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用于观测静脉畸形充盈状态的体外实验模型及试验方法,包括储液器,所述储液器底部与液体流动管Ⅰ连通,液体流动管Ⅰ下部设有一膨胀部,膨胀部下部与液体流动管Ⅱ连通,所述液体流动管Ⅱ上设有一流速控制开关;所述膨胀部上方设置相机;所述膨胀部侧部设有开口,开口处由密封元件密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验模型结构简单,模拟实验操作简单,可以更为真实的模拟静脉畸形处的情况以及治疗结果。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验方法可以模拟分析静脉畸形处的血液流动以及泡沫硬化疗法的治疗情况,为现实治疗静脉畸形提供理论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用于观测静脉畸形充盈状态的体外实验模型及实验方法。
技术介绍
静脉畸形是临床常见脉管疾病之一,是一种由静脉成分构成的血管畸形,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繁殖,从而引起血管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异常,临床上往往表现为血管病变部位的肿胀、膨隆,并常伴有疼痛,甚至溃疡、出血,发生在面部者,可以导致面部形态和色泽异常,影响美观。泡沫硬化治疗是目前治疗畸形的主要方法,泡沫硬化治疗是把具有清洁剂型的药物和气体按照一定的比例通过注射器混合,形成药物泡沫后注射到血管腔内,通过药物泡沫排出脉管畸管腔的血液,并且使药物泡沫充分和管腔的内皮细胞接触,达到杀死血管内皮细胞的治疗效果。泡沫硬化疗法的机理是物理性阻断静脉畸形的血液流动,从而增加了硬化剂和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因此,静脉畸形囊腔是否完全被泡沫硬化剂充盈将会影响泡沫硬化疗法的效果。流体动力学实验表明,泡沫的流速会影响液体的流动,从而影响到泡沫的扩散。但目前尚不明确泡沫硬化剂的注射速度是否会通过影响静脉畸形囊腔的充盈状态而影响泡沫硬化疗法的疗效,迫切需要有合适的体外模型用于注射速度与囊腔充盈状态的研究。。如何建立理想的体外静脉畸形模型是泡沫硬化疗法研究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挑战。现有的静脉畸形是采用直径小于12mm空的或充满静止水的塑料管,这与实际的静脉畸形的状态和情况具有明显的差异,出现实验结果与客观现实的差异,因而严重影响了对临床治疗的参考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可用于观测静脉畸形充盈状态的体外实验模型及实验方法,以观察泡沫硬化剂的注射速度是否会影响静脉畸形囊腔的充盈状态。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可用于观测静脉畸形充盈状态的体外实验模型,包括储液器,所述储液器底部与液体流动管Ⅰ连通,液体流动管Ⅰ下部设有一膨胀部,膨胀部下部与液体流动管Ⅱ连通,所述液体流动管Ⅱ上设有一流速控制开关;所述膨胀部侧部设置相机,对膨胀部的充盈状态进行拍摄记录;所述膨胀部侧壁上设有开口,开口处由密封元件密封。所述膨胀部为中空管状结构。进一步的,所述膨胀部为等截面圆管结构或变截面管状结构,所述变截面管状结构的截面尺寸由上到下渐变减小或渐变增大或渐变增大后渐变减小;为与人体血管静脉畸形处更为接近,膨胀部可以设置为多种不同的膨胀形式,以更接近实际静脉畸形的状态。所述液体流动管Ⅰ、膨胀部和液体流动管Ⅱ均由生物相容性好的弹性材料制成;生物相容性好的弹性材料可以为硅橡胶或乳胶或聚氨酯材料。优选的,所述储液器和液体流动管Ⅰ之间设有调速泵,调速泵与动力装置连接;通过设置调速泵,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精确控制液体的流速。优选的,所述液体流动管Ⅱ连通回储液器;使液体流动管内的液体流回储液器,使模拟实验的液体可以循环重复利用,不至于造成浪费。所述流速控制开关为输液泵,可以为蠕动泵、盘状蠕动泵、弹性输液泵或半挤压式输液泵。所述相机与计算机连接,通过计算机控制相机的拍摄,同时记录数据。可用于观测静脉畸形充盈状态的体外实验模型的实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打开流速控制开关,使液体流动管Ⅰ、膨胀部和液体流动管Ⅱ内充满液体;步骤2:调整流速控制开关,使液体的流速保持不变,在相同的液体流速下,将泡沫硬化剂以不同的速度注射入膨胀部内部,通过相机拍摄记录膨胀部的充盈状态;步骤3:调整流速控制开关,使液体的流速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液体流速下,将泡沫硬化剂以同一速度注射入膨胀部内部,通过相机拍摄记录膨胀部的充盈状态;步骤4:将步骤2和步骤3中对应的液体流速、泡沫硬化剂的注射速度和膨胀部的充盈状态进行记录,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得出液体流速、泡沫硬化剂的注射速度和膨胀部的充盈状态的关系。