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通风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28720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0 2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的汽车通风口结构,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的左通风部件(1)和右通风部件(2)安装在汽车后侧围位置,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还包括中间出风部件(3),中间出风部件(3)包括出风框架(4),出风框架(4)卡装在汽车后侧围位置上的开孔内,出风框架(4)上安装出风片(5),出风片(5)上端与出风框架(4)上端活动连接,出风片(5)安装在出风框架(4)外侧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结构简单,能够有效增加汽车内部出风面积,在需要增加汽车车内出风时,能够有效提高车内出风量,大幅降低车门关闭力,提高车辆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汽车通风口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通风口结构主要是调节汽车内外气压,一般在汽车左右后侧围位置各布置一个,实现汽车内外的气压平衡。如果没有通风口结构调节(即假设汽车为一个完全密闭的舱室),当汽车车门从打开到关闭时会产生较大的正压(ΔP),由ΔF=ΔP*S(P为压强,F为压力,S为单位面积)可知这时车内会有一个较大的往外的推力ΔF,这个推力ΔF又是车门关闭力(F)的重要部分,甚至直接影响车门关闭力(F)的大小。因此需要设计后侧围通风口结构来降低这个正压(ΔP),正压(ΔP)越小越好,甚至到“0”最好,从而达到降低车门关闭力的作用,增强客户(车主)体验。目前,汽车后侧围通风口结构布置形式为“左右对称布置”,即设置两个汽车通风口结构,即左通风部件和右通风部件。各车型根据车身钣金布置空间要求设计汽车通风口结构的面积尺寸大小。但对于目前的电动汽车等小型或者微型车而言,由于车身较小,无法布置较大或者适合的尺寸面积的后侧围通风口结构,这就导致汽车在关门时车门关闭力大,无法方便省力关闭车门,车辆体验性差,影响汽车整体质量和市场销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有效增加汽车内部出风面积,在需要增加汽车车内出风时能够有效提高车内出风量,大幅降低车门关闭力,提高车辆舒适性的汽车通风口结构。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为一种汽车通风口结构,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包括左通风部件和右通风部件,左通风部件和右通风部件安装在汽车后侧围位置,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还包括中间出风部件,中间出风部件包括出风框架,出风框架卡装在汽车后侧围位置上的开孔内,出风框架上安装出风片,出风片上端与出风框架上端活动连接,出风片安装在出风框架外侧位置。所述的出风框架设置为环形结构,出风框架外表面设置多个卡扣,所述的出风框架通过多个卡扣固定卡装在汽车后侧围位置上的开孔内。所述的出风片上端与出风框架上端之间通过多个铰链活动连接,多个铰链之间按间隙布置的结构,出风片设置为能够向外掀起的结构。所述的出风框架上端设置凸出的挡雨凸肩,挡雨凸肩设置在出风框架内侧位置,挡雨凸肩从出风框架左侧延伸到出风框架右侧。所述的挡雨凸肩与出风框架的结合部位设置海绵垫圈,海绵垫圈设置为从挡雨凸肩左侧位置延伸到挡雨凸肩位置的结构。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在设置左通风部件和右通风部件的基础上,另外增设一个中间出风部件,而中间出风部件的设置,只能保证车内压力大于车外时将车内空气排出,而不会让外部的空气进入车内,因此,在汽车车内压力大于车外压力时,中间出风部件出风框架上的出风片在车内空气压力推动下打开,在左通风部件和右通风部件排出车内空气的同时,出风框架也能够将车内空气排出车外,从而能够有效增加汽车通风口结构的出风面积和效率,确保车内车外空气压力的平衡,降低车门关闭力。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结构简单,能够有效增加汽车内部出风面积,在需要增加汽车车内出风时,能够有效提高车内出风量,大幅降低车门关闭力,提高车辆舒适性。附图说明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布置在汽车后侧围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的中间出风部件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左通风部件;2、右通风部件;3、中间出风部件;4、出风框架;5、出风片;6、卡扣;7、铰链;8、挡雨凸肩;9、海绵垫圈;10、汽车后侧围位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附图1、附图2所示,本技术为一种汽车通风口结构,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包括左通风部件1和右通风部件2,左通风部件1和右通风部件2安装在汽车后侧围位置,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还包括中间出风部件3,中间出风部件3包括出风框架4,出风框架4卡装在汽车后侧围位置上的开孔内,出风框架4上安装出风片5,出风片5上端与出风框架4上端活动连接,出风片5安装在出风框架4外侧位置。