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摄像镜头和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02100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2 0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摄像镜头和电子设备,包括沿同一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并且,所述摄像镜头满足如下关系式:1.3<TTL/Imgh<1.5;0.7<|f/f2|<0.8;0.4<|f/f3|+|f/f4|<0.75;3.2<R10/f<30;‑0.91≤(R9+R10)/(R9‑R10)<0,从而可以通过合理地设置各个透镜的参数,在满足高像素的前提下,减小摄像镜头的总长,以满足摄像镜头和电子设备微型化的要求。

Camera lens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amera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including along the same axis from the side to the first lens and fifth lens, the image side arranged and the camera lens to meet the following formula: 1.3< TTL/Imgh< 1.5; 0.7< |f/f2|< 0.4& 0.8; lt; |f/f3|+|f/f4|< 3.2< 0.75; R10/f< 30; 0.91 = (R9+R10) / < (R9 R10); 0, thus we can reasonably set the parameters of each lens, in order to meet the high pixel, reduce the length of the camera lens, camera lens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iniaturiz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摄像镜头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摄像镜头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感光元件的像素元面积越来越小,摄像镜头的像素也越来越高。但是,摄像镜头像素的提高仍无法满足人们对摄像镜头成像品质要求的日益增加,这就势必需要增加更多的镜片元件来提高摄像镜头的成像品质。但是,镜片元件的增加又会导致摄像镜头的高度增加,从而无法满足个人电子产品轻薄化的需求。基于此,如何合理地设计摄像镜头的结构以及摄像镜头内部镜片的参数,在满足高像素的前提下,满足摄像镜头和电子设备微型化的要求,已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摄像镜头和电子设备,以在满足高像素的前提下,满足摄像镜头和电子设备微型化的要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摄像镜头,包括沿同一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且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摄像镜头还包括光圈,所述光圈设置被摄物和所述第一透镜之间,或者,所述光圈设置在被摄物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并且,所述摄像镜头满足如下关系式:1.3<TTL/Imgh<1.5;0.7<|f/f2|<0.8;0.4<|f/f3|+|f/f4|<0.75;3.2<R10/f<30;-0.91≤(R9+R10)/(R9-R10)<0;其中,TTL为所述摄像镜头的总长,Imgh为所述摄像镜头的最大像高,f为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R9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优选的,所述摄像镜头还满足关系式:-8<f3/f2<-3。优选的,所述摄像镜头还满足关系式:0.7<R6/f<0.85;其中,R6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优选的,所述摄像镜头还满足关系式:-0.4<R12/R8<-0.1;其中,R8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优选的,所述摄像镜头还满足关系式:1.2<CT5/CT4<1.5;0.6<TD/(2*SD52)<0.8;其中,CT4为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5为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D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SD52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上的垂直距离。优选的,所述摄像镜头还满足关系式:0.9<SAG11/EF1<1.6;0.4<|Drls|/CT1<1.1;其中,SAG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与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上的水平位移距离,EF1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与像侧面间平行于光轴的非轴上最小水平距离,Drls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光圈于光轴上的距离,CT1为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优选的,所述摄像镜头还满足关系式:1.6<TD/EPD<2.0;其中,TD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EPD为所述摄像镜头的入瞳直径。优选的,所述摄像镜头还满足关系式:V3-V4>30;其中,V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V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优选的,所述摄像镜头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的红外滤光片。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镜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所提供的摄像镜头和电子设备,包括沿同一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并且,该摄像镜头满足关系式:1.3<TTL/Imgh<1.5;0.7<|f/f2|<0.8;0.4<|f/f3|+|f/f4|<0.75,3.2<R10/f<30,-0.91≤(R9+R10)/(R9-R10)<0,从而可以通过合理地设置各个透镜的参数,在满足高像素的前提下,减小摄像镜头的总长,以满足摄像镜头和电子设备微型化的要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一公开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一公开的摄像镜头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一公开的摄像镜头的球差曲线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二公开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二公开的摄像镜头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二公开的摄像镜头的球差曲线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三公开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三公开的摄像镜头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三公开的摄像镜头的球差曲线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方式四公开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四公开的摄像镜头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四公开的摄像镜头的球差曲线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五公开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五公开的摄像镜头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图15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五公开的摄像镜头的球差曲线图;图16为本技术实施方式六公开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技术实施方式六公开的摄像镜头的场曲和畸变曲线图;图18为本技术实施方式六公开的摄像镜头的球差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可应用于变焦的光学系统中,例如,可应用于3D影像获取、数码相机、移动装置、数字平板与可戴式设备等电子设备中。参考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摄像镜头包括沿同一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第三透镜13、第四透镜14、第五透镜15、光圈16、红外滤光片17和感光元件18,该感光元件18位于滤光片17的像侧,该感光元件用于感应被拍摄物体反射进入摄像镜头的光线并形成对应的图像。本实施例中,光圈16可为前置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摄像镜头和电子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同一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且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摄像镜头还包括光圈,所述光圈设置在被摄物和所述第一透镜之间,或者,所述光圈设置在被摄物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并且,所述摄像镜头满足如下关系式:1.3<TTL/Imgh<1.5;0.7<|f/f2|<0.8;0.4<|f/f3|+|f/f4|<0.75;3.2<R10/f<30;‑0.91≤(R9+R10)/(R9‑R10)<0;其中,TTL为所述摄像镜头的总长,Imgh为所述摄像镜头的最大像高,f为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R9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同一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且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摄像镜头还包括光圈,所述光圈设置在被摄物和所述第一透镜之间,或者,所述光圈设置在被摄物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并且,所述摄像镜头满足如下关系式:1.3<TTL/Imgh<1.5;0.7<|f/f2|<0.8;0.4<|f/f3|+|f/f4|<0.75;3.2<R10/f<30;-0.91≤(R9+R10)/(R9-R10)<0;其中,TTL为所述摄像镜头的总长,Imgh为所述摄像镜头的最大像高,f为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R9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还满足关系式:-8<f3/f2<-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还满足关系式:0.7<R6/f<0.85;其中,R6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还满足关系式:-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肖怡袁正超兰宾利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