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回转式压缩机,包括壳体、顶盖和底盖,且由顶盖、壳体和底盖共同构成回转式压缩机的外壳;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电机单元、传动轴、轴承、消音罩和压缩单元;电机单元包括定子和转子,轴承包括上轴承和下轴承,压缩单元包括气缸和活塞环;传动轴上安装设置有轴凸轮;传动轴一端套在转子的中心轴孔中,另一端通过上轴承和下轴承与气缸连接,活塞环设置在气缸中并与传动轴端部上的轴凸轮相嵌套;活塞环包括活塞环上、下面上的段差环台阶,段差环台阶的段差环内径大于活塞环内径而小于活塞环外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高效回转式压缩机,可有效解决13H回转式压缩机性能变差、能效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压缩机
,尤其涉及一种高效回转式压缩机。
技术介绍
压缩机是一种将气体压缩提升气体压力的机械,可应用于(冷)暖空调、冷冻(循环)依据其压缩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往复式、回转式、涡卷式、螺旋式、离心式、轴流式等等。如图1所示,现有的回转式压缩机,包括壳体3和设置在壳体3顶部的顶盖2以及设置在壳体3底部的底盖12;其中顶盖2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向外排气的排气管1;由顶盖2、壳体3和底盖12共同构成回转式压缩机的外壳;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电机单元、传动轴6、轴承、消音罩8和压缩单元;其中电机单元包括定子4和转子5,轴承包括上轴承7和下轴承11,压缩单元包括气缸9和活塞环10;而传动轴6一端插入到电机单元中即套在转子5的中心轴孔中,另一端通过轴承即上轴承7和下轴承11与压缩单元连接即与气缸9连接,而活塞环10设置在气缸9中并与传动轴6端部上的轴凸轮相嵌套,消音罩8罩在气缸9的外围上,另外气缸9一端通过吸气连接管13与壳体3外部设置的储液瓶14连通,而在储液瓶14的上部中心位置设置有吸气管15。回转式压缩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为:回转式压缩机通电工作时,定子4产生磁场,使转子5旋转,进而带动传动轴6转动,传动轴6转动时其端部上的轴凸轮也会转动进而使得活塞在气缸9中做偏心运动,从而将低温低压的气体冷媒介质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由气缸孔经消音罩8排至壳体3中,高温高压的气体经由定子4外侧的切边及转子5间的间隙后,由排气管1排入冷冻循环系统中。现有13H(H即mm)回转式压缩机为增强其启动性,采用加长传动轴短轴部分及上支座轴颈部分尺寸方式,以增加传动轴短轴部分、长轴部分与上支座及下支座的摩擦,减小传动轴运转时产生的径向跳动,更好的增加压缩机运行的稳定性。因上述过程,导致泵浦零件间摩擦增大,做负功多,进而使压缩机性能变差、能效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回转式压缩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高效回转式压缩机,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顶部的顶盖以及设置在壳体底部的底盖;所述顶盖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向外排气的排气管;由顶盖、壳体和底盖共同构成回转式压缩机的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电机单元、传动轴、轴承、消音罩和压缩单元;所述电机单元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轴承包括上轴承和下轴承,所述压缩单元包括气缸和活塞环;所述传动轴上安装设置有轴凸轮;所述传动轴一端套在转子的中心轴孔中,另一端通过上轴承和下轴承与气缸连接,所述活塞环设置在气缸中并与传动轴端部上的轴凸轮相嵌套,所述消音罩罩在气缸的外围上;所述气缸一端通过吸气连接管与壳体外部设置的储液瓶连通;在所述储液瓶的上部中心位置设置有吸气管;所述活塞环包括活塞环上、下面上的段差环台阶,所述段差环台阶的段差环内径大于活塞环内径而小于活塞环外径。优选地,当压缩机排气量在3.0~4.65c.c/rev之间时,所述传动轴的轴凸轮尺寸为17.98mm,所述段差环台阶的段差环内径为22mm,所述活塞环的内径为18mm;优选地,当压缩机排气量在4.75~5.4c.c/rev之间时,所述传动轴的轴凸轮尺寸为18.98mm,所述段差环台阶的段差环内径为21mm,所述活塞环的内径为19mm。优选地,所述段差环台阶下沉厚度为0.6mm。优选地,所述转子包括段差式上端部和下端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高效回转式压缩机,可有效解决13H回转式压缩机性能变差、能效降低的问题。具体地,轴凸轮尺寸减小后,活塞环内径与轴凸轮接触面积减小,摩擦损失减小,压缩机冷媒泄露损失减小,容积效率提高,进而压缩机能力提高,能效增加;活塞环内径减小,与轴凸轮接触面积减小,摩擦损失减小,做负功减小,冷媒泄露损失减小,容积效率提高,进而压缩机能力提高,能效增加;活塞环增加段差后:1)相应质量减小,气缸摩擦系数降低,转动惯量减小,压缩机启动转矩与摩擦因数和转动惯量成正比,启动性能显著提高;2)增加段差设计后,活塞环与上下支座接触面积减小,所以气缸与活塞的摩擦损失降低,从而降低压缩机入力,提高压机的能效比;转子增加段差式设计,即转子顶端部分区域进行车削,产生段差,以满足减小转子顶端部分外径尺寸,增加上端马达转子、定子间隙距离,避免压缩机在运转过程中,因径向跳动产生摩擦,降低压缩机入力,提高压缩机能效。