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循环式垃圾处理设备,包括:气化炉、进气装置、内循环管、第一导气管、第二导气管、第三导气管、第一引风机、第二引风机、水冷装置、水箱和尾气净化装置;气化炉包括上炉体和下炉体;上炉体的炉壁具有排烟腔,排烟腔设有排烟口以及进烟通道,该排烟口经管道和第二引风机与尾气净化装置连接;上炉体的内部设有回烟腔;回烟腔设有回烟进口和回烟出口;进气装置与回烟腔连通;第一导气管的一端与进气装置连接,其另一端位于下炉体内;内循环管的一端与回烟进口连接,其另一端延伸至下炉体内部;第二导气管两端分别接回烟出口连接和水冷装置;第三导气管的一端接回烟进口,其另一端经第一风机接水冷装置;水箱接水冷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保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自循环式垃圾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在不断地增加,生活垃圾的成分亦日趋复杂,对环境的污染和人民健康的危害日益严重,也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因此也推动了垃圾处理技术的不断创新。现有的垃圾处理技术中,多是将垃圾作为被处理对象,往往忽略了垃圾本身也是一种资源,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自循环式垃圾处理设备。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循环式垃圾处理设备,包括:气化炉、进气装置、内循环管、第一导气管、第二导气管、第三导气管、第一引风机、第二引风机、水冷装置、水箱和尾气净化装置,其中:气化炉包括上下布置的上炉体和下炉体,且上炉体和下炉体的内腔连通;上炉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外壳体位于内壳体的外部,且外壳体的内周面和内壳体的外周面之间预留有间隙形成排烟腔,排烟腔靠近外壳体的一侧设有与外界导通的排烟口,排烟腔靠近下炉体的一侧设有与下炉体内腔连通的进烟通道;上炉体的内部设有绕其内腔环形布置的隔板,隔板与内壳体之间预留间隙形成封闭的回烟腔;回烟腔靠近外壳体的一侧设有与外界导通的回烟进口和回烟出口;进气装置安装在上炉体内用于对上炉体内的气体进行收集并排出,进气装置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其进气口位于靠近下炉体的一侧,其出气口与回烟腔连通;第一导气管的一端与进气装置连接,其另一延伸至下炉体的内部,第一导气管的环面上分布有通孔;内循环管位于回烟腔内,内循环管的一端与回烟进口连接,其另一端延伸至下炉体内部;水冷装置用于对进入的气体进水冷凝,水冷装置包括进水口、出水口、进气口、出气口以及排水口;第二导气管的一端与回烟出口连接,其另一端经第一引风机与水冷装置的进气口连接;第三导气管的一端与回烟进口连接,其另一端与水冷装置的出气口连接;水箱与水冷装置的排水口连接;尾气净化装置的进口经第一管道和第二引风机与排烟腔的排烟口连通。优选地,下炉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预留有间隙形成保温腔。优选地,排烟腔内设有绕上炉体的内腔环形布置多根进水管,各进水管的下端均与保温腔连通。优选地,各进水管远离保温腔的一端通过导水管道彼此连通。优选地,保温腔经第二管道和水泵和与水冷装置的出水口连接。优选地,第一导气管由导热材料制作而成。优选地,第二导气管和第三导气管并列布置,且二者一侧的壁面贴靠。优选地,第二导气管和第三导气管均竖直布置。优选地,第二导气管具有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且第二导气管的第一出口位于第二出气口的上方,第三出口位于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之间。优选地,第二导气管的第一出口与水冷装置的进气口连接。优选地,第二导气管的第二出口与水箱连接,且该第二出口和水箱之间设有水封。优选地,第二导气管的第三出口与水冷装置的排出口连接。优选地,水冷装置包括箱体、位于箱体内并连接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路管道、以及位于箱体内并连接进气口和出气口的气路管道。优选地,水路管道绕气路管道螺旋布置。本专利技术中,气化炉用于对垃圾进行燃烧,使垃圾在高温环境中气化分解;进气装置用于对聚集在上炉体内的气体进行收集并将收集的气体引入回烟腔;第一导气管的导通分隔作用,用于避免下炉体内腔的燃烧室内的灰渣结堆;同时由上炉体的内腔延伸至下炉体的内腔,可以将下层垃圾分解产生的气体引入至进气装置,用于加快进气装置的集气;第一引风机用于将回烟腔内的气体由第二导气管和水冷装置引向第三导气管;第二引风机用于将物料燃烧时产生的废气引入尾气净化装置;第二导气管用于将进气装置内的气体引入至水冷装置;水冷装置用于对第二导气管所引入的气体进行冷凝,以去除气体中的水汽;第三导气管用于将经水冷装置去除干燥后的气体重新引入气化炉内部;内循环管用于将第三导气管所引入的干燥气体导入下炉体的内部作为助燃气体为下炉体的燃烧物料进行助燃;尾气净化装置用于对下炉体燃烧物料所产生的废气进行处理。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一种自循环式垃圾处理设备,通过气化炉、进气装置、内循环管、第一导气管、第二导气管、第三导气管、第一引风机、第二引风机、水冷装置和水箱的相互配合使得垃圾在处理中所产生的可燃气体被除水干燥后又作为能源重新输送至炉内帮助炉内温度保持平稳的有利自循环,使得整个设备无需外接辅助能源,大大降低了设备总成本和运行成本,经济环保。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自循环式垃圾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自循环式垃圾处理设备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自循环式垃圾处理设备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自循环式垃圾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自循环式垃圾处理设备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自循环式垃圾处理设备的侧视图。