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的内衬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164589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3 0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的内衬装置,其中该内衬装置包括:管状的内衬本体和形成于内衬本体上的至少一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相对于内衬本体突出设置;其中,内衬本体的外径小于或等于待进行药物喷涂的可吸收支架的内径,支撑结构的外径大于可吸收支架的内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能在提高对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时的效率的情况下,使可吸收支架上的药物分布均匀且药物的有效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用器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辅助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的内衬装置。
技术介绍
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发展至今已有40余年,从早期的球囊扩张术、裸支架植入术发展到药物洗脱支架乃至今天的生物可吸收支架,不断的推动着冠心病介入治疗向前进步。目前,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不科学的饮食习惯、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近300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且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心血管患病率还在持续上升中。而目前永久性金属支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病人术后需长期使用抗凝药物以避免支架部位的血栓形成,但仍难完全避免血栓形成,并且可能导致致命性大出血。即使是使用药物洗脱金属支架能够使术后再狭窄率降至3%以下,但对于慢性的支架部位刺激性内膜增生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有研究指出因此造成的血管腔内支架术后远期通畅率甚至低于单纯球囊成型术,另外植入金属支架后病人不能接受核磁共振检查。这些都可能会制约金属支架长期和广泛的临床应用。为了解决在血管介入治疗中因支架植入所带来的上述问题,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应运而生。该支架除具有扩张支撑的作用外,还具有可载药性、能够抑制内膜增生、加速内皮细胞生长等作用。当充分发挥完其功能后,该支架在体内逐渐发生降解,最终降解为人体可吸收无毒产物如水和二氧化碳,可使支架消失后的血管恢复自然。现阶段表面载药完全可吸收支架工艺方式均选用一半一半的喷涂方式完成整个支架的药物涂覆。但这种喷涂方式存在以下缺点,第一、这种喷涂方式在药物喷涂了一半后就需要进入烘干阶段,待干燥完成后,再进行另一半支架的喷涂,使得支架整个喷涂过程繁冗;第二、由于支架搭载的药物遇到长时间光照或者湿度较高的环境,均会发生一定比例的失效,会使得支架搭载药物的有效成分降低;第三、这种喷涂方式势必使用连接件固定支架,喷涂后一半支架时,前一半支架必须和连接件进行接触,可能造成药物涂层的损伤和脱落;第四、这种喷涂方式使得药物涂层在支架的中间位置存在交界区域(要么重叠,要么不接续),这样的情况使得同一支架上药物搭载均匀度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支架植入血管后的内皮化进程。综上所述,目前这种喷涂药物的方式使得可吸收支架上的药物的均匀度不佳、药物的有效性低,且喷涂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辅助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的内衬装置,能在提高对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时的效率的情况下,使可吸收支架上的药物分布均匀且药物的有效性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的内衬装置,该内衬装置包括:管状的内衬本体和形成于内衬本体上的至少一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相对于内衬本体突出设置;其中,内衬本体的外径小于或等于待进行药物喷涂的可吸收支架的内径,支撑结构的外径大于可吸收支架的内径。其中,支撑结构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相邻支撑结构之间相互分离。其中,支撑结构位于内衬本体的一端。其中,内衬本体上设有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其中第一支撑结构位于内衬本体的中部,第二支撑结构位于内衬本体的一端。其中,沿内衬本体的圆周方向,支撑结构包括相互分离的多个支撑部,每一支撑部上形成有一支撑面,多个支撑面位于同一圆周面上,且圆周面的直径为支撑结构的外径。其中,支撑结构包括至少3个支撑部。其中,内衬装置采用镍钛合金制成。其中,内衬装置的表面设有一层钝化膜。本技术的上述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在对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时,通过将内衬装置内套于可吸收支架,使内衬装置的支撑结构支撑可吸收支架,并将内衬装置固定至支架喷涂机上,使支架喷涂机通过一次药物喷涂便可完成对整个可吸收支架的药物喷涂,从而达到在提高喷涂效率的情况下,使可吸收支架上的药物分布均匀且药物的有效性高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辅助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的内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图1中的辅助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的内衬装置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辅助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的内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图3中的辅助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的内衬装置的主视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辅助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的内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图5中的辅助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的内衬装置的主视图;图7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辅助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的内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四;图8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图7中的辅助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的内衬装置的主视图;图9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支撑结构的侧视图;图10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制备内衬装置的方法的流程图;图11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的方法的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内衬本体;2、支撑结构;201、支撑部;202、支撑面;3、第一支撑结构;4、第二支撑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第一实施例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的内衬装置,该内衬装置包括:管状的内衬本体1和形成于内衬本体1上的至少一支撑结构2,该支撑结构2相对于内衬本体1突出设置。其中,内衬本体1的外径小于或等于待进行药物喷涂的可吸收支架的内径,支撑结构2的外径大于可吸收支架的内径。作为一个优选的示例,上述内衬本体1的外径小于可吸收支架的内径。其中,沿内衬本体1的圆周方向,上述支撑结构2包括相互分离的多个支撑部201,每一支撑部201上形成有一支撑面202,多个支撑面202位于同一圆周面上,且该圆周面的直径为支撑结构2的外径。其中,上述支撑结构2包括至少3个支撑部201。而作为一个优选的示例,上述支撑结构2中支撑部201的数量为4个。其中,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当内衬本体1上的支撑结构2的数量为一个时,该支撑结构2位于内衬本体1的一端,且上述内衬装置的结构有两种形式。其中第一种形式的内衬装置如图1~图2所示,第二种形式的内衬装置如图3~图4所示。其中,图1~图2所示的内衬装置的支撑结构2的支撑面202的面积为,图3~图4所示的内衬装置的支撑结构2的支撑面202的面积的两倍。其中,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上述内衬本体1上的支撑结构2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且相邻支撑结构2之间相互分离。且当内衬本体1上的支撑结构2的数量为两个(为便于理解,将这两个支撑结构2分别记为第一支撑结构3和第二支撑结构4,即相当于内衬本体1上设有第一支撑结构3和第二支撑结构4)时,其中,第一支撑结构3位于内衬本体1的中部,第二支撑结构4位于内衬本体1的一端,且上述内衬装置的结构有两种形式。其中第一种形式的内衬装置如图5~图6所示,第二种形式的内衬装置如图7~图8所示。其中,图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辅助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的内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装置包括:管状的内衬本体和形成于所述内衬本体上的至少一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相对于所述内衬本体突出设置;其中,所述内衬本体的外径小于或等于待进行药物喷涂的可吸收支架的内径,所述支撑结构的外径大于所述可吸收支架的内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助可吸收支架进行药物喷涂的内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装置包括:管状的内衬本体和形成于所述内衬本体上的至少一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相对于所述内衬本体突出设置;其中,所述内衬本体的外径小于或等于待进行药物喷涂的可吸收支架的内径,所述支撑结构的外径大于所述可吸收支架的内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相邻所述支撑结构之间相互分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位于所述内衬本体的一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本体上设有第一支撑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涛赵迎红王国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百心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