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伯霖专利>正文

双臂拨纱导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906607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9 2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双臂拨纱导纱装置,由纱线张力独立摆动旋转的第一旋臂及第二旋臂所构成,第一旋臂自由端具有第一、第二导纱眼,而第二旋臂则为导纱棒,整体导纱装置一端是固设在一导纱板上,导纱板一侧设有至少一组第一、第二入纱孔,另一侧也有至少一组第一、第二出纱孔,其入纱纱线是经该第一入纱孔进入,绕经第一旋臂的第一导纱眼,再穿过送纱轮后穿经该第二旋臂的导纱棒上端,而由导纱板另一侧的第一出纱孔穿出,于绕经导纱板背面后再由第二入纱孔穿入,再次绕经送纱轮后,穿经该第一旋臂的第二导纱眼,再经第二旋臂的导纱棒,最后由第二出纱孔穿出;因而使纱线受需求时纱线绕合于送纱轮而送纱,而与纱线不受需求时纱线完全与送纱轮分离而不送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双臂拨纱导纱装置,尤指一种具创设性纱线绕设路径的导纱装置,使纱线不送纱时能使纱线与送纱胶圈完全不接触,以使送纱胶圈可广泛适用于各种功能纱线的送纱作业并提高导纱装置的生产效能。
技术介绍
按,现有单臂导纱装置,其导纱臂的自由端处设有两个固定一体的上导纱眼与下导纱眼,于实际运作时,将入纱纱线穿过入纱板,经上导纱眼绕于送纱轮后再穿过入纱板回穿过下导纱眼而出纱,这种导纱装置对于一般传统纱线送纱作业尚能符合需求。然由于生活品质提高,衣着市场大量需求及纱线制造科技不断研发进步,功能性纱线(如排汗纱、除臭纱、保暖纱、环保纱...等)陆续推出,广受市场欢迎,于是针织市场生态环境大部分都采用功能性纱线,由于功能性纱线为满足市场需求,皆以大部分天然短纤(如废茶叶、咖啡渣等)与少部分高分子塑料混合制粒抽丝,其优点是功能性特强,缺点是纱线韧性及强度差异性很大,经不起瞬间导纱张力剧烈抖动的变化,在此情况下,如以前述导纱装置进行导纱与送纱时,纱线将频频断纱而停车。另,该纱线在不送纱时新功能纱又有沾粘送纱轮胶圈的现象,故在送纱过程中瞬间停止送纱又再送纱时,往往使纱线反绕在胶圈上,而造成送纱轮意外停车的困扰,虽然业者进行各项改进措施及技术改良,但仍一筹莫展,只好降低生产速度,而有待改良。申请人根据多年制作及销售导纱装置经验着手研发构思其解决方案并经过大量的测试和研究,因而完成了一种双臂拨纱导纱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臂拨纱导纱装置在不送纱时,使纱线与胶圈完全不接触,而在送纱过程中瞬间停止送纱时,能够快速的将纱线带离胶圈送纱面,使纱线与胶圈完全不接触,因此可杜绝纱线反绕,延长胶圈的使用寿命,并可防止送纱轮意外停车的困扰。本专利技术为达上述目的所实行的技术手段包括:该导纱装置包括一送纱轮、一导纱支架、一传动皮带轮及一导纱盒;该导纱盒包含一顶盒板与一底盒板,且该顶盒板与该底盒板相互盖合固结而构成该导纱盒;一设在该底盒板内运作的一弹性件;一摆动件,该摆动件包括一具有呈半圆形的一本体及自本体中心处一体延伸一上摆动轴与一下摆动轴,该上摆动轴枢设于该顶盒板的一轴孔并与外侧的一第一连结件相扣接,该下摆动轴枢设于底盒板的一轴孔而突出底盒板外并与外侧的一第二连结件相扣接,以将该摆动件的上、下摆动轴两端分别枢设于该导纱盒内,使该摆动件能在该导纱盒中摆动自如;一第一旋臂,该第一旋臂一端连结于该第一连结件,另一端具有第一、第二导纱眼,以供一纱线穿设导引;一第二旋臂,该第二旋臂一端连结于该第二连结件,另一端具有导纱棒,以供纱线与其接触拨纱导引或不导引;该第一旋臂与该第二旋臂各自对应插设置于导纱盒的上、下方的该第一连结件与该第二连结件,而该第一连结件与该第二连结件又分别连接于该摆动件的上、下摆动轴,使该第一旋臂与该第二旋臂可以分别以该上摆动轴与该下摆动轴为轴心依据该纱线张力作用而将该导纱盒内的该弹性件予以运作而进行同步的摆动送纱或不送纱;其特征在于:该纱线受需求时,该纱线藉该第一旋臂的导纱作用使该纱线被引导而经由送纱路径绕合于该送纱轮外周接触而送纱,该第二旋臂的导纱棒则远离送纱路径而使该纱线不与该送纱轮外周接触;而于该纱线不受需求时,该纱线藉该第一旋臂与该第二旋臂相互拨纱导纱作用而使该纱线与该送纱轮外周完全分离而不送纱,因而使该纱线的送纱路径在该送纱轮外周形成一近似梯形分布空间。