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99396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8 02: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水产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包括桶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1)的横断面为圆形,且桶体(1)底面的直径为D,桶体(1)顶端的直径为1.2‑1.5D,且桶体(1)的顶端敞开,在桶体(1)由下至上1/3处设置有入水口(2),在桶体(1)的上部则开设有出水口(3),在出水口(3)上还连接有苗种入海管(4),与所述入水口(2)通过管路连通有水泵。这是一种操作安全,能够大大减轻苗种对环境变化的应激反应,降低突然死亡率,能够提高放流过程的工作效率的水产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产增、养殖、育苗用辅助装置,特别是一种水产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据FAO统计显示,在1984年至1997年间,共有80个国家针对184个物种进行过增殖放流尝试,但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者已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增殖放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我国从1984年开始进行增殖放流,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每年十几个品种,几百亿尾(头、粒)的规模。现行的水产苗种增殖放流通常是将充氧打包好的苗种和海水密封袋,用车辆、船只运输到达到指定的放流海域计数后,解开密封口袋,将苗种和海水一并直接倒入大海中(个别时候有简易滑道),从而实现增加海域渔业资源数量的目的。但是,这种方式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增殖放流要在离岸边一定距离的海域进行,海上气候变化异常复杂,在遇到风浪较大的海况时,靠近船舷位置进行投苗作业,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和危险系数大幅增加,很难保证工作人员在进行苗种倾倒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非常容易造成放苗人员或者苗种袋落水。(2)苗种由事先充满氧气、装有充足海水的密封袋中,没有经过任何的缓冲过程;突然倒入野外自然海水中时(柔弱的小苗高速、跌落入水),水流冲击很大,环境(温度、盐度、PH值)变化也较大;因此极易产生剧烈的应激反应,增加突然死亡率;影响增殖放流回捕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操作安全,能够大大减轻苗种对环境变化的应激反应,降低突然死亡率,能够提高放流过程的工作效率的水产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水产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包括桶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1的横断面为圆形,且桶体1底面的直径为D,桶体1顶端的直径为1.2-1.5D,且桶体1的顶端敞开,在桶体1由下至上1/3处设置有入水口2,在桶体1的上部则开设有出水口3,在出水口3上还连接有苗种入海管4,与所述入水口2通过管路连通有水泵。所述的出水口3至少为两个,且多个出水口3的中轴线在纵向上存在高度差。所述的入水口2处设置有变径。所述的出水口3处设置有变径。本专利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针对传统的增殖放流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特殊结构的水产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它能够避免传统的投苗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和苗种袋落水的风险,在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同时它可以减轻苗种对于环境变化的应激反应,降低放流过程中苗种的突然死亡几率,进而达到提高放流苗种成活率、提高水产苗种增殖放流效率的目的。并且它的制作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因此可以说它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本领域中推广应用,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水产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包括一个作为基础的桶体1,这个桶体1的横断面为圆形,并且桶体1的底面的直径为D,而其顶端的直径为1.2-1.5D,并且桶体1的顶端敞开,在桶体1的侧壁上,由下至上1/3处设置有入水口2,这个入水口2上通过管路连接有水泵,根据所连接的管路口径的不同,还可以在入水口2处设置变径,同样在桶体1的上部侧壁上开设有出水口3,在这个出水口3上连接有苗种入海管4,同样根据所连接的苗种入海管4的不同,在出水口3上也可以设置变径,所述的出水口3至少为两个,并且这些出水口3的中轴线在纵向的方向上存在高度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水产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使用性腺已发育成熟的海捕亲虾,自然产卵;合理控制幼体培育密度,调控好饵料和水质;按照无公害产品要求,提倡生态育苗,严禁滥用药物;苗种应经过指定的检疫部门检疫,健康无疫病;并取得检疫合格证,携带病毒的苗种不得进行增殖放流;苗种规格应大于1cm。根据各地中国对虾育苗场的装袋时间和到增殖放流海域的运输距离估算放流完成时间,规定一个每袋苗种数量的标准。例如:某育苗场完成一个批次的苗种装袋需要3~4小时;汽车运到码头需要一个小时;验收、计数、装船一个小时;出海放流需要2~3个小时;一批放流过程合计8~9个小时;为了保证苗种成活率,则应当规定每个袋中装一万尾(1cm)的中国对虾苗种为标准。每个袋子允许不超过10%的误差,以便提高增殖放流工作验收、计数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如果其他育苗场的装运、放流时间缩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袋中苗种数量标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放流时间。装运之前最好在池内降温3~5度,减小苗种活动能力,降低苗种自残损失;车、船运输过程中一定要控制环境光线、温度的强烈变化对苗种的刺激,苗种袋子上要遮盖苫布或遮阳网,装船后要有水泵浇自然海水降温。减少环境变化的刺激,提高苗种的成活率。在实施放流的船甲板上安装本装置的桶体1,并在入水口2上连接管路,该管路的另一端设置有海水泵,开启海水泵,让海水通过入水口2进入桶体1内部,然后把苗种袋解开,轻轻的将其内的海水连同苗种一起倒入桶体1中,和桶体1中的自然海水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中国对虾苗种便会随着混合海水通过苗种入海管4游入大海、或随着水流流入大海;在实际工作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有时会同时将多个苗种袋中的海水和苗种向桶体1内倾倒,一旦桶体1的入水量大于出水量,桶体1内的水位逐渐上升,在水位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时,水体和苗种通过靠下位置的出水口3排出,而随着水位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出水口3被水体淹没,水体和苗种就可通过多个出水口排出,实现排水量的自动调节;这种装置的应用避免了没有缓冲过程,直接、快速倾倒入海导致中国对虾苗种产生剧烈应激反应,从而降低了苗种的突然死亡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产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包括桶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1)的横断面为圆形,且桶体(1)底面的直径为D,桶体(1)顶端的直径为1.2‑1.5D,且桶体(1)的顶端敞开,在桶体(1)由下至上1/3处设置有入水口(2),在桶体(1)的上部则开设有出水口(3),在出水口(3)上还连接有苗种入海管(4),与所述入水口(2)通过管路连通有水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产苗种增殖放流缓冲装置,包括桶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1)的横断面为圆形,且桶体(1)底面的直径为D,桶体(1)顶端的直径为1.2-1.5D,且桶体(1)的顶端敞开,在桶体(1)由下至上1/3处设置有入水口(2),在桶体(1)的上部则开设有出水口(3),在出水口(3)上还连接有苗种入海管(4),与所述入水口(2)通过管路连通有水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波董婧王彬李玉龙房立晨郭栋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