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刺激序列寡核苷酸和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28790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免疫调节多核苷酸,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核苷酸包括:    (a)包含至少2个CG二核苷酸的回文序列,其中CG二核苷酸由0、1、2、3、4或5个碱基分开且回文序列至少为8个碱基长度;和    (b)(TCG)↓[y],其中y是1或2,其中(TCG)↓[y]的5′T位置离多核苷酸5′末端0、1、2或3个碱基且其中(TCG)↓[y]与回文序列5′末端由0、1或2个碱基分开。(*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免疫调节多核苷酸。它也涉及施用多核苷酸以调节免疫反应。专利技术的背景产生感染或其它抗原性攻击的免疫反应类型一般能通过参与反应的T辅助(Th)细胞亚群区分。Th1亚群引起经典的细胞介导功能,如迟发型超敏反应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活化,而Th2亚群功能更有效地作为B细胞活化的辅助功能。对抗原的免疫反应类型一般受细胞响应抗原生成的细胞因子影响。认为Th1和Th2细胞所分泌细胞因子的差异反映这2个亚群的不同生物功能。参见例如Romagnani(2000)Ann.Allergy Asthma Immunol.859-18。Th1亚群可特定地适合响应病毒感染、胞内病原体和肿瘤细胞,因为它分泌激活CTL的IL-2和IFN-?。Th2亚群可能更适合响应自生细菌和蠕虫性寄生虫(helminthic parasites)且能介导变态反应,因为已知IL-4和IL-5分别诱导IgE生成和嗜伊红细胞活化。一般,Th1和Th2细胞分泌不同模式的细胞因子,因此一种反应类型能调节另一种反应类型的活性。Th1/Th2平衡移动可导致变态反应,例如或另外导致CTL反应的增加。对于许多传染病如肺结核和疟疾,Th2型反应抗感染的保护值小。建议的疫苗使用获得自靶抗原的小肽和其它目前所用抗原剂,避免使用潜在感染性完整病毒颗粒,疫苗不总是引起获得治疗效果必需的免疫反应。以蛋白为基础的疫苗通常诱导Th2型免疫反应,特征是中和抗体的高效价,但没有显著的细胞介导免疫。此外,一些抗体反应类型在某些适应证中不合适,最显著的是变态反应,其中IgE抗体反应能导致过敏性休克。一般,变态反应也包括Th2型免疫反应。包括诱导变应性哮喘的变态反的应特征是早期反应和晚期反应,早期反应在接触变态原几秒到几分钟内发生且特征是细胞脱粒,晚期反应在4到24小时后发生且特征是嗜伊红细胞浸润到变应原接触的位置中。在早期过敏反应期间,变应原特定地交联嗜碱细胞和肥大细胞上的IgE抗体,依次激发脱粒和随后释放组胺及来自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的炎症的其它介体。在晚期反应期间,嗜伊红细胞浸润到变应原接触的位置中(其中产生组织损坏和功能不良)。变应性紊乱的抗原免疫治疗包括皮下注射少但逐渐增大量的抗原。这种免疫治疗有诱导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的风险,不有效针对过敏晚期反应中细胞因子介导的事件。迄今,此方法取得了仅有限的成功。施用某些一般已知为免疫刺激序列的DNA序列会诱导Th1型偏倚的免疫反应,通过Th1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来指示。施用有抗原的免疫刺激多核苷酸产生对施用抗原的Th1型免疫反应。Roman等(1997)Nature Med.3849-854。例如,小鼠皮内注射盐水或佐剂明矾中的大肠杆菌(E.coli)β-半乳糖苷酶(β-gal),小鼠通过产生特异IgG1和IgE抗体以及CD4+细胞来响应,CD4+细胞分泌IL-4和IL-5,但没有IFN-γ,证明T细胞主要是Th2亚群。然而,小鼠皮内注射(或用tyne皮肤划痕器)质粒DNA(盐水中),质粒DNA编码β-gal并包含免疫刺激序列,小鼠通过产生IgG2a抗体和CD4+细胞来响应,CD4+细胞分泌IFN-γ,但没有IL-4和IL-5,证明T细胞主要是Th1亚群。此外,注射质粒DNA的小鼠产生的特异IgE下降66-75%。Raz等(1996)Proc.Natl.Acad.Sci.USA.935141-5145。一般,对裸露DNA免疫的反应特征是抗原刺激的CD4+T细胞生成IL-2、TNFα和IFN-γ,这是Th1型反应的征兆。这对治疗变态反应和哮喘特别重要,如IgE生成减少所示。免疫刺激多核苷酸刺激Th1型免疫反应的能力用细菌抗原、病毒抗原和变应原证明(参见例如WO 98/55495)。描述多核苷酸的免疫刺激活性的参考文献包括Krug等(2001)Eur.J.Immunol.313026;Bauer等(2001)J.Immunol.1665000;Klinman等(1999)Vaccine.1719;Jahn-Schmid等(1999)J.Allergy Clin.Immunol.1041015;Tighe等(2000)Eur.J.Immunol.301939;Shirota等(2000)J.Immunol.1645575;Klinman等(1999)Infect.Immun.675658;Sur等(1999)J.Immunol.1626284;Magone等(2000)Eur.J.Immunol.301841;Kawarada等(2001)J.Immunol.1675247;Kranzer等(2000)Immunology99170;Krug等(2001)Eur.J.Immunol.312154;Hartmann等(2000)J.Immunol.164944;Bauer等(1999)Immunology 97699;Fujieda等(2000)Am.J.Respir.Crit.Care Med.162232;Krieg(2002)Annu.Rev.Immunol.20709;Verthelyi等(2002)J.Immunol.1681659;Hornung等(2002)J.Immunol.1684531;Yamamoto等(2000)Springer Semin.Immunopathol.2235;Lee等(2000)J.Immunol.1653631;Gursel等(2002)J.Leukoc.Biol.71813;Gursel等(2002)Eur.J.Immunol.322617;Broide等(2001)J.Clin.Immunol.21175;Zhu等(2001)Immunology103226;Klinman等(2002)Microbes Infect.4897;Hartmann等(2000)J.Immunol.1641617;Krieg(1999)Biochim.Biophys.Acta 1489107;Dalpke等(2002)Immunology106102;Yu等(2002)Biochim.Biophys.Res.Commun.29783;Hafner等(2001)Cancer Res.615523;Zwaveling等(2002)J.Immunol.169350;Davis等(2000)Vaccine 181920;Gierynska等(2002)J.Virol.766568;Lipford等(2000)J.Immunol.1651228;Freidag等(2000)Infect.Immun.682948;Dieudonne等(2001)J.AllergyClin.Immunol.107S233。其它描述免疫刺激序列的参考文献包括Krieg等(1998)J.Immunol.1432448-245l;Tokunaga等(1992)Microbiol.Immunol.3655-66;Kataoka等(1992)Jpn.J.Cancer Res.83244-247;Yamamoto等(1992)J.Immunol.1484072-4076;Mojcik等(1993)Clin.Immuno.an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D·迪纳K·L·费伦J·马歇尔
申请(专利权)人:戴纳伐克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