上述的底盒板更包括一第一底凹层与一第二底凹层,该弹性件设在第一底凹层内,该下摆动轴则枢设于该第二底凹层中的轴孔而枢转。上述的导纱装置在不送纱时,该第一旋臂的第一导纱眼、第二导纱眼分别与第二旋臂的导纱棒位于相互分开距离的最大空间位置,以使该纱线与送纱轮外周完全分离而不送纱,以达成同步不送纱的目的。上述的导纱装置在不送纱时,该第一旋臂的第一导纱眼、第二导纱眼与第二旋臂的导纱棒的空间距离大于送纱轮外周直径的尺寸。上述的第一旋臂包括一第一插杆、一水平曲折部、一水平延伸部、一水平转折部及一朝下垂直自由端部组成;该第二旋臂包括一第二插杆、一第一水平曲折部、一倾斜朝上延伸部、一第二至五水平曲折部及一朝下垂直自由端部组成。上述的导纱装置的第一旋臂与第二旋臂于送纱与不送纱时,其张开的角度变化范围为48-106度。上述的导纱装置的第一旋臂与第二旋臂于送纱与不送纱时,其较佳张开的角度变化范围为50-104度。上述的导纱装置的第一旋臂的长度总合小于该第二旋臂。上述的导纱装置于该纱线不受需求时,该纱线藉该第一旋臂与该第二旋臂相互拨纱导纱作用而使该纱线与该送纱轮外周完全分离而不送纱,且该第二旋臂使该纱线与该送纱轮外周完全分离而不送纱并处于导纱板的窗口外的空间位置。上述的双臂拨纱导纱装置固设在一导纱板上,该导纱板一侧包括至少一组第一、第二入纱孔,另一侧包括至少一组第一、第二出纱孔,该纱线经该第一入纱孔进入,绕经该送纱轮后穿过该第一旋臂的第一导纱眼,再绕经该第二旋臂的导纱棒后,而由该导纱板另一侧的第一出纱孔穿出,于绕经该导纱板背面后再由该第二入纱孔穿入,再次绕经该送纱轮后,穿过该第一旋臂的第二导纱眼,再绕经该第二旋臂的导纱棒后,最后由该第二出纱孔穿出。本专利技术为达上述目的所实行的另一技术手段包括:该导纱装置包括一送纱轮、一导纱支架、一传动皮带轮及一导纱盒;该导纱盒包含一顶盒板与一底盒板,且该顶盒板与该底盒板相互盖合固结而构成该导纱盒;一设在该底盒板内运作的一弹性件;一摆动件,包括一具有呈半圆形的一本体及自本体中心处一体延伸的一上摆动轴与一下摆动轴,该上摆动轴具有一第一插孔,该上摆动轴枢设于该顶盒板的一轴孔并与外侧的一连结件相扣接,该下摆动轴枢设于底盒板的轴孔而与底盒板底部齐平,以将该摆动件的上、下摆动轴两端分别枢设于该导纱盒内,使该摆动件能在该导纱盒中摆动自如;其特征在于:该连结件为一长圆形,具有一第一轴孔及横向贯穿长圆形连结件的一第一插槽及一第二插槽;一第一旋臂,该第一旋臂一端连结于该长圆形连结件,另一端具有一第一、第二导纱眼,以供纱线穿设导引;一第二旋臂,该第二旋臂一端连结于一长圆形连结件,另一端具有一导纱棒,以供纱线与其接触拨纱导引或不导引;该长圆形连结件藉由第一轴孔套设于突出顶盒板外的上摆动轴的一第一切部上,使该长圆形连结件的第一插槽与上摆动轴的第一插孔互相连通,以供该第二旋臂直接插设,而该长圆形连结件的第二插槽则供第一旋臂插设连接而达成所需连结关系;该第一旋臂与该第二旋臂同时对应设置于导纱盒上方的长圆形连结件,而使该第一旋臂与该第二旋臂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双臂拨纱导纱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臂拨纱导纱装置,该导纱装置(100)包括一送纱轮(C)、一导纱支架(D)、一传动皮带轮(E)及一导纱盒(10);该导纱盒(10)包含一顶盒板(12)与一底盒板(111),且该顶盒板(12)与该底盒板(111)相互盖合固结而构成该导纱盒(10);一设在该底盒板(111)内运作的一弹性件(65);一摆动件(20),该摆动件(20)包括一具有呈半圆形的一本体(21)及自本体(21)中心处一体延伸一上摆动轴(22)与一下摆动轴(24),该上摆动轴(22)枢设于该顶盒板(12)的一轴孔(121)并与外侧的一第一连结件(41)相扣接,该下摆动轴(24)枢设于底盒板(111)的一轴孔(115)而突出底盒板(111)外并与外侧的一第二连结件(42)相扣接,以将该摆动件(20)的上、下摆动轴(22、24)两端分别枢设于该导纱盒(10)内,使该摆动件(20