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柱传力回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14433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5 2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架转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C柱传力回路结构。C柱传力回路结构,包括C柱、后大梁、后地板,所述C柱与后大梁连接,所述后地板与后大梁搭接,所述后地板包括有第一车架横梁、第二车架横梁、座椅横梁,所述第一车架横梁、座椅横梁、第二车架横梁依次从前往后排列在后地板的底部,所述第一车架横梁、座椅横梁、第二车架横梁两端与后大梁连接,所述后地板还包括第三车架横梁,所述第三车架横梁连接在后地板的顶部并位于第二车架横梁的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备胎舱和后座椅下板搭接处新增横梁,在后轮罩和后轮罩加强板下方增加三角撑板,最后与C柱腔体连通,形成完整回路,从而使整个结构显著提升了整车刚度和强度。

C column force transmission loop structure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vehicle frame assembly field, in particular to a C column load loop structure. C column force transmission loop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C column, the rear beam and the rear floor, the C column and beam connections, the rear floor after lap and girders, the rear floor includes a first frame beam, the beam of the frame, second seat beam, the first beam of frame beam, the beam of the frame seat, second in turn arranged from front to back in the bottom of the rear floor,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frame beam, beam, second seat frame on both ends of the beam and the rear beam, the floor also comprises a third frame beam, the upper part of the third frame beam is connected at the top and rear floor in the second frame beam. The invention of new beam in the rear seat and the spare tire compartment plate joints, reinforcing plate below the supporting plate in the delta increased rear wheel cover and the rear wheel housing, finally connected with C column cavity, forming a complete loop, which makes the whole structure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of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C柱传力回路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架转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C柱传力回路结构。
技术介绍
C柱附近后地板、后车架和侧围的搭接处是车身结构的一个重要搭接区域,该区域的结构对整车强度、整车刚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该处的结构连接后轮罩和C柱的腔体,是整车受力时的一个重要传递路径,其接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车性能。目前后地板、后车架和侧围的传统搭接结构(如图1和图2),一般是后地板两侧和车架左右后大梁搭接,底下与车架横梁焊接,然后再与后轮罩Y向焊接。由于后地板(后座椅下板和备胎舱)的料厚比较薄(T=0.7mm),且车架横梁和大梁的腔体没有直接连通C柱腔体,整个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都较差,大梁和轮罩搭接处、C柱都存在高应力,开裂风险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C柱传力回路结构,旨在加强后地板、后车架和侧围的搭接,优化传力路径,解决后地板刚度较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C柱传力回路结构,包括C柱、后大梁、后地板,所述C柱与后大梁连接,所述后地板与后大梁搭接,所述后地板包括有第一车架横梁、第二车架横梁、座椅横梁,所述第一车架横梁、座椅横梁、第二车架横梁依次从前往后排列在后地板的底部,所述第一车架横梁、座椅横梁、第二车架横梁两端与后大梁连接,所述后地板还包括第三车架横梁,所述第三车架横梁连接在后地板的顶部并位于第二车架横梁的上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C柱传力回路结构还包括顶盖横梁、三角撑板、设有侧围的后轮罩,所述后轮罩设有轮罩加强板,所述第三车架横梁、后大梁、三角撑板、后轮罩、C柱、顶盖横梁依次连接并构成封闭的受力回路结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车架横梁两端与左右两侧的后大梁连接,所述第三车架横梁的高度与后大梁的高度等高。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三角撑板包括后大梁连接部和后轮罩连接部,所述后大梁连接部和后轮罩连接部之间形成有一个台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大梁连接部和后轮罩连接部均设有翻边,所述后大梁连接部通过翻边贴合连接在后大梁上,所述后轮罩连接部通过翻边贴合连接在后轮罩上。