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干扰性能稳定可靠的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51319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2 0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抗干扰性能稳定可靠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座、两排端子、两片抗干扰金属隔板及金属外壳;抗干扰金属隔板包括基板部和第一接触弹片,该第一接触弹片包括第一弹性臂、第一连接臂、定位臂、第二弹性臂、第三弹性臂及第四弹性臂;金属外壳顶壁及底壁上的第二接触弹片抵接于第一弹性臂上;第一接触弹片受限于定位槽和容置凹腔内;藉此,可以增强电连接器与相应对接件之间的插拔力,提高了两者的接触保持稳定性,同时,对接件对第一接触弹片的抵接,保障了抗干扰金属隔板与金属外壳的接触可靠性,以及,第一接触弹片与定位槽、容置凹腔的适配,确保了第一接触弹片不会在拔出过程中被倒刮,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抗干扰性能稳定可靠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Type-C连接器作为一种全新的接口,相比起常规的MicroUSB接口,Type-C连接器有先天的优点,例如:可以不分正反面随意插拔、在传输速度还有充电速度上都会有明显的提升等等;因此,Type-C连接器在智能移动电子产品上势必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随着电子产品的微型化、轻薄化发展,其所应用的电连接器也相应变得越来越小巧,在电连接器产品设计时,信号传输的干扰方面也更加需要考虑,现有技术中,其一般是通过抗干扰金属隔板来提高其屏蔽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发现,其还是存在抗信号干扰能力不够、屏蔽性能稳定性欠佳等问题,导致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急需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抗干扰性能稳定可靠的电连接器,其可以增强电连接器与相应对接件之间的插拔力,提高了两者的接触保持稳定性,同时,对接件对第一接触弹片的抵接,保障了抗干扰金属隔板与金属外壳的接触可靠性,以及,第一接触弹片与定位槽、容置凹腔的适配,确保了第一接触弹片不会在拔出过程中被倒刮,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抗干扰性能稳定可靠的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座、设置于绝缘座内的两排端子、设置于绝缘座表面的两片抗干扰金属隔板及包覆于绝缘座外部的金属外壳;其中,该绝缘座前端开设有插接腔,前述两排端子分别伸入插接腔内上、下侧,每个端子均具有接触部和焊接部,上、下排端子的接触部彼此上下相向凸设,两排接触部之间形成弹性适配空间,两排焊接部伸出绝缘座后端;该抗干扰金属隔板包括有基板部和自基板部前端一体成型连接有一个以上的第一接触弹片,该第一接触弹片包括自基板部前端往前逐渐远离绝缘座斜向延伸形成有第一弹性臂、自第一弹性臂前端水平向前延伸的第一连接臂、自第一连接臂前端往下竖向弯折延伸的定位臂、自定位臂下端往前逐渐靠近金属外壳斜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臂、自第二弹性臂前端向下弯折反向延伸的第三弹性臂及自第三弹性臂后端往后延伸的第四弹性臂,顶部的第四弹性臂朝向相应的插接腔内顶壁设置,底部的第四弹性臂朝向相应的插接腔内底壁设置;前述金属外壳顶壁及底壁均设置有朝向相应抗干扰金属隔板凸设的第二接触弹片,该第二接触弹片抵接于前述第一弹性臂上;该绝缘座顶壁及底壁均开设有定位槽和容置凹腔,其定位槽竖向设置,前述定位臂伸入定位槽内,该容置凹腔自绝缘座相应顶壁或底壁的内表面凹设,该容置凹腔贯通相应的定位槽,容置凹腔的顶面与前述第二弹性臂同向延伸设置,前述第二弹性臂受限于容置凹腔的顶面下方,前述第二弹性臂与第三弹性臂的连接部位受限于容置凹腔的前端面。