参照图1-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自循环式垃圾处理设备,包括:气化炉1、进气装置2、内循环管3、第一导气管4、第二导气管5、第三导气管6、第一引风机(图中未画出)、第二引风机(图中未画出)、水冷装置14、水箱7和尾气净化装置8,所述气化炉1包括上下布置的上炉体101和下炉体102,且上炉体101和下炉体102的内腔连通,其中:上炉体101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外壳体位于内壳体的外部,且外壳体的内周面和内壳体的外周面之间预留有间隙形成排烟腔9,排烟腔9靠近外壳体的一侧设有与外界导通的排烟口,排烟腔9靠近下炉体102的一侧设有与下炉体102内腔连通的进烟通道;上炉体101的内部设有绕其内腔环形布置的隔板,隔板与内壳体之间预留间隙形成封闭的回烟腔10;回烟腔10靠近外壳体的一侧设有与外界导通的回烟进口和回烟出口;进气装置2安装在上炉体101内用于对上炉体内的气体进行收集并排出,进气装置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其进气口位于靠近下炉体102的一侧,其出气口与回烟腔10连通;第一导气管4的一端与进气装置2连接,其另一延伸至下炉体102的内部,第一导气管4的环面上分布有通孔;内循环管3位于回烟腔10内,内循环管3的一端与回烟进口连接,其另一端延伸至下炉体102内部,利用回烟腔10内的高温气体对内循环管3内的低温气体进水预热,避免炉内温度的损耗;水冷装置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循环式垃圾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化炉(1)、进气装置(2)、内循环管(3)、第一导气管(4)、第二导气管(5)、第三导气管(6)、第一引风机、第二引风机、水冷装置(14)、水箱(7)和尾气净化装置(8),其中:气化炉(1)包括上下布置的上炉体(101)和下炉体(102),且上炉体(101)和下炉体(102)的内腔连通;上炉体(101)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外壳体位于内壳体的外部,且外壳体的内周面和内壳体的外周面之间预留有间隙形成排烟腔(9),排烟腔(9)靠近外壳体的一侧设有与外界导通的排烟口,排烟腔(9)靠近下炉体(102)的一侧设有与下炉体(102)内腔连通的进烟通道;上炉体(101)的内部设有绕其内腔环形布置的隔板,隔板与内壳体之间预留间隙形成封闭的回烟腔(10);回烟腔(10)靠近外壳体的一侧设有与外界导通的回烟进口和回烟出口;进气装置(2)安装在上炉体(101)内用于对上炉体内的气体进行收集并排出,进气装置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其进气口位于靠近下炉体(102)的一侧,其出气口与回烟腔(10)连通;第一导气管(4)的一端与进气装置(2)连接,其另一延伸至下炉体(102)的内部,第一导气管(4)的环面上分布有通孔;内循环管(3)位于回烟腔(10)内,内循环管(3)的一端与回烟进口连接,其另一端延伸至下炉体(102)内部;水冷装置(14)用于对进入的气体进水冷凝,水冷装置(14)包括进水口、出水口、进气口、出气口以及排水口;第二导气管(5)的一端与回烟出口连接,其另一端与水冷装置(14)的进气口连接;第三导气管(6)的一端与回烟进口连接,其另一端经第一引风机与水冷装置(14)的出气口连接;水箱(7)与水冷装置(14)的排水口连接;尾气净化装置(8)的进口经第一管道(12)和第二引风机与排烟腔(9)的排烟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循环式垃圾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化炉(1)、进气装
置(2)、内循环管(3)、第一导气管(4)、第二导气管(5)、第三导气管(6)、
第一引风机、第二引风机、水冷装置(14)、水箱(7)和尾气净化装置(8),
其中:
气化炉(1)包括上下布置的上炉体(101)和下炉体(102),且上炉体(101)
和下炉体(102)的内腔连通;
上炉体(101)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外壳体位于内壳体的外部,且外壳体
的内周面和内壳体的外周面之间预留有间隙形成排烟腔(9),排烟腔(9)靠近
外壳体的一侧设有与外界导通的排烟口,排烟腔(9)靠近下炉体(102)的一
侧设有与下炉体(102)内腔连通的进烟通道;
上炉体(101)的内部设有绕其内腔环形布置的隔板,隔板与内壳体之间预
留间隙形成封闭的回烟腔(10);回烟腔(10)靠近外壳体的一侧设有与外界导
通的回烟进口和回烟出口;
进气装置(2)安装在上炉体(101)内用于对上炉体内的气体进行收集并
排出,进气装置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其进气口位于靠近下炉体(102)的一侧,
其出气口与回烟腔(10)连通;
第一导气管(4)的一端与进气装置(2)连接,其另一延伸至下炉体(102)
的内部,第一导气管(4)的环面上分布有通孔;
内循环管(3)位于回烟腔(10)内,内循环管(3)的一端与回烟进口连
接,其另一端延伸至下炉体(102)内部;
水冷装置(14)用于对进入的气体进水冷凝,水冷装置(14)包括进水口、
出水口、进气口、出气口以及排水口;
第二导气管(5)的一端与回烟出口连接,其另一端与水冷装置(14)的进
\t气口连接;
第三导气管(6)的一端与回烟进口连接,其另一端经第一引风机与水冷装
置(14)的出气口连接;
水箱(7)与水冷装置(14)的排水口连接;
尾气净化装置(8)的进口经第一管道(12)和第二引风机与排烟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启仁,曹文波,明永刚,舒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未名生物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