进行换热;所述环形通道热管与外部进行换热;所述双层内管工作介质循环进出都在所述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的一端用于实现双层内管同侧同工作介质逆流换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不同直径的第一层内管、第二层内管和外管,所述第一层内管和第二层内管组成双层内管,所述第一层内管套有第二层内管;所述外管套有双层内管;所述第一层内管和第二层内管相通;所述第一层内管和外管之间为封闭结构并构成环形通道热管,所述第一层内管工作介质可以与环形通道热管工作介质进行换热;所述环形通道热管与外部进行换热;所述双层内管工作介质循环进出都在所述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的一端用于实现双层内管同侧同工作介质逆流换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内管为工作介质进入管,所述第二层内管两端为开口结构;所述第一层内管为工作介质输出管,所述第一层内管的一端为开口结构用于工作介质输出,另一端为封闭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径向传热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内管和第二层内管之间还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立平刘小江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