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27998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0 19: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接合结构。该接合结构能够提高相对于作用于T字形的接合部的弯曲载荷的刚性。该接合结构在第1构件(10)接合第2构件(20),呈T字形状,第1上表面(11a)及凸缘25通过接合部(30a、30b)接合起来。第1弯曲肋(15a、16a)设置在第1上表面(11a)的背面,并以角部(22b、23b)作为起点,远离第2构件20,然后向第1方向弯曲并沿第1方向延伸。第2弯曲肋(15b、16b)与第1弯曲肋(15a、16a)相对。第1弯曲肋(15a、16a)及第2弯曲肋(15b、16b)配置为有两个点交叉,形成包围区域(15c、16c)。使得包围区域(15c、16c)与接合部(30a、30b)的接合区域重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由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形成的两个构件以T字形接合的接合结构
技术介绍
作为用于接合构成车身的骨架的构件的结构,存在构件以T字状交叉的接合结构。例如,侧梁和横梁之间的接合部成为T字形的接合结构。侧梁为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横梁为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构件。由于这些构件之间的接合部受到弯曲载荷或扭曲载荷,因此有时用加强构件等来加强该接合部。对于这种加强构件要求能够提高强度并且还能够分散应力。对于这些构件之间的接合,例如,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那样,已知在骨架构件的接合部设置肋的技术。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能、动力性能,车身的轻量化的重要性逐年增加。作为车身轻量化的一个方法,例如具有像使用纤维强化树脂材料等来代替金属材料这样的使用比重较小的材料的材料置换方法。树脂材料为材料置换中有效的材料。树脂材料与铁或铝等金属材料相比其比重较小,但机械特性较差。因此,为了补充树脂材料的机械特性,用碳素纤维或玻璃纤维等来强化树脂材料,这样得到的材料为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将由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形成的骨架构件用于车身这样的复杂的骨架构件时,需要接合这些材料。接合材料时,寻求力学上理想的位置进行接合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现实情况是自所寻求的接合位置产生一定的偏差,而导致刚性、强度等力学性能下降。因此,需要能够容许这种偏差的接合技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98565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上述文献中公开的结构是以在设在肋的交点的毂部处螺纹结合为前提的。从成本增加和重量增加的方面上讲,将这种结构应用于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之间的接合部并不是优选的。因此,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之间主要是通过粘合接合等来接合的。而且,对于热可塑性纤维强化树脂材料,除了粘合接合以外,还可以采用通过热熔接接合进行接合的方法。热熔接接合的方法包括振动熔接、超声波熔接、热板熔接、激光熔接等方法。另外,如果使用上述文献中公开的那种接合结构,很难考虑到接合位置等偏差的问题地将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彼此接合起来。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合结构,具体而言,该接合结构是由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形成的构件以T字形接合的结构,能够容许接合位置的偏差,能够高效地分散接合部处的载荷。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接合结构具有:第1构件,其由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形成且沿第1方向延伸形成为长条形状;以及第2构件,其由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形成且沿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延伸形成为长条形状,所述第2构件连接到所述第1构件,在所述第1构件设有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平坦的第1主面和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1主面垂直的侧壁面,所述第1构件具有L字形的横截面形状,在所述第2构件设有邻接于所述第1主面且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的平坦的第2主面,在所述第2主面的所述第1方向两侧设有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2主面垂直的纵壁面,所述第2构件具有日文コ字形的横截面形状,在所述第2主面的第2方向端设有于所述第1主面接触的凸缘,所述第1主面和所述凸缘通过至少1个接合部接合起来,由所述第1构件及所述第2构件构成T字形状的接合结构,其中,由所述第1构件的所述侧壁面和所述第2构件的所述纵壁面构成角部,在所述第1主面的背面设有第1弯曲肋和第2弯曲肋,所述第1弯曲肋以所述角部附近作为起点,沿着远离所述第2构件的方向延伸,然后向所述第1方向弯曲并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使得所述第2弯曲肋与所述第1弯曲肋相反,所述第1弯曲肋及所述第2弯曲肋配置为有两个点互相交叉,形成被所述第1弯曲肋和所述第2弯曲肋包围的包围区域,并且使得所述包围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接合部的接合区域重叠。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接合结构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1构件的所述侧壁面分别设置在所述第1主面的所述第2方向两侧,所述第1构件具有日文コ字形的横截面形状,所述第2弯曲肋的一侧的端部连接于所述第1构件的配置在距所述第2构件较远一侧的所述纵壁面。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接合结构的一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包围区域设有接合辅助部,该接合辅助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接合区域重叠。