所述步骤1、步骤2和步骤3均在室温环境下进行。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为:通过体外实验模型的建立,使流动的液体来模拟静脉畸形部位的血液流动,以及使膨胀部来模拟静脉畸形囊腔,在更能接近真实静脉畸形的情况下,得到泡沫硬化剂的注射速度与膨胀部的充盈状态的对应关系,从而为现实治疗静脉畸形提供理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验模型结构简单,模拟实验操作简单,可以直观地观察病变部位泡沫硬化剂和泡沫的流动情况。本专利技术的实验方法可以模拟分析静脉畸形处的血液流动以及泡沫硬化疗法的治疗情况,为现实治疗静脉畸形提供理论依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体外实验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体外实验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临床研究中高注射速度时(1.3ml/s)静脉畸形囊腔状态图;图4为临床研究中低注射速度时(0.2ml/s)静脉畸形囊腔状态图;图中,1为储液器,2为液体流动管Ⅰ,3为膨胀部,4为液体流动管Ⅱ,5为流速控制开关,6为底座,7为相机,8为开口,9为调速泵,10为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可用于观测静脉畸形充盈状态的体外实验模型,包括储液器1,储液器1底部与液体流动管Ⅰ2连通,液体流动管Ⅰ2下部设有一膨胀部3,膨胀部3下部与液体流动管Ⅱ4连通,液体流动管Ⅱ4上设有一流速控制开关5;将储液器1固定在支架10上,支架10固定于底座6上,在支架10中间与膨胀部3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相机7,相机7位于膨胀部3一侧,对膨胀部3的充盈状态进行拍摄记录;膨胀部3侧壁上设有开口8,开口8处由密封元件密封。膨胀部3为中空管状结构。且膨胀部3可以为等截面圆管结构或变截面管状结构,变截面管状结构的截面尺寸由上到下渐变减小或渐变增大或渐变增大后渐变减小;为与人体血管静脉畸形处更为接近,膨胀部可以设置为多种不同的膨胀形式,以更接近实际静脉畸形的状态。液体流动管Ⅰ2、膨胀部3和液体流动管Ⅱ4均由生物相容性好的弹性材料制成;生物相容性好的弹性材料可以为硅橡胶或乳胶或聚氨酯材料。液体流动管Ⅱ4连通回储液器1;使液体流动管内的液体流回储液器,使模拟实验的液体可以循环重复利用,不至于造成浪费。流速控制开关5为输液泵,可以为蠕动泵、盘状蠕动泵、弹性输液泵或半挤压式输液泵。或流速控制开关5为其他可以精确控制液体流速的元件或泵类。相机7与计算机连接,通过计算机控制相机的拍摄,同时记录数据。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储液器1和液体流动管Ⅰ2之间设有调速泵9,调速泵9与电机等动力装置连接;通过设置调速泵,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精确控制液体的流速。实施例3:不设置实施例1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可用于观测静脉畸形充盈状态的体外实验模型,其特征是,包括储液器,所述储液器底部与液体流动管Ⅰ连通,液体流动管Ⅰ下部设有一膨胀部,膨胀部下部与液体流动管Ⅱ连通,所述液体流动管Ⅱ上设有一流速控制开关;所述膨胀部上方设置相机;所述膨胀部侧部设有开口,开口处由密封元件密封。
【技术特征摘要】
1.可用于观测静脉畸形充盈状态的体外实验模型,其特征是,包括储液器,所述储液器
底部与液体流动管Ⅰ连通,液体流动管Ⅰ下部设有一膨胀部,膨胀部下部与液体流动管Ⅱ连
通,所述液体流动管Ⅱ上设有一流速控制开关;所述膨胀部上方设置相机;所述膨胀部侧部
设有开口,开口处由密封元件密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实验模型,其特征是,所述膨胀部为中空管状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体外实验模型,其特征是,所述膨胀部为等截面圆管结构或变
截面管状结构,所述变截面管状结构的截面尺寸由上到下渐变减小或渐变增大或渐变增大后
渐变减小。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体外实验模型,其特征是,所述液体流动管Ⅰ、膨胀部
和液体流动管Ⅱ均由生物相容性好的弹性材料制成。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体外实验模型,其特征是,所述储液器和液体流动管Ⅰ
之间设有调速泵,调速泵与动力装置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实验模型,其特征是,所述液体流动管Ⅱ连通回储液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少华,徐杰,陈安威,王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