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集管箱及包括该集管箱的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589860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5 17: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热交换器的集管箱及包括该集管箱的热交换器,尤其涉及一种如下的热交换器的集管箱及包括该集管箱的热交换器:集管部和箱体结合而形成热交换介质的通道,且挡板结合于集管部与箱体之间以阻断热交换介质的流动,在这样的集管箱中集管部、箱体以及挡板一同相接的集管部的边角部分不与箱体和挡板分离,为此在集管部的外侧形成凹陷的成型部,从而最小化集管部、箱体以及挡板相接的部分的间隙(空间),于是在通过钎焊而接合之后,可以防止热交换介质从集管箱泄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的集管箱及包括该集管箱的热交换器,尤其涉及一种如下的热交换器的集管箱及包括该集管箱的热交换器:集管部和箱体结合而形成热交换介质的通道,且挡板结合于集管部与箱体之间以阻断热交换介质的流动,在这样的集管箱中集管部、箱体以及挡板一同相接的集管部的边角部分不与箱体和挡板分离,于是在集管部、箱体以及挡板通过钎焊而接合之后,可以防止热交换介质从集管箱泄漏。
技术介绍
热交换器是一种在具有温差的两个环境之间吸收一侧的热量而向另一侧散热的装置,其在吸收室内的热量而释放到外界的情况下被用作冷却系统、在吸收外界的热量而释放到室内的情况下被用作冷却系统。图1至图3为示出现有的热交换器和集管箱的分解立体图以及剖面示意图。通常,热交换器包括:集管部11,形成有沿着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管插入孔11a;箱体12,与所述集管部11结合而在内部空间形成制冷剂通道,其中,在所述集管部11与箱体12之间夹设挡板13并进行钎焊,以防止集管箱10的热交换介质泄漏到内部以及外部。此时,集管部11与箱体12的结合方式为:集管部11的端部以弯曲方式形成以使箱体12的端部被安置于集管部11的端部内侧,挡板13的外形与通过集管部11与箱体12的结合而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形状对应地形成并结合。但是,如图3以及图4所示,由于集管部11端部的弯曲的边角部11b弯曲而形成圆顶部,因此在集管部11、箱体12以及挡板13相接的部分处形成空的间隙,从而在钎焊时存在以下问题:缝隙没有被准确地填充,从而导致热交换介质通过接合部泄漏并导致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KR 2007-0081347A(2007.08.16)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热交换器的集管箱及包括该集管箱的热交换器:集管部和箱体结合而形成热交换介质的通道,且挡板结合于集管部与箱体之间以阻断热交换介质的流动,在这样的集管箱中集管部、箱体以及挡板一同相接的集管部的边角部分不与箱体和挡板分离,于是在集管部、箱体以及挡板通过钎焊而接合之后,可以防止热交换介质从集管箱泄漏。用于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之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热交换器的集管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200,内部中空且上侧敞开;集管部300,与所述箱体20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部210的上端面220相接地布置,并与箱体200结合;挡板400,夹设于所述箱体200与集管部300之间,外周面以与所述箱体200以及集管部300的内周面相接的方式形成,其中,所述箱体200与集管部300相接的箱体200和集管部300的内侧边角部250、340相接于所述挡板400的外周面而不形成空隙。并且,所述热交换器的集管箱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箱体200的端部210的内侧边角部250和集管部300的内侧边角部340没有形成圆顶部而是以棱角状形成。而且,所述热交换器的集管箱的特征在于,所述箱体200、集管部300以及挡板400在组装后通过熔焊或钎焊结合。并且,所述热交换器的集管箱的特征在于,所述集管部300包括:弯曲部310,以向上侧凸出的方式形成;弯折部320,由所述弯曲部31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向水平方向的外侧弯折而形成水平弯折部321,并形成从所述水平弯折部321向下侧弯折的竖直弯折部322,从而以包覆所述箱体200的端部210的上端面220与外侧面240的方式形成所述弯折部320,其中,所述弯曲部310与水平弯折部321相接的内侧的边角部340抵接于所述箱体200的上端面220以及挡板400的外周面而不形成空隙。而且,所述热交换器的集管箱的特征在于,所述集管部300构成为通过冲压加工或弯曲加工一张板材而形成弯曲部310以及弯折部320。并且,所述热交换器的集管箱的特征在于,通过如下的成型加工而使所
述集管部300的边角部340与箱体200以及挡板400相接的部分相接而不形成空隙:借助于下部夹具B而支撑集管部300以使所述弯曲部310的端部内侧和水平弯折部321的下侧得到支撑的状态下,借助于上部夹具A而对弯曲部310的端部上侧和水平弯折部321的上侧进行冲压。而且,所述热交换器的集管箱的特征在于,以所述集管部300的边角部340为基准而向两侧形成的弯曲部310的局部以及水平弯折部321的局部借助于成型加工而被冲压形成为成型部330,所述成型部330的厚度比集管部300的其余部分的厚度薄。并且,所述热交换器的集管箱的特征在于,所述挡板400在形成为板形的板410的周围延伸形成有一个以上的突出塞420,所述箱体200以及集管部300中的一个以上中形成有塞插入孔260、312以使挡板400的突出塞420插入而结合。另外,用于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之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相隔预定距离而并排形成的如上所述的热交换器的集管箱100;多个管500,两端连接于所述集管箱100;翅片600,夹设于所述管500之间。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的集管箱及包括该集管箱的热交换器具有以下优点:通过最小化集管部、箱体以及挡板相接的部分的间隙(空间),可防止在通过钎焊而接合之后热交换介质从集管箱泄漏。