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酚酸类化合物丹酚酸N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1045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酚酸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抗艾滋病中的用途,所说化合物以丹参为原料,采用溶媒提取法和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法等工艺,结合常用干燥法制成总酚酸,然后将此总酚酸以水加热溶解,再经柱层析分离手段,反复纯化得到新化合物丹酚酸N,通过酶和细胞活性实验表明,该化合物具有抗HIV活性,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的抗艾滋病药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丹参中一个新酚酸类化合物及其在抗艾滋病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的根部,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祛淤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中医传统以其配伍组方。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丹参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微循环、保护心脏的作用,能抑制和解除血小板聚集,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以及抗肝炎、抗肿瘤和抗病毒等活性。198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通过抗病毒中药的研究,发现丹参水提物同时具有显著的抗HIV和抗HBV作用,并就“丹参抗艾滋病病毒和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用途”申请了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专利号ZL95105902.5)。之后,利用活性追踪方法,发现丹参中总酚酸具有抗HIV整合酶活性,并从中分离到一些有活性化合物,其中一个为新化合物迷迭香酸糖苷并已申请专利(申请号200310117349.5)。国外也对丹参抗病毒活性成分进行了研究。1999年,美国乔治顿大学就“丹参酚酸类13个化学结构抗HIV整合酶和其他病毒”申请并获得了美国专利。Abd-ElazeN等发现,丹参中的紫草酸和紫草酸B具有抑制HIV整合酶活性,已于2002年申请国际专利(WO 02/26726)。Tewtrakul等报道,迷迭香酸也具有抑制HIV整合酶活性。以上所说丹参中的许多化合物均具有抗病毒特别是抗艾滋病病毒作用,表明丹参是一种极具潜力和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资源。本专利技术所述丹酚酸N,正是在大量筛选研究过程发现的丹参中一个新化合物,而且涉及该结构的化合物,迄今尚未见有报道。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新化合物丹酚酸N。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二是,提供化合物丹酚酸N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三是,提供丹酚酸N的抗HIV用途。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丹酚酸N的结构如式(1)所示 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方案实现的一、提取取丹参药材根部,切成饮片或粉碎成粉末,选用一定量的溶媒,室温下渗漉提取,或用超声波震荡提取,或在加热状态下浸润提取或回流提取,滤液备用。药渣再加适量溶媒,煎煮或回流提取数次,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即得提取浸膏。二、纯化将提取浸膏以水加热溶解,注入D-101型、HP20型、SP825、AB-8型或其它类型的大孔吸附树脂柱内,先水洗至基本无物质流出为止,水洗液弃去;再用甲醇、乙醇、丙酮、含水甲醇、含水乙醇或含水丙酮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洗脱,洗脱时可以等浓度洗脱,也可以梯度洗脱,收集洗脱液,浓缩,利用低温低压浓缩即得总酚酸。该总酚酸以水加热溶解,经Sephadex LH-20、toyopearlHW40-C、ODS柱层析反复分离纯化,洗脱液为乙醇、甲醇或丙酮∶水=0∶1~1∶0,得到化合物丹酚酸N。