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333618 阅读:2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6 21: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包括:包括E类功率放大器的逆变单元,与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相连,用于将输入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包括耦合电感的谐振单元,与逆变单元相连,用于通过谐振将逆变单元输出的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其中,耦合电感包括发射线圈和与发射线圈相耦合的接收线圈;发射线圈将转换的直流电通过耦合传输至接收线圈并予以输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开关元件少,电路结构简单,不再需要其他的补偿元件;并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E类功率放大器的软开关条件不受外接的负载电阻影响,在保证了系统可靠性的前提下实现了电能的高效率传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感应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E类功率放大器的感应耦合式的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
技术介绍
感应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利用发射线圈通过松耦合向接收线圈传递能量,进一步传递至负载,实现非接触供电。并且,由于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一般较小,而为获得较大的传输功率和效率,电路在设计时发射侧和接收侧都要进行补偿,运行时采用频率跟踪方法使电能传输系统系统处于谐振。一般采用的补偿方式有串联-串联补偿、串联-并联补偿、并联-串联补偿、并联-并联补偿及其他复杂的高阶补偿方式。不同形式的补偿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补偿方式。然而补偿电路的存在使得电路传输系统的结构变得相对复杂,特别是,如果要求较好的系统特性时,则需要采用具有更多元件的高阶补偿电路,使得电路变得更加复杂,难以控制。目前,基于E类功率放大器的电力电子变换电路工作在软开关条件下,降低了电能传输系统的损耗,具有效率高的特点。如图1所示,经典的E类电力电子变换电路的拓扑结构包括半导体开关S、直流电感L0、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和串联电感LS;并且半导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包括E类功率放大器的逆变单元,与所述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相连,用于将输入所述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包括耦合电感的谐振单元,与所述逆变单元相连,用于通过谐振将所述逆变单元输出的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其中,所述耦合电感包括发射线圈和与所述发射线圈相耦合的接收线圈;所述发射线圈将转换的直流电能通过耦合传输至所述接收线圈并予以输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包括E类功率放大器的逆变单元,与所述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输入端相连,用于将输入所述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包括耦合电感的谐振单元,与所述逆变单元相连,用于通过谐振将所述逆变单元输出的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其中,所述耦合电感包括发射线圈和与所述发射线圈相耦合的接收线圈;所述发射线圈将转换的直流电能通过耦合传输至所述接收线圈并予以输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单元还包括直流电感,所述直流电感连接在所述E类功率放大器和所述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输入端之间。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宪民潘振方陈希有周宇翔杨爱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投吉林核电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