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容积式热交换器管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77175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6 0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容积式热交换器管程,包括管箱、管板、法兰、密封环、折流板一、折流板二、拉杆和换热管束,管箱上固定有一法兰,法兰上固定有一管板,法兰和管板之间设有一密封环,管板与密封环的材质均为碳钢不锈钢复合金属,换热管束包括进水管束一、进水管束二、进水管束三、回水管束一、回水管束二和回水管束三,进水管束一与回水管束一左右对称布置在管板上部位,进水管束二与回水管束二左右对称布置在管板中间部位,进水管束三与回水管束三左右对称布置在管板下部位,进水管束二和回水管束二的形状均为长方体,具有结构合理简单、气密性好、维修更换方便、成本低、使用寿命长且热交换效率高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管程,尤其涉及一种容积式热交换器管程。
技术介绍
容积式热交换器管程是容积式热交换器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其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热交换器的温度传导性能、换热时间、换热效率和使用寿命。而目前容积式热交换器管程结构包括管箱、管板、折流板、拉杆和换热管束,首先,管板是直接焊接在管箱上,若管板出现损坏情况,更换非常不方便,且管板采用纯不锈钢材质,存在资源浪费、使用成本大的缺点;其次,目前的换热管束中进水管束和回水管束的数量、形状及排列设计不合理,有些排列过于密集,不仅成本高,且使用时管束之间会碰撞产生噪音,同时影响使用寿命,而有些排列过于疏散,换热面积太小,换热时间长,换热效率低,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拟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简单、气密性好、维修更换方便、成本低、使用寿命长且热交换效率高的容积式热交换器管程。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容积式热交换器管程,包括管箱、管板、法兰、密封环、折流板一、折流板二、拉杆和换热管束,所述管箱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进汽口和出汽口,所述管箱上固定有一法兰,所述法兰上固定有一管板,所述法兰和所述管板之间设有一密封环,所述管板与所述密封环的材质均为碳钢不锈钢复合金属,所述管板、折流板一和折流板二上均开设有与换热管束相对应的定位孔,换热管束依次通过折流板二、折流板一和管板上的定位孔并固定在管板上,所述管板、所述折流板一和所述折流板二之间还连接有两根拉杆,所述换热管束包括进水管束一、进水管束二、进水管束三、回水管束一、回水管束二和回水管束三,所述进水管束一与所述回水管束一左右对称布置在管板上部位,所述进水管束二与所述回水管束二左右对称布置在管板中间部位,所述进水管束三与所述回水管束三左右对称布置在管板下部位,且所述进水管束一与所述进水管束三呈上下对称布置,所述回水管束一与所述回水管束三呈上下对称布置,所述进水管束二和所述回水管束二的形状均为长方体。本技术的有效成果: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管板是通过法兰固定在管箱上,管板与法兰之间设置了密封环,且将管板和密封环的材质均设为碳钢不锈钢复合金属,不仅气密性好、成本低,且维修更换方便;设置了三个进水管束和三个回水管束,共构成三个回程,同时对各管束的位置排列进行了设计,对进水管束二和回水管束二的形状进行了设计,并使各管束之间均留有一定的空隙,一方面使用时管束之间不会发生碰撞,避免发出噪音,提高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不仅增大了换热面积,使换热更加充分,且大大缩短了换热时间,提高了换热效率。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结构合理简单、气密性好、维修更换方便、成本低、使用寿命长且热交换效率高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图中:1-管箱,2-管板,3-法兰,4-密封环,5-折流板一,6-折流板二,7-拉杆,8-换热管束,9-进汽口,10-出汽口,11-进水管束一,12-进水管束二,13-进水管束三,14-回水管束一,15-回水管束二,16-回水管束三。