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孔内取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935318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1 17: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钻机配套设备,尤其是一种孔内取石装置,与钻杆配合使用,其不同之处在于:其包括连接件和呈桶状结构的主体,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上端用于连接所述主体和钻杆,所述主体的上端封闭、下端开口,所述主体下端的开口被构造为入口,所述主体内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呈十字交错状覆盖在所述入口处,所述主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挖空部,所述挖空部被构造为出口,所述出口靠近主体上端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易于取出钻孔内的大块杂石或其它妨碍钻进的大块坚硬杂物,节约了清障时间,减少了清障费用,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钻机配套设备,尤其是一种孔内取石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钻机在泥浆护壁桩的施工过程中,在钻进到一定深度后孔内遇到或落入大块杂石头或其他大块坚硬杂物时,由于孔内杂石或杂物会随着钻头旋转挪动,杂物主要承受推力,钻头对杂物的碾压作用不明,这样杂物既不能被钻头碾碎,同时在孔内填充浓泥浆的状态下人工清障的风险和成本极高,钻进施工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由于汽车钻机的钻头没有专用的取石装置,依据现有的技术方案是,回填粘土用来固定孔内杂石,再用钻机碾碎杂石。如此在成一个孔的过程中,增加了回填土方和重新成孔两个施工工序,造成了成本和工期的双重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孔内取石装置,易于取出钻孔内的大块杂石或其它妨碍钻进的大块坚硬杂物,节约了清障时间,减少了清障费用,使用方便。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孔内取石装置,与钻杆配合使用,其不同之处在于:其包括连接件和呈桶状结构的主体,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上端用于连接所述主体和钻杆,所述主体的上端封闭、下端开口,所述主体下端的开口被构造为入口,所述主体内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呈十字交错状覆盖在所述入口处,所述主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挖空部,所述挖空部被构造为出口,所述出口靠近主体上端设置。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主体上沿其周向对称设置有多个出口。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主体内设置有用于遮盖所述出口的盖板,所述盖板的上端通过铰链结构与主体内壁固定,所述盖板可绕所述铰链结构向上/向下翻转以打开/闭合所述出口。>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盖板具有与所述出口配合的第一面、及与所述第一面相对设置的第二面,所述盖板下端朝向第二面弯折形成弧形翻边。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主体的侧壁上沿其周向方向均匀分布有四个安装孔,主体的外壁、各安装孔的一侧设置有用于缠绕固定所述弹性件的杆状结构。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杆状结构上设置有螺纹。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出口的周侧设置有与所述盖板配合的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朝向主体内部延伸,沿主体上端至下端方向所述翻边结构的宽度逐渐增大。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主体被构造为可拆卸的两段式结构,其包括通过螺纹相互配合的容纳腔和盖体。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被构造为筒状,所述连接件的侧壁上对称开设有连接孔。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孔内取石装置还包括均匀分布于所述主体下端的钢齿结构。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特点为:该孔内取石装置,入口处覆盖有十字交错的弹性件,便于大块杂石进入主体内,且可阻拦大块杂石从主体内出来,易于取出钻孔内的大块杂石或其它妨碍钻进的大块坚硬杂物,节约了清障时间,减少了清障费用;主体侧壁上设置有出口,下放孔内取石装置过程中,便于多余的稀泥、软土等混合物从主体中挤出,防止主体内部空气无法完全排除影响取石效果,提高了清障效率,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左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仰视图;其中:1-主体(1a-主体上端、1b-主体下端、101-入口、102-出口、103-安装孔、104-翻边结构、105-容纳腔、106-盖体)、2-连接件(201-连接孔)、3-弹性件、4-盖板、5-杆状结构、6-加强筋、7-杂石、8-钻孔、9-钢齿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孔内取石装置,与钻杆配合使用,用于取出钻孔8内的大块杂石7或其它妨碍钻进的大块坚硬杂物,其包括连接件2和呈桶状结构的主体1,所述连接件2设置在所述主体1的上端用于连接所述主体1和钻杆,所述主体1的上端1a封闭、下端1b开口,所述主体下端1b的开口被构造为入口101,所述主体1内设置有弹性件3,所述弹性件3呈十字交错状覆盖在所述入口101处,所述主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挖空部,所述挖空部被构造为出口102,所述出口102靠近主体上端1a设置。