对于目前的电动汽车等小型或者微型车而言,由于车身较小,无法布置较大或者适合的尺寸面积的后侧围通风口结构,这就导致汽车在关门时车门关闭力大,无法方便省力关闭车门,车辆体验性能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汽车通风口结构在设置左通风部件1和右通风部件2的基础上,另外增设一个中间出风部件3,而中间出风部件3的设置,只能保证车内空气排出,而不会让外部的空气进入车内,因此,在汽车车内压力大于车外压力时,中间出风部件出风框架上的出风片在车内空气压力推动下打开,在左通风部件1和右通风部件2排出车内空气的同时,出风框架也能够将车内空气排出车外,从而能够有效增加汽车通风口结构的出风面积和效率,确保车内车外空气压力的平衡,降低车门关闭力。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结构简单,能够有效增加汽车内部出风面积,在需要增加汽车车内出风时,能够有效提高车内出风量,大幅降低车门关闭力,提高车辆舒适性。所述的出风框架4设置为环形结构,出风框架4外表面设置多个卡扣6,所述的出风框架4通过多个卡扣6固定卡装在汽车后侧围位置上的开孔内。卡口的设置,能够确保出风框架可靠安装,不会发生晃动或松动,提高装培性能。所述的出风片5上端与出风框架4上端之间通过多个铰链7活动连接,多个铰链7之间按间隙布置的结构,出风片5设置为能够向外掀起的结构。这样,在车内压力大于车外压力时,车内压力作用在出风口上,推动出风口向外掀起,从而与左通风部件1和右通风部件2一起,将车内空气向外排出,直到车内空气压力和车外空气压力平衡,这样增加了通风面积,能够有效降低车门关闭力。所述的出风框架4上端设置凸出的挡雨凸肩8,挡雨凸肩8设置在出风框架4内侧位置,挡雨凸肩8从出风框架4左侧延伸到出风框架4右侧。挡雨凸肩能够有效防止雨水等液体进入出风框架内,确保中间出风部件安全使用。所述的挡雨凸肩8与出风框架4的结合部位设置海绵垫圈9,海绵垫圈9设置为从挡雨凸肩8左侧位置延伸到挡雨凸肩8位置的结构。海绵垫圈9的作用:1、密封作用,防止液体、泥沙、空气进入车内;2、调节装配,零件左通风部件1、右通风部件2和中间出风部件3与汽车后侧围位置10之间都是硬接触连接,海绵垫圈9为柔性可压缩结构,可以在中间起缓冲作用。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在设置左通风部件和右通风部件的基础上,另外增设一个中间出风部件,而中间出风部件的设置,只能保证车内压力大于车外时将车内空气排出,而不会让外部的空气进入车内,因此,在汽车车内压力大于车外压力时,中间出风部件出风框架上的出风片在车内空气压力推动下打开,在左通风部件和右通风部件排出车内空气的同时,出风框架也能够将车内空气排出车外,从而能够有效增加汽车通风口结构的出风面积和效率,确保车内车外空气压力的平衡,降低车门关闭力。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结构简单,能够有效增加汽车内部出风面积,在需要增加汽车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通风口结构,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包括左通风部件(1)和右通风部件(2),左通风部件(1)和右通风部件(2)安装在汽车后侧围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还包括中间出风部件(3),中间出风部件(3)包括出风框架(4),出风框架(4)卡装在汽车后侧围位置上的开孔内,出风框架(4)上安装出风片(5),出风片(5)上端与出风框架(4)上端活动连接,出风片(5)安装在出风框架(4)外侧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通风口结构,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包括左通风部件(1)和右通风部件(2),左通风部件(1)和右通风部件(2)安装在汽车后侧围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还包括中间出风部件(3),中间出风部件(3)包括出风框架(4),出风框架(4)卡装在汽车后侧围位置上的开孔内,出风框架(4)上安装出风片(5),出风片(5)上端与出风框架(4)上端活动连接,出风片(5)安装在出风框架(4)外侧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通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风框架(4)设置为环形结构,出风框架(4)外表面设置多个卡扣(6),所述的出风框架(4)通过多个卡扣(6)固定卡装在汽车后侧围位置上的开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中孔华金朱琛琦任世界许建福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金坛长荡湖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