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公路隧道的人员逃生通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02759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4 2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公路隧道的人员逃生通道结构。所述公路隧道具有行车道和位于行车道两侧的防撞墙;该人员逃生通道结构包括:位于所述行车道下方的纵向逃生通道;设置于所述防撞墙上的紧急出口;以及与紧急出口一体的连接紧急出口和纵向逃生通道的滑行坡道。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在盾构法江底公路隧道中设置纵向逃生通道,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人员可快速走到紧急出口处轻易、简单地打开紧急出口,沿滑行坡道滑行至车道板下,通过紧急通道离开隧道。紧急出口设于防撞墙上,不占用通行道,且利于排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公路隧道的人员逃生通道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公路隧道的人员纵向逃生的通道结构。
技术介绍
对国内外江(海)底隧道疏散通道设置情况的调研表明,隧道防灾疏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1)横向联络通道逃生:沿主隧道纵向,每隔一定间距设置横向联络通道将主隧道联通,实现火灾逃生及救援。(2)纵向通道逃生:利用隧道内行车路面以下的空间建成纵向逃生通道,每隔一定间距设置紧急出口及滑行坡道与路面之下的逃生通道联通,以逃离火灾危险。(3)隧道内上下层互通逃生(纵向):当隧道内部空间较大时,可在隧道内设置上下双层车道,隧道内每隔一定间距设置联通口及通行梯,实现上下层之间的互联。以上两种方式,(1)主要用于两条隧道间逃生,(2)、(3)主要用于单条隧道。对于第二种方式来说,具有以下优点:(1)两条隧道之间不打通,同一条隧道内,不存在开挖风险;(2)主隧道不开口,不产生附加应力和变形;(3)在一条隧道内施作紧急出口及滑行道,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经济性较好。因此,翔殷路隧道、南京长江隧道都应用了纵向通道逃生作为隧道防灾疏散的方式。但是,第二种方式也有如下缺点:(1)紧急出口设置于车行道下,影响行车舒适度,并且,一旦发生火灾,紧急出口有无法打开的隐患;(2)隧道内排水沟被紧急出口分隔,影响隧道内排水效果。(3)紧急出口铁板较重,年弱体衰者难以开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公路隧道的人员逃生通道结构,以解决纵向通道逃生方式的上述三个缺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公路隧道的人员逃生通道结构,所述公路隧道具有行车道和位于行车道两侧的防撞墙;该人员逃生通道结构包括:位于所述行车道下方的纵向逃生通道;设置于所述防撞墙上的紧急出口;以及与紧急出口一体的连接紧急出口和纵向逃生通道的滑行坡道。本专利技术是在盾构法江底公路隧道中设置纵向逃生通道,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人员可快速走到紧急出口处轻易、简单地打开紧急出口,沿滑行坡道滑行至车道板下,通过逃生通道离开隧道。紧急出口设于防撞墙上,不占用通行道,且利于排水。优选地,所述紧急出口和滑行坡道为多个,紧急出口每隔一定纵向间距设置在所述防撞墙上。优选地,所述紧急出口与防撞墙外边缘齐平。优选地,所述紧急出口具有移动滑门。优选地,所述移动滑门包括:移动滑门本体;移动滑门本体关闭状态时锁紧移动滑门本体的插销;以及手柄,与所述插销联动以解锁所述插销。优选地,移动滑门关闭状态时与防撞墙齐平。优选地,所述滑行坡道包括坡道本体以及两侧扶手,坡道本体采用混凝土现浇结构,在其表面涂刷光滑、防火、阻燃涂料,坡道本体线型呈平滑拟合曲线;两侧扶手材质为不锈钢管。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逃生通道结构的实施例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逃生通道结构中的移动滑门的实施例截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逃生通道结构中的滑行坡道本体拟合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下优选的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中,将参考构成本专利技术一部分的所附的附图。所附的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了能够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特定的实施例。示例的实施例并不旨在穷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所有实施例。可以理解,在不偏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其他实施例,也可以进行结构性或者逻辑性的修改。因此,以下的具体描述并非限制性的,且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在以下的具体描述中,参考了所附的附图。