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容积式热交换器管程,包括管箱1、管板2、法兰3、密封环4、折流板一5、折流板二6、拉杆7和换热管束8,管箱1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进汽口9和出汽口10,管箱1上固定有一法兰3,法兰3上固定有一管板2,法兰3和管板2之间设有一密封环4,管板2与密封环4的材质均为碳钢不锈钢复合金属,管板2、折流板一5和折流板二6上均开设有与换热管束8相对应的定位孔,换热管束8依次通过折流板二6、折流板一5和管板2上的定位孔并固定在管板2上,管板2、折流板一5和折流板二6之间还连接有两根拉杆7,换热管束8包括进水管束一11、进水管束二12、进水管束三13、回水管束一14、回水管束二15和回水管束三16,进水管束一11与回水管束一14左右对称布置在管板2上部位,进水管束二12与回水管束二15左右对称布置在管板2中间部位,进水管束三13与回水管束16三左右对称布置在管板2下部位,且进水管束一11与进水管束三13呈上下对称布置,回水管束一14与回水管束三16呈上下对称布置,进水管束二12和回水管束二15的形状均为长方体。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管板2是通过法兰3固定在管箱1上,管板2与法兰3之间设置了密封环4,且将管板2和密封环4的材质均设为碳钢不锈钢复合金属,不仅气密性好、成本低,且维修更换方便;设置了三个进水管束和三个回水管束,共构成三个回程,同时对各管束的位置排列进行了设计,对进水管束二12和回水管束二15的形状进行了设计,并使各管束之间均留有一定的空隙,一方面使用时管束之间不会发生碰撞,避免发出噪音,提高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不仅增大了换热面积,使换热更加充分,且大大缩短了换热时间,提高了换热效率。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容积式热交换器管程,包括管箱(1)、管板(2)、法兰(3)、密封环(4)、折流板一(5)、折流板二(6)、拉杆(7)和换热管束(8),所述管箱(1)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进汽口(9)和出汽口(10),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箱(1)上固定有一法兰(3),所述法兰(3)上固定有一管板(2),所述法兰(3)和所述管板(2)之间设有一密封环(4),所述管板(2)与所述密封环(4)的材质均为碳钢不锈钢复合金属,所述管板(2)、折流板一(5)和折流板二(6)上均开设有与换热管束(8)相对应的定位孔,换热管束(8)依次通过折流板二(6)、折流板一(5)和管板(2)上的定位孔并固定在管板(2)上,所述管板(2)、所述折流板一(5)和所述折流板二(6)之间还连接有两根拉杆(7),所述换热管束(8)包括进水管束一(11)、进水管束二(12)、进水管束三(13)、回水管束一(14)、回水管束二(15)和回水管束三(16),所述进水管束一(11)与所述回水管束一(14)左右对称布置在管板(2)上部位,所述进水管束二(12)与所述回水管束二(15)左右对称布置在管板(2)中间部位,所述进水管束三(13)与所述回水管束三(16)左右对称布置在管板(2)下部位,且所述进水管束一(11)与所述进水管束三(13)呈上下对称布置,所述回水管束一(14)与所述回水管束三(16)呈上下对称布置,所述进水管束二(12)和所述回水管束二(15)的形状均为长方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容积式热交换器管程,包括管箱(1)、管板(2)、法兰(3)、密封环(4)、折流板一(5)、折流板二(6)、拉杆(7)和换热管束(8),所述管箱(1)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进汽口(9)和出汽口(10),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箱(1)上固定有一法兰(3),所述法兰(3)上固定有一管板(2),所述法兰(3)和所述管板(2)之间设有一密封环(4),所述管板(2)与所述密封环(4)的材质均为碳钢不锈钢复合金属,所述管板(2)、折流板一(5)和折流板二(6)上均开设有与换热管束(8)相对应的定位孔,换热管束(8)依次通过折流板二(6)、折流板一(5)和管板(2)上的定位孔并固定在管板(2)上,所述管板(2)、所述折流板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苗烽陈燕明王维琴陈斌陈建富
申请(专利权)人:上虞大兴锅炉容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