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车辆尾气发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564017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9 2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车辆尾气发电系统,包括:温差发电装置、进气管、排气管、排气阀、排气旁通管和控制器,所述进气管上设置有多个排气孔,多个所述排气孔与所述温差发电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温差发电装置的输出端依次与所述排气旁通管、所述排气管连接,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排气管通过所述排气阀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温差发电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排气阀连接,控制所述排气阀的开启或关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控制器控制排气阀的开启或关闭,从而控制对温差发电装置进行加热或降温,使温差发电装置可以利用温度差进行发电,实现将汽车尾气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同时使温差发电片维持在最佳工作温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车辆尾气发电系统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车辆尾气进行发电的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普遍的出行工具,然后汽车燃料中的能量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约有三分之二的能量是通过排气废热等形式浪费掉,没有被有效利用,如果能将这些热能利用起来,能够有效的降低汽车的油耗。温差发电材料是一种利用固体内部载流子运动实现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换的半导体材料,该材料能利用温度差进行发电。中国专利CN102102596A公开了两冲程发动机,其利用温差发电器安装在内燃机排气系统上,将热能转化为电能。该技术方案没有考虑集热模块的热能收集方式,大部分热能随着废气排出排气系统。同时,采用与内燃机冷却系统集成的冷却回路,需要对原有内燃机冷却系统进行改装,使得在现有车型上实现此方案较为复杂。中国专利CN102769414A公开了一种圆形汽车尾气半导体热电发动机,其采用圆形结构,由热电模块、集热器、散热器、石墨纸、稳压变压器组成,具有功率大、免维护、寿命长、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但是,该技术方案没有考虑到温差发电片表面温度过高时没有及时散热导致温差发电片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不能充分利用废气以及不能及时对温差发电片进行散热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车辆尾气进行发电的系统。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利用车辆尾气进行发电的系统,包括:温差发电装置、进气管、排气管、排气阀、排气旁通管和控制器,所述进气管上设置有多个排气孔,多个所述排气孔与所述温差发电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温差发电装置的输出端依次与所述排气旁通管、所述排气管连接,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排气管通过所述排气阀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温差发电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排气阀连接,控制所述排气阀的开启或关闭。进一步的,所述温差发电装置包括温差发电载体、热电偶、温差发电片和水冷散热片,所述温差发电载体的输入端与所述排气孔连接,所述温差发电载体的输出端与所述热电偶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热电偶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温差发电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热电偶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温差发电片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水冷散热片的输出端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水冷散热片、所述温差发电片和所述热电偶通过螺栓依次固定在所述温差发电载体上。进一步的,所述水冷散热片的输入端与所述车辆的冷却系统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温差发电片包括冷端和热端,所述冷端与所述水冷散热片连接,所述热端与所述热电偶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直流电机,所述直流电机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排气阀的输入端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直流电机包括驱动轴,所述排气阀包括阀片和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轴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出的输出端与所述阀片的输入端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控制器控制排气阀的开启或关闭,从而控制对温差发电装置进行加热或降温,使温差发电装置可以利用温度差进行发电,实现将汽车尾气的热能转化为电能,为汽车内的设备供电,减少发动机供电时间,降低油耗,同时还可以避免温差发电装置因温度过高而导致发电功率下降失效,实现保护温差发电装置作用。附图说明参见附图,本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利用车辆尾气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最佳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利用车辆尾气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容易理解,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技术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技术的全部或视为对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图1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利用车辆尾气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温差发电装置11、进气管12、排气管13、排气阀14、排气旁通管15和控制器16,所述进气管12上设置有多个排气孔121,多个所述排气孔121与所述温差发电装置1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温差发电装置11的输出端依次与所述排气旁通管、所述排气管13、连接,所述进气管12与所述排气管13通过所述排气阀14连接,所述控制器16的输入端与所述温差发电装置1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16的输出端与所述排气阀14连接,控制所述排气阀14的开启或关闭。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控制器控制排气阀的开启或关闭,从而控制对温差发电装置进行加热或降温,使温差发电装置可以利用温度差进行发电,实现将汽车尾气的热能转化为电能,为汽车内的设备供电,减少发动机供电时间,降低油耗。图2所示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利用车辆尾气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温差发电装置11、进气管12、排气管13、排气阀14、排气旁通管15和控制器16,所述进气管12上设置有多个排气孔121,多个所述排气孔121与所述温差发电装置1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温差发电装置11的输出端依次与所述排气旁通管15、所述排气管13连接,所述进气管12与所述排气管13通过所述排气阀14连接,所述控制器16的输入端与所述温差发电装置1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16的输出端与所述排气阀14连接,控制所述排气阀14的开启或关闭。所述温差发电装置11包括温差发电载体111、热电偶112、温差发电片113和水冷散热片114,所述温差发电载体111的输入端与所述排气孔121连接,所述温差发电载体111的输出端与所述热电偶11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热电偶112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温差发电片113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热电偶112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16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温差发电片113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水冷散热片114的输出端连接。具体的,所述水冷散热片114、所述温差发电片113和所述热电偶112通过螺栓依次固定在所述温差发电载体111上。通过螺栓将水冷散热片、温差发电片和热电偶固定在温差发电载体上,使水冷散热片、温差发电片和热电偶在使用过程当作不易松动。具体的,所述水冷散热片114的输入端与所述车辆的冷却系统连接。通过将水冷散热片与车辆的冷却系统连接,使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从发动机暖风循环中引出,使冷却液在水冷散热片中始终保持循环状态,起到对水冷散热片进行降温作用。具体的,所述温差发电片113包括冷端和热端,所述冷端与所述水冷散热片114连接,所述热端与所述热电偶112连接。具体的,所述系统还包括直流电机17,所述直流电机17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1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机17的输出端与所述排气阀14的输入端连接。具体的,所述直流电机17包括驱动轴,所述排气阀包括阀片和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轴的输出端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利用车辆尾气发电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车辆尾气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差发电装置、进气管、排气管、排气阀、排气旁通管和控制器,所述进气管上设置有多个排气孔,多个所述排气孔与所述温差发电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温差发电装置的输出端依次与所述排气旁通管、所述排气管连接,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排气管通过所述排气阀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温差发电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排气阀连接,控制所述排气阀的开启或关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车辆尾气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差发电装置、进气管、排气管、排气阀、排气旁通管和控制器,所述进气管上设置有多个排气孔,多个所述排气孔与所述温差发电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温差发电装置的输出端依次与所述排气旁通管、所述排气管连接,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排气管通过所述排气阀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温差发电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排气阀连接,控制所述排气阀的开启或关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差发电装置包括温差发电载体、热电偶、温差发电片和水冷散热片,所述温差发电载体的输入端与所述排气孔连接,所述温差发电载体的输出端与所述热电偶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热电偶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温差发电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热电偶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温差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昝鹏宇刘军赵玉才辛宇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