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轮罩包括筋条,所述筋条连接在后轮罩的内板上,所述轮罩加强板、三角撑板分别连接在后轮罩的筋条上。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C柱传力回路结构还包括备胎舱和后座椅下板,所述备胎舱和后座椅下板连接,所述第三车架横梁设置在备胎舱和后座椅下板的连接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在备胎舱和后座椅下板搭接处新增横梁,在后轮罩和后轮罩加强板下方增加三角撑板,最后与C柱腔体连通,形成完整回路,从而使整个结构显著提升了整车刚度和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现有技术中后地板、后车架和侧围的传统搭接结构的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现有技术中后地板、后车架和侧围的传统搭接结构的A-A截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C柱传力回路结构的结构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C柱传力回路结构的B-B截面结构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C柱传力回路结构的C-C截面结构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C柱传力回路结构中三角撑板的结构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C柱传力回路结构的传力回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C柱传力回路结构,包括C柱3、后大梁2、后地板1,所述C柱3与后大梁2连接,所述后地板1与后大梁2搭接,所述后地板1包括有第一车架横梁11、第二车架横梁12、座椅横梁13,所述第一车架横梁11、座椅横梁13、第二车架横梁12依次从前往后排列在后地板的底部,所述第一车架横梁11、座椅横梁13、第二车架横梁12两端与后大梁2连接,所述后地板1还包括第三车架横梁14,所述第三车架横梁14连接在后地板1的顶部并位于第二车架横梁12的上方。如图7所示,该C柱传力回路结构,还包括顶盖横梁4、三角撑板5、设有侧围的后轮罩6,所述后轮罩6设有轮罩加强板,所述第三车架横梁14、后大梁2、三角撑板5、后轮罩6、C柱3、顶盖横梁4依次连接并构成封闭的受力回路结构。如图1至图7所示,所述第三车架横梁14两端与左右两侧的后大梁2连接,所述第三车架横梁14的高度与后大梁2的高度等高。所述三角撑板5包括后大梁连接部51和后轮罩连接部52,所述后大梁连接部51和后轮罩连接部52之间形成有一个台阶。所述后大梁连接部51和后轮罩连接部52均设有翻边,所述后大梁连接部51通过翻边贴合连接在后大梁2上,所述后轮罩连接部52通过翻边贴合连接在后轮罩6上。根据CAE分析结果,在左右后大梁上分别设计两个个尺寸较小的三角撑板5,和侧围的后轮罩6连接。所述后轮罩6包括筋条,所述筋条连接在后轮罩6的内板上,所述轮罩加强板、三角撑板5分别连接在后轮罩的筋条上。侧围的轮罩内板优化筋条,加强三角撑板5和后轮罩加强板的连接。C柱传力回路结构还包括备胎舱7和后座椅下板8,所述备胎舱7和后座椅下板8连接,所述第三车架横梁14设置在备胎舱7和后座椅下板8的连接处。本专利技术的整体有益效果是:1)新方案的搭接结构形成了一个完整测传力回路,有利于力的传递;2)通过横梁连接后座椅下板和备胎舱,提高了后地板合件的刚度;3)新增横梁与车架横梁二形成叠加腔体,提升整车扭转刚度1000Nm/deg,有效传力截面增大1.1倍;4)三角撑板连接大梁和侧围的腔体,使整车扭转刚度提高了1700Nm/deg;5)加强了后地板、后大梁和后轮罩搭接处的结构,应力降低60Mpa,减小了开裂风险。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C柱传力回路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C柱传力回路结构,包括C柱(3)、后大梁(2)、后地板(1),所述C柱(3)与后大梁(2)连接,所述后地板(1)与后大梁(2)搭接,所述后地板(1)包括有第一车架横梁(11)、第二车架横梁(12)、座椅横梁(13),所述第一车架横梁(11)、座椅横梁(13)、第二车架横梁(12)依次从前往后排列在后地板的底部,所述第一车架横梁(11)、座椅横梁(13)、第二车架横梁(12)两端与后大梁(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1)还包括第三车架横梁(14),所述第三车架横梁(14)连接在后地板(1)的顶部并位于第二车架横梁(12)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柱传力回路结构,包括C柱(3)、后大梁(2)、后地板(1),所述C柱(3)与后大梁(2)连接,所述后地板(1)与后大梁(2)搭接,所述后地板(1)包括有第一车架横梁(11)、第二车架横梁(12)、座椅横梁(13),所述第一车架横梁(11)、座椅横梁(13)、第二车架横梁(12)依次从前往后排列在后地板的底部,所述第一车架横梁(11)、座椅横梁(13)、第二车架横梁(12)两端与后大梁(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1)还包括第三车架横梁(14),所述第三车架横梁(14)连接在后地板(1)的顶部并位于第二车架横梁(12)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传力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盖横梁(4)、三角撑板(5)、设有侧围的后轮罩(6),所述后轮罩(6)设有轮罩加强板,所述第三车架横梁(14)、后大梁(2)、三角撑板(5)、后轮罩(6)、C柱(3)、顶盖横梁(4)依次连接并构成封闭的受力回路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C柱传力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车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凤覃鹏飞劳兵陈聪谢贵山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