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管式气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96844 阅读:6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0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座管式气筒,包括用于安装在自行车中管内的座管和可容置于该座管内的打气筒,所述打气筒的一端包括有手柄,当所述打气筒置入该座管内时,所述手柄的前端可拆卸的连接在该座管底端上;当所述打气筒从该座管内取出时,所述手柄的末端可与该座管底端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打气筒从座管内取出后可以直接对轮胎进行手持式打气,方便快捷,也可以通过将打气筒底部端头的软管卡入侧壁,并将U型脚踏旋转至端头相对软管另一侧的水平方向,形成脚踏式打气筒,便于操作,更进一步的,还可将打气筒的手柄末端安装在座管的底端,延长打气筒的操作长度,使人站着即可操作打气筒,能利用使用者的重量对打气筒加压,使用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座管式气筒
技术介绍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也随着发生变化,节能、健身、环保的自行车运动成为人们追求时尚运动和休闲方式,自行车技术的进步,自行车行业的技术越来越人性化发展。而在自行车活动中,轮胎的保养非常重要,但常常被人们忽视,常常在骑行的过程中,发现轮胎的气压不足,既影响骑行的速度,也不利于轮胎的保养。因此,便携式的气筒越来越受自行车爱好者的欢迎。现有的便携式气筒,有的固定在自行车车架上,在骑行过程中,可能会脱落,导致气筒零部件摔坏,同时,这样的造型也不够美观,而且容易被盗,随后出现的便携式气筒,安装在自行车座管上,借助座管给轮胎充气,如我国2010年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一种自行车的座管打气筒(公开号:CN101792001A)”,采用座管作为打气筒外筒的结构,其活塞杆上端与鞍座固定连接,下端插在形成打气筒外筒的座管中,并与座管内的活塞连接;打气时取下座管后,需松开座管与鞍座之间的紧固装置,然后上下推拉鞍座进行打气;此专利公开的打气筒结构虽然克服了上述问题,但是座管作为打气筒的外筒,不仅结构复杂,制作困难,成本高,而且当零件损坏后,维修和更换都困难。为解决上述采用座管作为打气筒外筒所存在的问题,大行科技(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于2011年递交的专利申请“配装式气筒(公开号:202464052U)”,其包括座管和独立的配装式气筒,该气筒由套筒、握持件、与握持件固定的活塞杆、可在套筒内滑动并与活塞杆另一端固定的活塞、以及套筒另外一端上的打气软管组成,气筒通过握持件可拆卸地安装在座管内;该专利虽然解决了上述座管和打气筒一体式结构中存在的结构复杂、成本高、维修困难等问题,但是其本身还是存在有缺点,一是打气筒较短,打气时不能站着操作,只能蹲着、半蹲着或弯下腰且只使用手臂的力量进行打气,这样就导致打气时不容易使力,打气过程困难、容易疲劳;二是打气软管直接连接在气筒的端部,也没有设置脚踏杆,不能放于地上进行打气,只能当手持式打气筒,打气时需用较大的力气,女生打气时更是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座管内气筒可使用手持和脚踏两种方式,且采用脚踏式时还可将气筒反接在座管底端,已延长气筒操作长度的座管式气筒。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一用于安装在自行车中管内的座管和一可容置于该座管内的打气筒,所述打气筒的一端包括有一手柄,当所述打气筒置入该座管内时,所述手柄的前端可拆卸的连接在该座管底端上;其改进在于:当所述打气筒从该座管内取出时,所述手柄的末端可与该座管底端可拆卸连接。上述结构中,所述座管的底端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手柄的前端和末端上分别设置有与该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手柄两端可分别与所述座管螺纹连接。上述结构中,所述打气筒包括筒体、推拉杆和活塞,所述活塞设在筒体内与推拉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推拉杆的另一端伸出筒体的一端并与手柄的前端连接,所述筒体的另一端上连接有出气的软管,该软管的末端设有气嘴。上述结构中,所述筒体的另一端上设置有一端头,所述软管通过该端头与筒体连通。上述结构中,所述端头与筒体连接的内端外壁设置有O型橡胶圈。上述结构中,所述端头外端的一侧壁上开设有缺口,所述软管可卡入该缺口内。上述结构中,所述端头外端相对于该缺口的两侧面上开设有铰接孔,通过该铰接孔铰接有U型脚踏杆。上述结构中,所述端头的两侧面上于铰接孔周围开设有用于U型脚踏杆快速定位的定位槽。上述结构中,所述定位槽由水平和竖直两条槽组成的十字定位槽,所述铰接孔位于十字定位槽的中心。上述结构中,所述手柄前端的外螺纹内端设置有一O型软质防震圈。