)能在该导纱盒(10)中摆动自如;一第一旋臂(51),该第一旋臂(51)一端连结于该第一连结件(41),另一端具有第一、第二导纱眼(516、517),以供一纱线(Y)穿设导引;一第二旋臂(52),该第二旋臂(52)一端连结于该第二连结件(42),另一端具有导纱棒(53),以供纱线(Y)与其接触拨纱导引或不导引;该第一旋臂(51)与该第二旋臂(52)各自对应插设置于导纱盒(10)的上、下方的该第一连结件(41)与该第二连结件(42),而该第一连结件(41)与该第二连结件(42)又分别连接于该摆动件(20)的上、下摆动轴(22、24),使该第一旋臂(51)与该第二旋臂(52)可以分别以该上摆动轴(22)与该下摆动轴(24)为轴心依据该纱线(Y)张力作用而将该导纱盒(10)内的该弹性件(65)予以运作而进行同步的摆动送纱或不送纱;其特征在于:该纱线(Y)受需求时,该纱线(Y)藉该第一旋臂(51)的导纱作用使该纱线(Y)被引导而经由送纱路径绕合于该送纱轮(C)外周接触而送纱,该第二旋臂(52)的导纱棒(53)则远离送纱路径而使该纱线(Y)不与该送纱轮(C)外周接触;而于该纱线(Y)不受需求时,该纱线(Y)藉该第一旋臂(51)与该第二旋臂(52)相互拨纱导纱作用而使该纱线(Y)与该送纱轮(C)外周完全分离而不送纱,因而使该纱线的送纱路径在该送纱轮(C)外周形成一近似梯形分布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臂拨纱导纱装置,该导纱装置(100)包括一送纱轮(C)、一导纱支架(D)、一传动皮
带轮(E)及一导纱盒(10);
该导纱盒(10)包含一顶盒板(12)与一底盒板(111),且该顶盒板(12)与该底盒板(111)
相互盖合固结而构成该导纱盒(10);
一设在该底盒板(111)内运作的一弹性件(65);
一摆动件(20),该摆动件(20)包括一具有呈半圆形的一本体(21)及自本体(21)中心处
一体延伸一上摆动轴(22)与一下摆动轴(24),该上摆动轴(22)枢设于该顶盒板(12)的一轴
孔(121)并与外侧的一第一连结件(41)相扣接,该下摆动轴(24)枢设于底盒板(111)的一轴
孔(115)而突出底盒板(111)外并与外侧的一第二连结件(42)相扣接,以将该摆动件(20)的
上、下摆动轴(22、24)两端分别枢设于该导纱盒(10)内,使该摆动件(20)能在该导纱盒(10)
中摆动自如;
一第一旋臂(51),该第一旋臂(51)一端连结于该第一连结件(41),另一端具有第一、
第二导纱眼(516、517),以供一纱线(Y)穿设导引;
一第二旋臂(52),该第二旋臂(52)一端连结于该第二连结件(42),另一端具有导纱棒
(53),以供纱线(Y)与其接触拨纱导引或不导引;
该第一旋臂(51)与该第二旋臂(52)各自对应插设置于导纱盒(10)的上、下方的该第一
连结件(41)与该第二连结件(42),而该第一连结件(41)与该第二连结件(42)又分别连接于
该摆动件(20)的上、下摆动轴(22、24),使该第一旋臂(51)与该第二旋臂(52)可以分别以
该上摆动轴(22)与该下摆动轴(24)为轴心依据该纱线(Y)张力作用而将该导纱盒(10)内的
该弹性件(65)予以运作而进行同步的摆动送纱或不送纱;其特征在于:
该纱线(Y)受需求时,该纱线(Y)藉该第一旋臂(51)的导纱作用使该纱线(Y)被引导而
经由送纱路径绕合于该送纱轮(C)外周接触而送纱,该第二旋臂(52)的导纱棒(53)则远离
送纱路径而使该纱线(Y)不与该送纱轮(C)外周接触;而于该纱线(Y)不受需求时,该纱线
(Y)藉该第一旋臂(51)与该第二旋臂(52)相互拨纱导纱作用而使该纱线(Y)与该送纱轮(C)
外周完全分离而不送纱,因而使该纱线的送纱路径在该送纱轮(C)外周形成一近似梯形分
布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臂拨纱导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盒板(111)更包括一第一
底凹层(112)与一第二底凹层(113),该弹性件(65)设在第一底凹层(112)内,该下摆动轴
(24)则枢设于该第二底凹层(113)中的轴孔(115)而枢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臂拨纱导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纱装置(100)在不送纱时,