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回转式压缩机的整体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回转式压缩机的整体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回转式压缩机中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回转式压缩机中活塞环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回转式压缩机中车削转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排气管,2.顶盖,3.壳体,4.定子,5.转子,5ˊ.转子,51.上端部,52.下端部,6.传动轴,6ˊ.传动轴,61.轴凸轮,7.上轴承,8.消音罩,9.气缸,10.活塞环,10ˊ.活塞环,101.段差环台阶,11.下轴承,12.底盖,13.吸气连接管,14.储液瓶,15.吸气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2所示,一种高效回转式压缩机,包括壳体3和设置在壳体3顶部的顶盖2以及设置在壳体3底部的底盖12;其中顶盖2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向外排气的排气管1;由顶盖2、壳体3和底盖12共同构成回转式压缩机的外壳;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电机单元、传动轴6ˊ、轴承、消音罩8和压缩单元;其中电机单元包括定子4和转子5ˊ,轴承包括上轴承7和下轴承11,压缩单元包括气缸9和活塞环10ˊ;而传动轴6ˊ上安装设置有轴凸轮61;其中传动轴6ˊ一端插入到电机单元中即套在转子5ˊ的中心轴孔中,另一端通过轴承即上轴承7和下轴承11与压缩单元连接即与气缸9连接,而活塞环10ˊ设置在气缸9中并与传动轴6ˊ端部上的轴凸轮61相嵌套,消音罩8罩在气缸9的外围上,另外气缸9一端通过吸气连接管13与壳体3外部设置的储液瓶14连通,而在储液瓶14的上部中心位置设置有吸气管15。如图3所示,在不改变此压缩机排气量前提下,减小轴凸轮尺寸ΦA,分两种状况:(1)当压缩机排气量在3.0~4.65c.c/rev之间时,轴凸轮尺寸ΦA由20.98mm减小至17.98mm,即此时传动轴的轴凸轮尺寸ΦA为17.98mm;(2)当压缩机排气量在4.75~5.4c.c/rev之间时,轴凸轮尺寸ΦA由20.98mm减小至18.98mm,即此时传动轴的轴凸轮尺寸ΦA为18.98mm。轴凸轮尺寸ΦA减小后,活塞环内径与轴凸轮接触面积减小,摩擦损失减小,压缩机冷媒泄露损失减小,容积效率提高,进而压缩机能力提高,能效增加。如图4所示,活塞环10ˊ包括活塞环上、下面上的段差环台阶101,段差环台阶101指的是在活塞环上、下面上各设置一个下沉的环形台阶,其中段差环台阶101下沉厚度d为0.6mm,段差环台阶101的段差环内径A大于活塞环内径B而小于活塞环外径,其具体大小与排气量有关:(1)当压缩机排气量在3.0~4.65c.c/rev之间时,段差环内径A为22mm;(2)当压缩机排气量在4.75~5.4c.c/rev之间时,段差环内径A为21mm。活塞环增加段差环后:1、相应质量减小,气缸摩擦系数降低,转动惯量减小,压缩机启动转矩与摩擦因数和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回转式压缩机,其特征是,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顶部的顶盖以及设置在壳体底部的底盖;所述顶盖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向外排气的排气管;由顶盖、壳体和底盖共同构成回转式压缩机的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电机单元、传动轴、轴承、消音罩和压缩单元;所述电机单元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轴承包括上轴承和下轴承,所述压缩单元包括气缸和活塞环;所述传动轴上安装设置有轴凸轮;所述传动轴一端套在转子的中心轴孔中,另一端通过上轴承和下轴承与气缸连接,所述活塞环设置在气缸中并与传动轴端部上的轴凸轮相嵌套,所述消音罩罩在气缸的外围上;所述气缸一端通过吸气连接管与壳体外部设置的储液瓶连通;在所述储液瓶的上部中心位置设置有吸气管;所述活塞环包括活塞环上、下面上的段差环台阶,所述段差环台阶的段差环内径大于活塞环内径而小于活塞环外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回转式压缩机,其特征是,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顶部的顶盖以及设置在壳体底部的底盖;所述顶盖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向外排气的排气管;由顶盖、壳体和底盖共同构成回转式压缩机的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电机单元、传动轴、轴承、消音罩和压缩单元;所述电机单元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轴承包括上轴承和下轴承,所述压缩单元包括气缸和活塞环;所述传动轴上安装设置有轴凸轮;所述传动轴一端套在转子的中心轴孔中,另一端通过上轴承和下轴承与气缸连接,所述活塞环设置在气缸中并与传动轴端部上的轴凸轮相嵌套,所述消音罩罩在气缸的外围上;所述气缸一端通过吸气连接管与壳体外部设置的储液瓶连通;在所述储液瓶的上部中心位置设置有吸气管;所述活塞环包括活塞环上、下面上的段差环台阶,所述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洪双,朱晓勇,
申请(专利权)人:瑞智青岛精密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