优选的,所述主体1上沿其周向对称设置有多个出口102。更优选的,所述出口102的数量为两个。优选的,所述主体1内设置有用于遮盖所述出口102的盖板4,所述盖板4的上端通过铰链结构与主体1内壁固定,所述盖板4可绕所述铰链结构向上/向下翻转以打开/闭合所述出口102。优选的,所述盖板4具有与所述出口配合的第一面、及与所述第一面相对设置的第二面,所述盖板4下端朝向第二面弯折形成弧形翻边。优选的,所述主体1的侧壁上沿其周向方向均匀分布有四个安装孔103,主体1的外壁、各安装孔103的一侧设置有用于缠绕固定所述弹性件3的杆状结构5。更有选的,所述杆状结构5上设置有螺纹。优选的,所述出口102的周侧设置有与所述盖板4配合的翻边结构104,所述翻边结构104朝向主体1内部延伸,沿主体上端1a至下端1b方向所述翻边结构104的宽度逐渐增大。优选的,所述出口102的轮廓尺寸小于等于入口101的轮廓尺寸的十五分之一。优选的,所述主体1被构造为可拆卸的两段式结构,其包括通过螺纹相互配合的容纳腔105和盖体106。优选的,所述连接件2被构造为筒状,所述连接件2的侧壁上对称开设有连接孔201。优选的,所述孔内取石装置还包括均匀分布于所述主体下端1b的钢齿结构9。优选的,所述孔内取石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连接件2和主体1的加强筋6。请参考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中,主体1上沿其周向对称设置有多个出口102,相对于单一出口102而言,下放孔内取石装置时更稳定,可防止稀泥、软土导致的主体1受力不均发生偏移,提高了清障效率;主体1内设置有用于遮盖所述出口102的盖板4,主体1下放过程中,盖板4会向上翻转以打开出口102,多余的稀泥、软土可从出口102处流出,主体1上提过程中,盖板4会向下翻转以遮蔽出口102,防止稀泥、软土从出口102处进入主体内挤压大块杂石7;盖板4下端朝向第二面弯折形成弧形翻边,与盖板4配合,更利于盖板4开启/闭合出口102;通过杆状结构5将弹性件3的固定点固定在主体1外壁,防止弹性件3的固定点与其他物质摩擦导致的固定点磨断,增加了使用寿命和整体结构的强度;弹性件3可便于更换,使用方便;杆状结构5上设置有螺纹,利于固定弹性件3,防止弹性件3在使用过程中松脱;沿主体上端1a至下端1b方向所述翻边结构104的宽度逐渐增大,更利于盖板4打开/闭合出口102;主体1被构造为可拆卸的两段式结构,便于取出主体1内的稀泥、软土等混合物及大块坚硬杂物;主体下端1b均匀分布有钢齿结构9,若钻孔8内有轻微垮孔,钢齿结构9便于下钻清除孔内沉渣。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的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孔内取石装置,与钻杆配合使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连接件和呈桶状结构的主体,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上端用于连接所述主体和钻杆,所述主体的上端封闭、下端开口,所述主体下端的开口被构造为入口,所述主体内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呈十字交错状覆盖在所述入口处,所述主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挖空部,所述挖空部被构造为出口,所述出口靠近主体上端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孔内取石装置,与钻杆配合使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连接件和呈桶状结构的主体,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上端用于连接所述主体和钻杆,所述主体的上端封闭、下端开口,所述主体下端的开口被构造为入口,所述主体内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呈十字交错状覆盖在所述入口处,所述主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挖空部,所述挖空部被构造为出口,所述出口靠近主体上端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内取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沿其周向对称设置有多个出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内取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内设置有用于遮盖所述出口的盖板,所述盖板的上端通过铰链结构与主体内壁固定,所述盖板可绕所述铰链结构向上/向下翻转以打开/闭合所述出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孔内取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具有与所述出口配合的第一面、及与所述第一面相对设置的第二面,所述盖板下端朝向第二面弯折形成弧形翻边。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恒李腾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中南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