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3D打印模型后处理的自动喷墨上色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184925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7 1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3D打印模型后处理的自动喷墨上色系统,用于3D打印模型后处理的自动喷墨上色系统包括:主体支架(1)、工作台单元(2)、压电喷墨单元(3)、X向移动导轨组件(4)、Z向移动导轨组件(5)和总控制器。优点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上色速率快以及上色精确的优点,可有效保证3D打印模型的上色品质,提高用户的打印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3D打印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3D打印模型后处理的自动喷墨上色系统。
技术介绍
自3D打印技术问世以来,3D打印机便成为3D
的前瞻性产品,并逐步成为一项新型的主流加工技术。3D打印机作为一种高科技设备,综合应用了CAD技术、CAM技术、激光学、光化学及材料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科学与技术,它使得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及医疗用品设计等领域的研发者,能够快捷方便地获得三维实物模型,方便后期的设计,因此,3D打印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FDM(熔丝沉积成型)的3D打印机,是一种不依靠激光作为成型能源、而将各种耗材(如工程塑料ABS、聚碳酸酯PC、PLA、尼龙、柔性材料等)加热熔化进而堆积成型方法,属于3D打印机中的一种重要设备。现有的基于FDM的3D打印机主要具有以下不足:(1)基于FDM的3D打印机一般只能打印单颜色材料。因此,当需要进行多色打印时,例如,当需要选择打印全彩色模型时,必须增加喷头数量,在打印过程中,需要人工遴选与模型颜色一致的原材料,在增加了人工劳动量、降低打印速率的同时,还具有模型成型表面精度不高,容易出现混色等品控问题,从而影响用户的打印体验。(2)现有的制备彩色模型的另一种方法为:在喷头旁加染料仓,在打印过程中,将色料通过染料仓输送到喷头处与熔融耗材融合,以形成新着色的熔融耗材,然后,耗材通过层层堆积最后形成有色模型。但是,由于现有的基于FDM的打印机模型通常采用支撑方式进行打印模型,模型打印完成后,需要一些后处理,比如去除支撑、打磨、抛光等,利用上述彩色模型打印方法时,容易使制备到的有色模型形成颜色不均匀、色彩混杂等情况,从而降低了打印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3D打印模型后处理的自动喷墨上色系统,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3D打印模型后处理的自动喷墨上色系统,包括:主体支架(1)、工作台单元(2)、压电喷墨单元(3)、X向移动导轨组件(4)、Z向移动导轨组件(5)和总控制器;所述主体支架(1)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水平支座(1.1)和立柱(1.2);所述工作台单元(2)包括工作台(2.1)、驱动螺杆(2.2)、工作台底座(2.3)以及工作台伺服电机(2.4);所述工作台底座(2.3)与所述水平支座(1.1)的一端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工作台(2.1)置于所述工作台底座(2.3)的上方;所述驱动螺杆(2.2)的底部与所述工作台底座(2.3)可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螺杆(2.2)的顶部与所述工作台(2.1)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螺杆(2.2)还通过传动件与所述工作台伺服电机(2.4)连接,所述工作台伺服电机(2.4)驱动所述驱动螺杆(2.2)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工作台(2.1)转动;所述Z向移动导轨组件(5)包括Z轴伺服电机(5.1)以及Z轴导轨(5.2);所述Z轴导轨(5.2)固定于所述立柱(1.2)上;所述压电喷墨单元(3)安装于所述Z轴导轨(5.2)上,在所述Z轴伺服电机(5.1)的驱动下,所述压电喷墨单元(3)沿所述Z轴导轨(5.2)进行Z向的升降运动;所述X向移动导轨组件(4)包括X轴伺服电机(4.1)以及X轴导轨(4.2);所述X轴导轨(4.2)固定于所述水平支座(1.1)上;所述立柱(1.2)的底端安装于所述X轴导轨(4.2)上,在所述X轴伺服电机(4.1)的驱动下,所述立柱(1.2)沿所述X轴导轨(4.2)进行X向的移动,进而带动所述压电喷墨单元(3)进行X向的移动;所述总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压电喷墨单元(3)、所述工作台伺服电机(2.4)、所述Z轴伺服电机(5.1)以及所述X轴伺服电机(4.1)电连接。