三、鉴定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ESIMS图谱、1HNMR(CD3OD)、13CNMR(CD3OD)、gCOSY(CD3OD)、gHSQC(CD3OD)和gHMBC(CD3OD)图谱,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鉴定,证明丹酚酸N为一个新化合物。四、测活利用HIV-1逆转录酶抑制活性3H标记检测法、HIV-1整合酶抑制活性ELISA检测法和MTT染色法测定对HIV-1IIIB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丹酚酸N对HIV的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酚酸类化合物丹酚酸N,由于其化学结构是新的且具有HIV-1逆转录酶抑制活性和HIV-1整合酶抑制活性,因而具有进一步研制开发成有效的抗艾滋病药物前景。附图说明图1.化合物丹酚酸N的ESI质谱。图2.化合物丹酚酸N在CD3OD溶剂中的碳谱。图3.化合物丹酚酸N在CD3OD溶剂中的氢谱。图4.化合物丹酚酸N在CD3OD溶剂中的gCOSY谱。图5.化合物丹酚酸N在CD3OD溶剂中的gHSQC谱。图6.化合物丹酚酸N在CD3OD溶剂中的gHMBC谱。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不以此限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取方法取丹参药材根部4kg,切成饮片,加8倍量水浸泡0.5小时后煎煮提取1小时,滤过,滤液备用。药渣再加6倍量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0.5小时,滤过,合并三次滤液,减压浓缩,得提取浸膏0.8kg。实施例2.纯化方法将提取浸膏加5倍量水加热溶解,慢慢注入已处理好的HP20型、SP825型大孔吸附树脂柱内,先用水洗脱,弃去;再用50%乙醇洗脱,收集药材3倍量50%乙醇洗脱液,浓缩,干燥,即得总酚酸170g。将总酚酸以水加热溶解,慢慢加入到Sephadex LH-20柱中,先用水洗脱,接着用2倍柱体积的40%乙醇洗脱,弃去;再用2倍柱体积的60%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浓缩,再经ODS柱反复柱层析纯化,得到新化合物丹酚酸N。实施例3.结构鉴定丹酚酸N黄色无定型粉末,C26H20O10,与1%FeCl3试剂反应呈现褐色,ESI-MS(图1)515(M+Na)+、493(M+H)+、295(M-197-Na)+。1HNMR(CD3OD)δ(图3)7.88(1H,d,J=16.0Hz,H-7)和6.22(1H,d,J=16.0Hz,H-8)为一组反式双键质子信号,其gHMBC(图6)谱提示,该组反式双键质子与羰基共轭,7.27(1H,d,J=8.5Hz,H-7″)和6.81(1H,d,J=8.5Hz,H-8″)为一组顺式双键质子信号,3.05(1H,dd,J=15.0/4.0Hz,Hα-7′),2.96(1H,dd,J=15.0/8.0Hz,Hβ-7′)和5.14(1H,dd,J=8.0/4.0Hz,H-8′),提示化合物中有-CH(O)-CH2-结构片段,结合芳香区的一组ABX偶合系统,6.70(1H,d,J=1.5Hz,H-2′),6.66(1H,d,J=8.0Hz,H-5′)和6.57(1H,dd,J=1.5/8.0Hz,H-6′),表明该化合物中存在一个β-(3,4-二羟基苯基)乳酸结构单元,6.81(1H,s,H-2″)和6.59(1H,s,H-5″)为苯环上的对位氢,6.78(1H,d,J=1.5Hz,H-2)和6.77(1H,d,J=1.5Hz,H-6)为另一苯环上的间位氢。13CNMR(CD3OD)(图2)谱,共有两个羰基碳信号,其gHMBC(图6)谱提示,δ173.47为羧基碳,δ168.07为酯基碳,由于此类酚酸类化合物均含有邻二酚羟基结构单元,每个单元中δc在140~150范围内均有2个接氧芳香季碳,故根据δc在140~150范围内出现的接氧芳香季碳个数,可判断该化合物的聚合度。而该化合物的13CNMR(CD3OD)(图2)中,δc在140~150范围内共有7个接氧芳香季碳,由此推测,结构中应含三个邻二酚羟基结构单元,并存在一个二苯噁庚英骨架,这种结构的存在由HMBC谱进一步证实,同时由gHMBC(图6)谱可知,7″,8″-不饱和双键与芳香核的5位碳相连。另外,13CNMR(CD3OD)(图2)谱还表明,该化合物中存在两组双键碳,一组为δ143.66和δ117.35,另一组为δ125.26和δ117.52,一个含氧次甲基峰δ37.89和一个亚甲基峰δ74.66,化学位移由gCOSY(图4)和gHSQC(图5)谱确认。gHMBC(图6)谱表明,共轭羧基碳与β-(3,4-二羟基苯基)乳酸结构单元中的含氧次甲基质子δ5.14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酚酸类化合物丹酚酸N,其结构如式(1)所示:***式(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鸿珊张正付彭宗根蒋建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