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汽车行业车身辅助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车身的柔性上料架,所述柔性上料架包括安装底板、支撑座、第一上料架、第二上料架及上料缓冲架,所述支撑座设于所述安装底板上,所述第一上料架及第二上料架分别设于所述支撑座上的两端,所述上料缓冲架设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上料缓冲架设于所述第一上料架与第二上料架之间。上料架的多个吸盘,牢牢吸附工件,保证其位置精度和稳定性;上料架底部使用铝型材框架进行组装搭建,构架出45度的工作台面,符合人机工程方便人工上料;铝型材框架具有模组化和多功能化,T型及凹槽设计,使得在任意位置可安装螺母螺栓,加装组件时无需拆卸型材,高度和角度随意调整,简单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行业车身辅助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车身的柔性上料架。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大部分汽车企业在将车身焊接零部件配送至生产工位的转移过程中基本采用人工挂装或搬运的方式,而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的零件存在突出的安全隐患和不良的人机工程。并且随着焊装线自动化的提升,通过机器人抓取零件配送至车身焊装线已越来越广泛。机器人抓取零件前,需要保证零件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这些是通过上料架定位零件来实现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的柔性上料架,旨在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身的柔性上料架,所述柔性上料架包括安装底板、支撑座、第一上料架、第二上料架及上料缓冲架,所述支撑座设于所述安装底板上,所述第一上料架及第二上料架分别设于所述支撑座上的两端,所述上料缓冲架设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上料缓冲架设于所述第一上料架与第二上料架之间。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上料架与所述第二上料架相同,其包括底板,设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支撑板,设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吸盘,所述底板上的第一感应器及第二感应器,设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导向装置,设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缓冲圈。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支撑板为三个,其包括支架及垫板,所述垫板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垫板的上表面为倾斜面,所述支架的截面为工字形。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吸盘为两个。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感应器通过第一感应支架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一感应支架的截面呈Z字形。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二感应器通过第二感应支架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二感应支架的截面呈L形,所述第二感应支架包括感应支架底板,与感应支架底板的侧面成直角连接的感应支架支板,分别与所述应支架底板及感应支架支板连接的加强板。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导向装置为三个,其包括导向支架及导向板,所述导向板设于所述导向支架上,所述导向支架的截面呈L形。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上料缓冲架包括固定板及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分别设于所述固定板上。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支撑座包括多个支座,与每个支座连接所述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包括第一矮支柱、第二矮支柱、第一高支柱及第二高支柱,所述第一矮支柱的下端与第二矮支柱的下端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矮支柱的顶端与第二矮支柱的顶端通过第一连接柱连接,所述第一高支柱的中间与第二高支柱的中间通过第二连接柱连接,所述第一高支柱的顶端与第二高支柱的顶端通过第三连接柱连接,所述第一矮支柱的下端与第一高支柱的下端通过第四连接柱连接,所述第二矮支柱的下端第二高支柱的下端通过第五连接柱连接,所述第一矮支柱的顶端与第一高支柱的定端通过第六连接柱连接,所述第二矮支柱的下端第二高支柱的下端通过第七连接柱连接,所述第七连接柱、第六连接柱、第一连接柱及第三连接柱构成的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度。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矮支柱与所述第一连接柱之间连接有三角形的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二矮支柱与所述第一连接柱之间连接有三角形的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高支柱与第二连接柱之间连接有三角形的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二高支柱与第二连接柱之间连接有三角形的第四加强板,所述第一高支柱与第三连接柱之间连接有三角形的第五加强板,所述第二高支柱与第三连接柱之间连接有三角形的第六加强板,所述第一矮支柱与所述第四连接柱之间连接有三角形的第七加强板,所述第一高支柱与所述第四连接柱之间连接有三角形的第八加强板,所述第二矮支柱与第五连接柱之间连接有三角形的第九加强板,所述第二高支柱与第五连接柱之间连接有三角形的第十加强板,所述第七连接柱与所述第一连接柱之间连接有三角形的第十一加强板,所述第七连接柱与所述第三连接柱之间连接有三角形的第十二加强板,所述第六连接柱与所述第一连接柱之间连接有三角形的第十三加强板,所述第六连接柱与所述第三连接柱之间连接有三角形的第十四加强板,所述支座为四个,所述第一矮支柱、第二矮支柱、第一高支柱、第二高支柱、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第三连接柱、第四连接柱、第五连接柱、第六连接柱及第七连接柱均采用铝型材。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上料架的多个吸盘,牢牢吸附工件,保证其位置精度和稳定性;上料架底部使用铝型材框架进行组装搭建,构架出45度的工作台面,符合人机工程方便人工上料;铝型材框架具有模组化和多功能化,T型及凹槽设计,使得在任意位置可安装螺母螺栓,加装组件时无需拆卸型材,高度和角度随意调整,简单快捷。