上述结构中,所述O型软质防震圈为O型橡胶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打气筒从座管内取出后可以直接对轮胎进行手持式打气,方便快捷,也可以通过将打气筒底部端头的软管卡入侧壁,并将U型脚踏旋转至端头相对软管另一侧的水平方向,形成脚踏式打气筒,便于操作,更进一步的,还可以将打气筒的手柄末端安装在座管的底端,延长打气筒的操作长度,使人站着即可操作打气筒,能利用使用者的重量对打气筒加压,使用省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打气筒与座管安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手柄反接在座管上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打气筒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筒体端头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座管式气筒,包括一用于安装在自行车中管内的座管1和一可容置于该座管内的打气筒2,所述座管1的上端用于固定安装自行车的鞍座3,底端开口;所述打气筒2为独立式气筒,其一端包括有一手柄21,所述手柄21的前端和末端分别设置有相同的连接部,当所述打气筒2不使用时,其整体置入该座管1内,所述手柄21的前端通过连接部可拆卸的连接在该座管1底端上;当需要使用打气筒时,将所述打气筒2从该座管1内取出,所述手柄21的末端通过连接部可与该座管1底端可拆卸连接,用于延长打气筒的操作长度,使人站着即可操作打气筒,能利用使用者的重量对打气筒加压,使用省力。如图2所示,所述座管1与手柄2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为卡扣式连接、螺纹连接或其他连接,较佳的,本实施例中以螺纹连接为例,所述座管1的底端设置有内螺纹11,所述手柄21的前端和末端上分别设置有与该内螺纹11匹配的外螺纹211,手柄21两端可分别与所述座管1螺纹连接,便于快速的固定和拆卸。其中,所述手柄21前端的外螺纹内端设置有一O型软质防震圈,该O型软质防震圈采用O型橡胶圈212,加强在骑行时气筒与座管的紧固,防止气筒受到长时间震动而松脱掉落。如图3所示,所述打气筒2为独立式打气筒,其可以与座管完全拆分,包括有筒体22、推拉杆23和活塞24,所述活塞24设在筒体22内与推拉杆23的一端连接,所述推拉杆23的另一端伸出筒体22的一端并与手柄21的前端连接,所述筒体22的另一端上连接有出气的软管25,该软管25的末端设有气嘴26,所述气嘴26可为法式、美式或英式气嘴,也可采用可更换式气嘴。将所述打气筒2从座管1底端取出,即可使用打气筒对自行车进行手持式打气。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筒体22的另一端上设置有一端头27,所述软管25通过该端头27与筒体22连通,所述端头27与筒体22连接的内端外壁设置有O型橡胶圈271,避免在骑行时打气筒2与座管发生碰撞而发出响声。进一步的,所述端头27外端的一侧壁上开设有缺口272,所述软管25可卡入该缺口272内;所述端头27外端相对于该缺口272的两侧面上开设有铰接孔273,通过该铰接孔273铰接有U型脚踏杆274,所述端头27于铰接孔273周围开设有用于U型脚踏杆274快速定位的定位槽275,该定位槽275是由水平和竖直两条槽组成的十字定位槽,所述铰接孔273位于十字定位槽的中心,U型脚踏杆274可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座管式气筒

【技术保护点】
座管式气筒,包括一用于安装在自行车中管内的座管(1)和一可容置于该座管内的打气筒(2),所述打气筒(2)的一端包括有一手柄(21),当所述打气筒(2)置入该座管(1)内时,所述手柄(21)的前端可拆卸的连接在该座管(1)底端上;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打气筒(2)从该座管(1)内取出时,所述手柄(21)的末端可与该座管(1)底端可拆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座管式气筒,包括一用于安装在自行车中管内的座管(1)和一可容置于该座管内的打气筒(2),所述打气筒(2)的一端包括有一手柄(21),当所述打气筒(2)置入该座管(1)内时,所述手柄(21)的前端可拆卸的连接在该座管(1)底端上;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打气筒(2)从该座管(1)内取出时,所述手柄(21)的末端可与该座管(1)底端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管式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座管(1)的底端设置有内螺纹(11),所述手柄(21)的前端和末端上分别设置有与该内螺纹(11)匹配的外螺纹(211),手柄(21)两端可分别与所述座管(1)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管式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气筒(2)包括筒体(22)、推拉杆(23)和活塞(24),所述活塞(24)设在筒体(22)内与推拉杆(23)的一端连接,所述推拉杆(23)的另一端伸出筒体(22)的一端并与手柄(21)的前端连接,所述筒体(22)的另一端上连接有出气的软管(25),该软管(25)的末端设有气嘴(2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管式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2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费四民韩德玮
申请(专利权)人:大行智慧产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萨摩亚;W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