优选的,所述压电喷墨单元(3)包括墨水仓(3.1)、墨水输送管(3.2)以及喷头组件(3.3);所述墨水仓(3.1)的内部安装有n个墨盒,n为自然数;所述墨水仓(3.1)的外部具有n个墨水输出口;每个所述墨水输出口均与对应的一个所述墨盒连通;所述喷头组件(3.3)包括外置喷头(3.3.1)以及集束喷头组件(3.3.2);所述集束喷头组件(3.3.2)包括:集束喷头基座(3.3.2.1),所述集束喷头基座(3.3.2.1)的内部形成有n个独立的墨水腔(3.3.2.2);所述集束喷头基座(3.3.2.1)的底部具有与各个所述墨水腔(3.3.2.2)分别连通的喷头输出口,各个所述喷头输出口均与所述外置喷头(3.3.1)连通;在所述集束喷头基座(3.3.2.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压电陶瓷板(3.3.2.3),所述压电陶瓷板(3.3.2.3)的表面固定有n个压电驱动单元(3.3.2.4);每个所述压电驱动单元(3.3.2.4)的中心开设有喷头输入口(3.3.2.5),每个所述喷头输入口(3.3.2.5)的一端通过独立的一个墨水输送管(3.2)与对应的一个所述墨水仓(3.1)的墨水输出口连通;每个所述喷头输入口(3.3.2.5)的另一端与对应的一个所述墨水腔(3.3.2.2)连通;各个所述压电驱动单元(3.3.2.4)均连接到所述总控制器。优选的,所述墨水腔(3.3.2.2)按从喷头输入口(3.3.2.5)到喷头输出口的方向,其直径逐渐变小,形成上粗下细结构。优选的,所述外置喷头(3.3.1)的直径在0.05-0.1mm之间。优选的,所述外置喷头(3.3.1)采用铝合金材质。优选的,所述喷头组件(3.3)为可拆卸结构。优选的,所述墨水仓(3.1)为可拆卸结构。优选的,所述墨水输送管(3.2)采用PU软管。优选的,所述主体支架(1)采用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用于穿过线缆;在所述主体支架(1)安装有计算机接口(6)和电源接口(7);所述总控制器与所述计算机接口(6)连接;所述计算机接口(6)通过线缆分别与所述压电喷墨单元(3)、所述工作台伺服电机(2.4)、所述Z轴伺服电机(5.1)以及所述X轴伺服电机(4.1)连接;外部电源与所述电源接口(7)连接;所述电源接口(7)通过供电线缆分别与所述压电喷墨单元(3)、所述工作台伺服电机(2.4)、所述Z轴伺服电机(5.1)以及所述X轴伺服电机(4.1)连接。本技术提供的用于3D打印模型后处理的自动喷墨上色系统及上色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上色速率快以及上色精确的优点,可有效保证3D打印模型的上色品质,全面提高用户的打印体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用于3D打印模型后处理的自动喷墨上色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用于3D打印模型后处理的自动喷墨上色系统的后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集束喷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集束喷头组件的侧视图;图5为图4沿A-A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集束喷头组件的俯视图;图7为图6沿B-B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彩色模型打印存在色彩混杂、操作繁琐等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3D打印模型后处理的自动喷墨上色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用于3D打印模型后处理的自动喷墨上色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3D打印模型后处理的自动喷墨上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支架(1)、工作台单元(2)、压电喷墨单元(3)、X向移动导轨组件(4)、Z向移动导轨组件(5)和总控制器;所述主体支架(1)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水平支座(1.1)和立柱(1.2);所述工作台单元(2)包括工作台(2.1)、驱动螺杆(2.2)、工作台底座(2.3)以及工作台伺服电机(2.4);所述工作台底座(2.3)与所述水平支座(1.1)的一端