该第一旋臂(51)的第一导纱眼(516)、第二导纱眼(517)分别与第二旋臂(52)的导纱棒(53)
位于相互分开距离的最大空间位置,以使该纱线(Y)与送纱轮(C)外周完全分离而不送
纱,以达成同步不送纱的目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臂拨纱导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纱装置(100)在不送纱时,
该第一旋臂(51)的第一导纱眼(516)、第二导纱眼(517)与第二旋臂(52)的导纱棒(53)的空
间距离大于送纱轮(C)外周直径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臂拨纱导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旋臂(51)包括一第一插
杆(511)、一水平曲折部(512)、一水平延伸部(513)、一水平转折部(514)及一朝下垂直自
由端部(515)组成;该第二旋臂(52)包括一第二插杆(521)、一第一水平曲折部(522)、一
倾斜朝上延伸部(523)、一第二至五水平曲折部(524-527)及一朝下垂直自由端部(528)组
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臂拨纱导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纱装置(100)的第一旋臂
(51)与第二旋臂(52)于送纱与不送纱时,其张开的角度变化范围为48-106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臂拨纱导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纱装置(100)的第一旋臂
(51)与第二旋臂(52)于送纱与不送纱时,其较佳张开的角度变化范围为50-104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臂拨纱导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纱装置(100)的第一旋臂
(51)的长度总合小于该第二旋臂(5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臂拨纱导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纱装置(100)于该纱线(Y)
不受需求时,该纱线(Y)藉该第一旋臂(51)与该第二旋臂(52)相互拨纱导纱作用而使该纱
线(Y)与该送纱轮(C)外周完全分离而不送纱,且该第二旋臂(52)使该纱线(Y)与该送纱轮
(C)外周完全分离而不送纱并处于导纱板(A)的窗口(A4)外的空间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臂拨纱导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双臂拨纱导纱装置(100)固
设在一导纱板(A)上,该导纱板(A)一侧包括至少一组第一、第二入纱孔(A2、A3),另
一侧包括至少一组第一、第二出纱孔(A2'、A3'),该纱线(Y)经该第一入纱孔(A2)进入,
绕经该送纱轮(C)后穿过该第一旋臂(51)的第一导纱眼(516),再绕经该第二旋臂(52)的导
纱棒(53)后,而由该导纱板(A)另一侧的第一出纱孔(A2')穿出,于绕经该导纱板(A)背面
后再由该第二入纱孔(A3)穿入,再次绕经该送纱轮(C)后,穿过该第一旋臂(51)的第二
导纱眼(517),再绕经该第二旋臂(52)的导纱棒(53)后,最后由该第二出纱孔(A3')穿出。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伯霖
申请(专利权)人:陈伯霖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