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四弹性臂的后端进一步向上弯折反向延伸形成有防刮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绝缘座顶面及底面分别凹设有供抗干扰金属隔板安装的让位凹腔,前述抗干扰金属隔板的基板部位于让位凹腔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绝缘座后端连接有电路板,对应绝缘座后端及电路板所在部位包覆有金属后壳,该金属后壳组装于前述金属外壳后端;该金属后壳包括有顶壁板、自顶壁板两侧分别一体延伸的两侧壁板、自两侧壁板底端横向延伸并彼此拼接形成的底壁板,以及,自顶壁板后端往后延伸形成的旋转盖壳,该旋转盖壳与顶壁板的连接部位为由若干间距设置的第二连接臂形成的可旋转式连接结构,该旋转盖壳后段部位两侧分别一体形成有侧翼,前述底壁板后段部位设计为加长部,前述两侧翼向下弯折与加长部扣合拼接形成供线缆穿过的尾腔。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第一接触弹片的特殊结构设计,一方面,可以增强电连接器与相应对接件之间的插拔力,提高了两者的接触保持稳定性,另一方面,对接件对第一接触弹片的抵接作用力,进一步保障了抗干扰金属隔板与金属外壳之间的接触可靠性,以及,第一接触弹片与定位槽、容置凹腔的适配,确保了第一接触弹片不会在拔出过程中被倒刮,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图;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图;图3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局部截面结构示图;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图;图5是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截面结构示图;图6是图2所示结构的俯视图;图7是图2所示结构的分解状态示图;图8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金属后壳的侧视图;图9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金属后壳的仰视图。附图标识说明:10、绝缘座11、插接腔12、定位槽13、容置凹腔14、让位凹腔20、端子30、抗干扰金属隔板31、基板部32、第一接触弹片33、第一弹性臂34、第一连接臂35、定位臂36、第二弹性臂37、第三弹性臂38、第四弹性臂39、防刮部40、金属外壳41、第二接触弹片50、电路板60、金属后壳61、顶壁板62、侧壁板63、底壁板64、旋转盖壳65、第二连接臂66、侧翼67、加长部。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9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其包括有绝缘座(10)、设置于绝缘座(10)内的两排端子(20)、设置于绝缘座(10)表面的两片抗干扰金属隔板(30)及包覆于绝缘座(10)外部的金属外壳(40)。其中,该绝缘座(10)前端开设有插接腔(11),前述两排端子(20)分别伸入插接腔(11)内上、下侧,每个端子均具有接触部和焊接部,上、下排端子(20)的接触部彼此上下相向凸设,两排接触部之间形成弹性适配空间,两排焊接部伸出绝缘座(10)后端。如图3和图4所示,该抗干扰金属隔板(30)包括有基板部(31)和自基板部(31)前端一体成型连接有一个以上的第一接触弹片(32);前述绝缘座(10)顶面及底面分别凹设有供抗干扰金属隔板(30)安装的让位凹腔(14),前述抗干扰金属隔板(30)的基板部(31)位于让位凹腔(14)内。具体而言:前述第一接触弹片(32)包括自基板部(31)前端往前逐渐远离绝缘座(10)斜向延伸形成有第一弹性臂(33)、自第一弹性臂(33)前端水平向前延伸的第一连接臂(34)、自第一连接臂(34)前端往下竖向弯折延伸的定位臂(35)、自定位臂(35)下端往前逐渐靠近金属外壳(40)斜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臂(36)、自第二弹性臂(36)前端向下弯折反向延伸的第三弹性臂(37)及自第三弹性臂(37)后端往后延伸的第四弹性臂(38),顶部的第四弹性臂(38)朝向相应的插接腔(11)内顶壁设置,底部的第四弹性臂(38)朝向相应的插