附图构成了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在附图中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了能够实施本专利技术的特定的实施例。就这一点而言,方向性的术语,例如“左”、“右”“顶部”、“底部”、“前”、“后”等,参考附图中描述的方向使用。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部件可被置于多种不同的方向,方向性的术语是用于示例的目的而非限制性的。可以理解,在不偏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其他实施例,也可以进行结构性或者逻辑性修改。因此,以下的具体描述并非限制性的,且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以下结合附图1-3,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公路隧道的人员逃生通道结构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是本专利技术的逃生通道结构的实施例效果图。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公路隧道的人员逃生通道结构1,所述公路隧道具有行车道2和位于行车道两侧的防撞墙3;该人员逃生通道结构包括:位于所述行车道2下方的纵向逃生通道13;设置于所述防撞墙3上的紧急出口11;以及与紧急出口11一体的连接紧急出口11和纵向逃生通道13的滑行坡道12。本专利技术是在盾构法江底公路隧道中设置纵向逃生通道,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人员可快速走到紧急出口处轻易、简单地打开紧急出口,沿滑行坡道滑行至车道板下,通过逃生通道离开隧道。优选地,所述紧急出口11和滑行坡道12为多个,紧急出口每隔一定纵向间距设置在所述防撞墙3上。利用隧道内行车路面以下的空间建成纵向逃生通道,每隔一定间距设置紧急出口及滑行坡道与路面之下的逃生通道联通,以逃离火灾危险。优选地,所述紧急出口11与防撞墙3外边缘齐平。优选地,所述紧急出口11具有移动滑门14。图2是本专利技术逃生通道结构中的移动滑门的实施例截面图。如图2所示,所述移动滑门14包括:移动滑门本体141;移动滑门本体141关闭状态时锁紧移动滑门本体141的插销142;以及手柄143,与所述插销142联动以解锁所述插销142。优选地,移动滑门14关闭状态时与防撞墙3齐平。优选地,所述滑行坡道12包括坡道本体以及两侧扶手,坡道本体采用混凝土现浇结构,在其表面涂刷光滑、防火、阻燃涂料,坡道本体线型呈平滑拟合曲线,如图3所示,其中L1为2000单位长度,L2为2500单位长度,L3为4200单位长度。两侧扶手材质为不锈钢管。本专利技术不占用车行道,提出如下方法,其步骤为:1)紧急出口设置于防撞墙上,并且与防撞墙外边缘齐平;2)滑行坡道与紧急出口相连;3)滑行坡道与纵向通道连接;4)人员疏散。具体而言:(1)紧急出口位于防撞墙上紧急出口位于防撞墙上,且与防撞墙外边缘齐平,既不会影响行车舒适度,又不妨碍隧道内排水,并且容易开启。(2)紧急出口与滑行坡道连成一体紧急出口与滑行坡道连成一体,开启位于防撞墙上的紧急出口后可立即通过滑梯滑到车道板下面逃生。本专利技术中的一体定义为“打开紧急出口立刻能通过逃生通道”。(3)滑行坡道移动滑门滑行坡道移动滑门方便开、关,正常情况下与防撞墙齐平,且插销为锁死状态;发生紧急情况时,拉起手柄,插销自然弹开。(4)滑行坡道本体拟合曲线滑行坡道本体曲线为光滑的拟合曲线,避免由于坡道太大人员下滑速度过快、或者坡道太小人员下滑速度较慢滑道不能充分利用的缺点。这种公路隧道人员逃生的楼梯已用于上海长江路越江隧道工程。隧道内一旦发生火灾,具体逃生方式如下:(1)紧急出口设置于防撞墙上,并且与防撞墙外边缘齐平;(2)滑行坡道与紧急出口相连;(3)滑行坡道与纵向通道连接;(4)人员疏散。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公路隧道人员逃生的通道结构,隧道内一旦发生火灾,人员可快速走到紧急出口处轻易、简单地打开紧急出口,沿滑梯滑下离开隧道。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紧急出口设置于防撞墙上,可有效解决行车舒适性和隧道内排水的问题。应当理解,上述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描述而非限制本专利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修改和变形,只要不偏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上述的修改和变形被认为是本专利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公路隧道的人员逃生通道结构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公路隧道的人员逃生通道结构,所述公路隧道具有行车道和位于行车道两侧的防撞墙;其特征在于,该人员逃生通道结构包括:位于所述行车道下方的纵向逃生通道;设置于所述防撞墙上的紧急出口,所述紧急出口与防撞墙外边缘齐平,所述紧急出口具有移动滑门,所述移动滑门包括:移动滑门本体;移动滑门本体关闭状态时锁紧移动滑门本体的插销;和手柄,与所述插销联动以解锁所述插销;所述移动滑门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吉云蒋林千胡天宝雷国义何人杨臻江磊岳昆费汉彬谷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