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工作台(2.1)置于所述工作台底座(2.3)的上方;所述驱动螺杆(2.2)的底部与所述工作台底座(2.3)可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螺杆(2.2)的顶部与所述工作台(2.1)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螺杆(2.2)还通过传动件与所述工作台伺服电机(2.4)连接,所述工作台伺服电机(2.4)驱动所述驱动螺杆(2.2)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工作台(2.1)转动;所述Z向移动导轨组件(5)包括Z轴伺服电机(5.1)以及Z轴导轨(5.2);所述Z轴导轨(5.2)固定于所述立柱(1.2)上;所述压电喷墨单元(3)安装于所述Z轴导轨(5.2)上,在所述Z轴伺服电机(5.1)的驱动下,所述压电喷墨单元(3)沿所述Z轴导轨(5.2)进行Z向的升降运动;所述X向移动导轨组件(4)包括X轴伺服电机(4.1)以及X轴导轨(4.2);所述X轴导轨(4.2)固定于所述水平支座(1.1)上;所述立柱(1.2)的底端安装于所述X轴导轨(4.2)上,在所述X轴伺服电机(4.1)的驱动下,所述立柱(1.2)沿所述X轴导轨(4.2)进行X向的移动,进而带动所述压电喷墨单元(3)进行X向的移动;所述总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压电喷墨单元(3)、所述工作台伺服电机(2.4)、所述Z轴伺服电机(5.1)以及所述X轴伺服电机(4.1)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3D打印模型后处理的自动喷墨上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支架(1)、工作台单元(2)、压电喷墨单元(3)、X向移动导轨组件(4)、Z向移动导轨组件(5)和总控制器;所述主体支架(1)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水平支座(1.1)和立柱(1.2);所述工作台单元(2)包括工作台(2.1)、驱动螺杆(2.2)、工作台底座(2.3)以及工作台伺服电机(2.4);所述工作台底座(2.3)与所述水平支座(1.1)的一端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工作台(2.1)置于所述工作台底座(2.3)的上方;所述驱动螺杆(2.2)的底部与所述工作台底座(2.3)可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螺杆(2.2)的顶部与所述工作台(2.1)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螺杆(2.2)还通过传动件与所述工作台伺服电机(2.4)连接,所述工作台伺服电机(2.4)驱动所述驱动螺杆(2.2)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工作台(2.1)转动;所述Z向移动导轨组件(5)包括Z轴伺服电机(5.1)以及Z轴导轨(5.2);所述Z轴导轨(5.2)固定于所述立柱(1.2)上;所述压电喷墨单元(3)安装于所述Z轴导轨(5.2)上,在所述Z轴伺服电机(5.1)的驱动下,所述压电喷墨单元(3)沿所述Z轴导轨(5.2)进行Z向的升降运动;所述X向移动导轨组件(4)包括X轴伺服电机(4.1)以及X轴导轨(4.2);所述X轴导轨(4.2)固定于所述水平支座(1.1)上;所述立柱(1.2)的底端安装于所述X轴导轨(4.2)上,在所述X轴伺服电机(4.1)的驱动下,所述立柱(1.2)沿所述X轴导轨(4.2)进行X向的移动,进而带动所述压电喷墨单元(3)进行X向的移动;所述总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压电喷墨单元(3)、所述工作台伺服电机(2.4)、所述Z轴伺服电机(5.1)以及所述X轴伺服电机(4.1)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3D打印模型后处理的自动喷墨上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喷墨单元(3)包括墨水仓(3.1)、墨水输送管(3.2)以及喷头组件(3.3);所述墨水仓(3.1)的内部安装有n个墨盒,n为自然数;所述墨水仓(3.1)的外部具有n个墨水输出口;每个所述墨水输出口均与对应的一个所述墨盒连通;所述喷头组件(3.3)包括外置喷头(3.3.1)以及集束喷头组件(3.3.2);所述集束喷头组件(3.3.2)包括:集束喷头基座(3.3.2.1),所述集束喷头基座(3.3.2.1)的内部形成有n个独立的墨水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新奇张永虹李佳阳艾刚刘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