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接合结构的一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2主面的背面及所述纵壁面的背面设有内侧肋,该内侧肋配置在邻接于所述第1构件的位置。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接合结构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内侧肋为两片板材交叉构成X字状的X字状肋,所述X字状肋配置为与所述角部邻接。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包围接合部地设置第1弯曲肋及第2弯曲肋,能够扩大可焊接区域,并且,能够强化接合部和弯曲肋之间的连结,还能够提高肋的载荷分散性。通过在第1主面的背面配置弯曲形状的肋,能够向更大的面积分散载荷。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接合结构的一技术方案,通过将第2弯曲肋连接于第1构件的配置在距第2构件较远的纵壁面,能够利用第1弯曲肋及第2弯曲肋将第1构件的两侧的纵壁面连结起来,因而能够将接合部的载荷高效地传递至各纵壁面。另外,第2弯曲肋是经由接合部而配置的,因此载荷分散性进一步提高。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接合结构的一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接合辅助部,能够进一步提高用弯曲肋包围接合部所得到的效果。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接合结构的一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内侧肋来提高第2构件的接合部附近的刚性,并抑制变形,从而能够抑制在凸缘发生的变形。其结果,能够更加可靠地从第2构件向第1构件传递载荷,能够减小在接合部产生的应力。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接合结构的一技术方案,通过在第2构件内设置X字状肋,能够提高第2构件的相对于扭曲的刚性,能够更加可靠地减少在接合部产生的变形。而且,通过更加可靠地向第1构件分散载荷,能够缓和在接合部产生的局部较高的应力及变形。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接合结构的一例的车身的下部结构的一部分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接合结构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即图1的放大表示A部附近的局部立体图。图3是图2的放大表示从车辆下方观察后侧弯曲肋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图4是图2的示意性地表示从车辆下方观察时的状态的概率仰视图。图5是图4的表示弯曲肋的变形例的局部仰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侧梁(第1构件);11第1上壁部;11a第1上表面;12内侧壁部;12a内侧壁面;12b内侧背面;13外侧壁部;13b外侧背面;15a第1前侧弯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接合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合结构,该接合结构具有:第1构件,其由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形成且沿第1方向延伸形成为长条形状;以及第2构件,其由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形成且沿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延伸形成为长条形状,所述第2构件连接到所述第1构件,在所述第1构件设有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平坦的第1主面和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1主面垂直的侧壁面,所述第1构件具有L字形的横截面形状,在所述第2构件设有邻接于所述第1主面且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的平坦的第2主面,在所述第2主面的所述第1方向两侧设有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2主面垂直的纵壁面,所述第2构件具有日文コ字形的横截面形状,在所述第2主面的第2方向端设有与所述第1主面接触的凸缘,所述第1主面和所述凸缘通过至少1个接合部接合,由所述第1构件及所述第2构件构成T字形状的接合结构,所述接合结构的特征在于,由所述第1构件的所述侧壁面和所述第2构件的所述纵壁面构成角部,在所述第1主面的背面设有第1弯曲肋和第2弯曲肋,所述第1弯曲肋以所述角部附近作为起点,沿着远离所述第2构件的方向延伸,然后向所述第1方向弯曲并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使得所述第2弯曲肋与所述第1弯曲肋相反,所述第1弯曲肋及所述第2弯曲肋配置为有两个点互相交叉,形成被所述第1弯曲肋和所述第2弯曲肋包围的包围区域,并且使得所述包围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接合部的接合区域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2.03 JP 2014-2448851.一种接合结构,该接合结构具有:第1构件,其由纤维强化树脂
材料形成且沿第1方向延伸形成为长条形状;以及第2构件,其由纤维强
化树脂材料形成且沿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延伸形成为长条形
状,所述第2构件连接到所述第1构件,
在所述第1构件设有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平坦的第1主面和沿所述
第1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1主面垂直的侧壁面,所述第1构件具有L字形的
横截面形状,
在所述第2构件设有邻接于所述第1主面且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的平
坦的第2主面,在所述第2主面的所述第1方向两侧设有沿所述第2方向延
伸且与所述第2主面垂直的纵壁面,所述第2构件具有日文コ字形的横截
面形状,
在所述第2主面的第2方向端设有与所述第1主面接触的凸缘,
所述第1主面和所述凸缘通过至少1个接合部接合,由所述第1构件
及所述第2构件构成T字形状的接合结构,所述接合结构的特征在于,
由所述第1构件的所述侧壁面和所述第2构件的所述纵壁面构成角
部,
在所述第1主面的背面设有第1弯曲肋和第2弯曲肋,
所述第1弯曲肋以所述角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濑祐大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