附图说明图1至图3是示出现有的热交换器和集管箱的分解立体图以及概略剖面图。图4是示出现有的集管部、箱体以及挡板的相接部分的图片。图5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的集管箱的分解立体图。图6以及图7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的集管箱的分解剖面图以及组装剖面图。图8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集管部、箱体以及挡板的相接部分的图片。图9以及图10是示出利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夹具而在集管部形成成型部的过程的概略图。图1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的组装立体图。符号说明1000:热交换器100:(热交换器的)集管箱200:箱体210:端部 220:上端面230:内侧面 240:外侧面250:边角部 260:塞插入孔300:集管部310:弯曲部311:管插入孔 312:塞插入孔320:弯折部 321:水平弯折部322:竖直弯折部 330:成型部340:边角部400:挡板410:板 420:突出塞500:管600:翅片A:上部夹具 B:下部夹具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而对具有上述构造的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的集管箱以及包括该集管箱的热交换器进行详细的说明。图5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的集管箱的分解立体图,图6以及图7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的集管箱的分解剖面图以及组装剖面图,图8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集管部、箱体以及挡板的相接部分的图片。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的集管箱100可包括:箱体200,内部中空且上侧敞开;集管部300,与所述箱体20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部210的上端面220相接地布置,并与箱体200结合;挡板400,夹设于所述箱体200与集管部300之间,外周面以与所述箱体200以及集管部300的内周面相接的方式形成,其中,所述箱体200与集管部300相接的箱体200和集管部300的内侧边角部250、340相接于所述挡板400的外周面而不形成空隙。首选,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的集管箱100可以形成为箱体200与集管部300
结合而形成热交换介质的通道,并且在箱体200与集管部300之间夹设有挡板400,从而通过挡板400封堵集管箱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的集管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200),内部中空且上侧敞开;集管部(300),与所述箱体(20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部(210)的上端面(220)相接地布置,并与箱体(200)结合;以及挡板(400),夹设于所述箱体(200)与集管部(300)之间,外周面以与所述箱体(200)以及集管部(300)的内周面相接的方式形成,其中,所述箱体(200)与集管部(300)相接的箱体(200)和集管部(300)的内侧边角部(250、340)相接于所述挡板(400)的外周面而不形成空隙。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2.16 KR 10-2015-0023368;2016.01.25 KR 10-2011.一种热交换器的集管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200),内部中空且上侧敞开;集管部(300),与所述箱体(20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部(210)的上端面(220)相接地布置,并与箱体(200)结合;以及挡板(400),夹设于所述箱体(200)与集管部(300)之间,外周面以与所述箱体(200)以及集管部(300)的内周面相接的方式形成,其中,所述箱体(200)与集管部(300)相接的箱体(200)和集管部(300)的内侧边角部(250、340)相接于所述挡板(400)的外周面而不形成空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的集管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体(200)的端部(210)的内侧边角部(250)和集管部(300)的内侧边角部(340)没有形成圆顶部而是以棱角状形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的集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200)、集管部(300)以及挡板(400)在组装后通过熔焊或钎焊结合。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的集管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管部(300)包括:弯曲部(310),以向上侧凸出的方式形成;以及弯折部(320),由所述弯曲部(31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向水平方向的外侧弯折而形成水平弯折部(321),并形成从所述水平弯折部(321)向下侧弯折的竖直弯折部(322),从而以包覆所述箱体(200)的端部(210)的上端面(220)与外侧面(240)的方式形成所述弯折部(320),其中,所述弯曲部(3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圣泓赵显祐
申请(专利权)人:翰昂系统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世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