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的柔性上料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标记:10-安装底板201-支座202-第一矮支柱203-第二矮支柱204-第一高支柱205-第二高支柱206-第四连接柱207-第五连接柱208-第一连接柱209-第三连接柱210-连接板301-支撑板302-吸盘303-缓冲圈304-导向装置306-底板307-第二感应器支架308-第一感应器支架401-固定板。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身的柔性上料架,所述柔性上料架包括安装底板1、支撑座、第一上料架、第二上料架及上料缓冲架,所述支撑座设于所述安装底板上,所述第一上料架及第二上料架分别设于所述支撑座上的两端,所述上料缓冲架设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上料缓冲架设于所述第一上料架与第二上料架之间。所述第一上料架与所述第二上料架相同,其包括底板306,设于所述底板306上的多个支撑板301,设于所述底板306上的多个吸盘302,设于所述底板306上的第一感应器及第二感应器,设于所述底板306上的多个导向装置304,设于所述底板306上的多个缓冲圈303。所述支撑板301为三个,其包括支架及垫板,所述垫板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垫板的上表面为倾斜面,所述支架的截面为工字形。所述吸盘302为两个。所述第一感应器通过第一感应支架308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一感应支架308的截面呈Z字形。所述第二感应器通过第二感应支架307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二感应支架307的截面呈L形,所述第二感应支架307包括感应支架底板,与感应支架底板的侧面成直角连接的感应支架支板,分别与所述应支架底板及感应支架支板连接的加强板。所述导向装置304为三个,其包括导向支架及导向板,所述导向板设于所述导向支架上,所述导向支架的截面呈L形。所述上料缓冲架包括固定板401及两个支撑板301,两个所述支撑板301分别设于所述固定板401上。所述支撑座包括多个支座201,与每个支座201连接所述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包括第一矮支柱202、第二矮支柱203、第一高支柱及204第二高支柱205,所述第一矮支柱202的下端与第二矮支柱203的下端之间通过连接板210连接,所述第一矮支柱202的顶端与第二矮支柱203的顶端通过第一连接柱208连接,所述第一高支柱204的中间与第二高支柱205的中间通过第二连接柱连接,所述第一高支柱204的顶端与第二高支柱205的顶端通过第三连接柱209连接,所述第一矮支柱202的下端与第一高支柱204的下端通过第四连接柱206连接,所述第二矮支柱203的下端第二高支柱205的下端通过第五连接柱207连接,所述第一矮支柱202的顶端与第一高支柱204的定端通过第六连接柱连接,所述第二矮支柱203的下端第二高支柱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的柔性上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上料架包括安装底板、支撑座、第一上料架、第二上料架及上料缓冲架,所述支撑座设于所述安装底板上,所述第一上料架及第二上料架分别设于所述支撑座上的两端,所述上料缓冲架设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上料缓冲架设于所述第一上料架与第二上料架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的柔性上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上料架包括安装底板、支撑座、第一上料架、第二上料架及上料缓冲架,所述支撑座设于所述安装底板上,所述第一上料架及第二上料架分别设于所述支撑座上的两端,所述上料缓冲架设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上料缓冲架设于所述第一上料架与第二上料架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上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料架与所述第二上料架相同,其包括底板,设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支撑板,设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吸盘,所述底板上的第一感应器及第二感应器,设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导向装置,设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缓冲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上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为三个,其包括支架及垫板,所述垫板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垫板的上表面为倾斜面,所述支架的截面为工字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上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盘为两个。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上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器通过第一感应支架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一感应支架的截面呈Z字形。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上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感应器通过第二感应支架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二感应支架的截面呈L形,所述第二感应支架包括感应支架底板,与感应支架底板的侧面成直角连接的感应支架支板,分别与所述应支架底板及感应支架支板连接的加强板。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上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装置为三个,其包括导向支架及导向板,所述导向板设于所述导向支架上,所述导向支架的截面呈L形。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柔性上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缓冲架包括固定板及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分别设于所述固定板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柔性上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多个支座,与每个支座连接所述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包括第一矮支柱、第二矮支柱、第一高支柱及第二高支柱,所述第一矮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云,孟大庆,农明满,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