接腔(11)内底壁设置;前述金属外壳(40)顶壁及底壁均设置有朝向相应抗干扰金属隔板(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干扰性能稳定可靠的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座(10)、设置于绝缘座(10)内的两排端子(20)、设置于绝缘座(10)表面的两片抗干扰金属隔板(30)及包覆于绝缘座(10)外部的金属外壳(40);其中,该绝缘座(10)前端开设有插接腔(11),前述两排端子(20)分别伸入插接腔(11)内上、下侧,每个端子均具有接触部和焊接部,上、下排端子(20)的接触部彼此上下相向凸设,两排接触部之间形成弹性适配空间,两排焊接部伸出绝缘座(10)后端,其特征在于:该抗干扰金属隔板(30)包括有基板部(31)和自基板部(31)前端一体成型连接有一个以上的第一接触弹片(32),该第一接触弹片(32)包括自基板部(31)前端往前逐渐远离绝缘座(10)斜向延伸形成有第一弹性臂(33)、自第一弹性臂(33)前端水平向前延伸的第一连接臂(34)、自第一连接臂(34)前端往下竖向弯折延伸的定位臂(35)、自定位臂(35)下端往前逐渐靠近金属外壳(40)斜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臂(36)、自第二弹性臂(36)前端向下弯折反向延伸的第三弹性臂(37)及自第三弹性臂(37)后端往后延伸的第四弹性臂(38),顶部的第四弹性臂(38)朝向相应的插接腔(11)内顶壁设置,底部的第四弹性臂(38)朝向相应的插接腔(11)内底壁设置;前述金属外壳(40)顶壁及底壁均设置有朝向相应抗干扰金属隔板(30)凸设的第二接触弹片(41),该第二接触弹片(41)抵接于前述第一弹性臂(33)上;该绝缘座(10)顶壁及底壁均开设有定位槽(12)和容置凹腔(13),其定位槽(12)竖向设置,前述定位臂(35)伸入定位槽(12)内,该容置凹腔(13)自绝缘座定位槽(12)相应顶壁或底壁的内表面凹设,该容置凹腔(13)贯通相应的定位槽(12),容置凹腔(13)的顶面与前述第二弹性臂(36)同向延伸设置,前述第二弹性臂(36)受限于容置凹腔(13)的顶面下方,前述第二弹性臂(36)与第三弹性臂(37)的连接部位受限于容置凹腔(13)的前端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干扰性能稳定可靠的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座(10)、设置于绝缘座(10)内的两排端子(20)、设置于绝缘座(10)表面的两片抗干扰金属隔板(30)及包覆于绝缘座(10)外部的金属外壳(40);其中,该绝缘座(10)前端开设有插接腔(11),前述两排端子(20)分别伸入插接腔(11)内上、下侧,每个端子均具有接触部和焊接部,上、下排端子(20)的接触部彼此上下相向凸设,两排接触部之间形成弹性适配空间,两排焊接部伸出绝缘座(10)后端,其特征在于:
该抗干扰金属隔板(30)包括有基板部(31)和自基板部(31)前端一体成型连接有一个以上的第一接触弹片(32),该第一接触弹片(32)包括自基板部(31)前端往前逐渐远离绝缘座(10)斜向延伸形成有第一弹性臂(33)、自第一弹性臂(33)前端水平向前延伸的第一连接臂(34)、自第一连接臂(34)前端往下竖向弯折延伸的定位臂(35)、自定位臂(35)下端往前逐渐靠近金属外壳(40)斜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臂(36)、自第二弹性臂(36)前端向下弯折反向延伸的第三弹性臂(37)及自第三弹性臂(37)后端往后延伸的第四弹性臂(38),顶部的第四弹性臂(38)朝向相应的插接腔(11)内顶壁设置,底部的第四弹性臂(38)朝向相应的插接腔(11)内底壁设置;前述金属外壳(40)顶壁及底壁均设置有朝向相应抗干扰金属隔板(30)凸设的第二接触弹片(41),该第二接触弹片(41)抵接于前述第一弹性臂(33)上;该绝缘座(10)顶壁及底壁均开设有定位槽(12)和容置凹腔(13),其定位槽(12)竖向设置,前述定位臂(35)伸入定位槽(12)内,该容置凹腔(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操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一本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