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冷却系统的自动变速箱,包括箱体、变速机构以及冷却机构,变速机构安装于箱体内;箱体内形成有冷却腔以及安装腔;所述变速机构安装于安装腔内;冷却腔包括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均用于存储冷却液,冷却机构包括第一冷却管路以及第二冷却管路,第一冷却管路通过一第一泵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第二冷却管路通过一第二泵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位于安装腔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腔体位于安装腔的底部并与安装腔的底部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变速机构的分开冷却,避免变速机构局部过热,提高冷却效果。使用后的冷却液会集中于安装腔的底部,并回流至第二腔体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动变速箱
,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冷却系统的自动变速箱。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驾驶舒适性需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汽车生产商针对高端车型配备自动变速箱,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而自动变速箱在传动过程中,由于汽车档位不断切换,自动变速箱内的变速机构会产生高温,影响变速机构的运行。故一般会在自动变速箱内设置冷却系统用于对变速机构进行冷却。而现有的自动变速箱的冷却系统通常集中对变速机构进行冷却,冷却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冷却系统的自动变速箱,其第一冷却管路和第二冷却管路可分别对变速机构进行冷却,提高冷却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带有冷却系统的自动变速箱,包括箱体、变速机构以及冷却机构,变速机构安装于箱体内;箱体内形成有冷却腔以及安装腔;所述变速机构安装于安装腔内;冷却腔包括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均用于存储冷却液;冷却机构包括第一冷却管路以及第二冷却管路,第一冷却管路通过一第一泵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且第一冷却管路用于将冷却液导入安装腔以冷却变速机构;第二冷却管路通过一第二泵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且第二冷却管路用于将冷却液导入安装腔以冷却变速机构;所述第一腔体位于安装腔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腔体位于安装腔的底部并与安装腔的底部连通。优选的,变速机构包括输入轴、输出轴、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输出轴以及输出轴均枢接于安装腔内;第一齿轮固接于输入轴上,第二齿轮固接于输出轴上,且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的半径小于第二齿轮的半径。优选的,第一齿轮的表面设有第一冷却槽,第一冷却槽沿第一齿轮的轴向延伸;第一冷却槽用于与所述第一冷却管路连通;第二齿轮的表面设有第二冷却槽,第二冷却槽沿第二齿轮的轴向延伸;第二冷却槽用于与所述第二冷却管路连通。优选的,输入轴与输出轴平行枢接于安装腔的侧壁上。优选的,安装腔内设有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安装腔内的温度值并发送一温度值信号给所述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优选的,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之间通过一电磁阀连通,且第一腔体内设有液位传感器,该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腔体内的冷却液的高度值并发送一高度值信号给所述电磁阀。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其第一冷却管路和第二冷却管路均与冷却腔的第一腔体连通,能够分别将第一腔体内的冷却液导入安装腔对安装腔内的变速机构进行冷却,如此实现变速机构的分开冷却,避免变速机构局部过热,提高冷却效果。此外,使用后的冷却液会集中于安装腔的底部,并回流至第二腔体内。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齿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安装腔;11、温度传感器;20、第一腔体;21、第一管路;22、第二管路;23、第一泵体;24、第二泵体;25、水位传感器;30、第二腔体;40、变速机构;41、输入轴;42、输出轴;43、第一齿轮;431、第一冷却槽;44、第二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一种带有冷却系统的自动变速箱,包括箱体、变速机构40以及冷却机构,变速机构40安装于箱体内。具体箱体内形成有冷却腔以及安装腔10;上述变速机构40安装于安装腔10内。冷却腔包括第一腔体20以及第二腔体30,第一腔体20以及第二腔体30均用于存储冷却液。冷却机构包括第一冷却管路以及第二冷却管路,且第一冷却管路可通过一第一泵体23与所述第一腔体20连通。同样的,第二冷却管路通过一第二泵体24与所述第一腔体20连通。此外,上述第一腔体20位于安装腔10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腔体30位于安装腔10的底部并与安装腔10的底部连通。在上述结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可将本专利技术的自动变速箱用于汽车上,具体可将汽车上的电机的转轴通过离合器与上述的变速机构40的输入端同步联接,同时是变速机构40的输出端与汽车的传动机构同步联接,如此可以实现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变速。而在上述变速机构40工作过程中,可通过启动第一泵体23和第二泵体24,使第一腔体20中的冷却液分别通过第一冷却管路和第二冷却管路导入到安装腔10,并对安装腔10中的变速机构40的不同部位进行冷却,避免变速机构40局部过热,提高冷却效果。与此同时,待冷却液冷却变速机构40之后,冷却液会集中于安装腔10的底部,而由于第二腔体30位于安装腔10的底部,并与第二安装腔10连通,因而使用之后的冷却液会回流至第二腔体30内,以便于后期循环利用。优选的,上述变速机构40具体可包括输入轴41、输出轴42、第一齿轮43以及第二齿轮44,输入轴41以及输出轴42均枢接于安装腔10内,输入轴41可以是与汽车的电机转轴同步联接,而输出轴42则可以与传动机构同步联接。另外,将第一齿轮43固接于输入轴41上,同时第二齿轮44固接于输出轴42上,且第一齿轮43与第二齿轮44啮合;第一齿轮43的半径小于第二齿轮44的半径,如此可通过齿轮传动来实现变速。当然,该变速机构40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结构如液力变扭器等。优选的,可在第一齿轮43的表面设有第一冷却槽431,使第一冷却槽431沿第一齿轮43的轴向延伸;该第一冷却槽431用于与所述第一冷却管路连通。同样的,可在第二齿轮44的表面设有第二冷却槽,使第二冷却槽沿第二齿轮44的轴向延伸;第二冷却槽用于与所述第二冷却管路连通。如此,第一泵体23与第二泵体24启动时,第一冷却管路的冷却液会经第一冷却槽431对第一齿轮43的轴向进行冷却,同样的,第二冷却管路的冷却液会经第二冷却槽第二齿轮44进行冷却,冷却面积更大,冷却效果更好。优选的,具体上述输入轴41与输出轴42可平行枢接于安装腔10的侧壁上,减少变速机构40在安装腔10内的安装空间,减小整个自动变速箱的体积。优选的,还可在安装腔10内设有温度传感器11,具体该温度传感器11用于检测安装腔10内的温度值,并发送一温度值信号给所述第一泵体23和第二泵体24,如此第一泵体23和第二泵体24可根据安装腔10内的温度自行进行启动,操作更加灵活。当然,第一泵体23和第二泵体24可选用现有技术中具备智能控制器的水泵,智能控制器接收温度值信号之后便可启动第一泵体23和第二泵体24。优选的,上述第一腔体20以及第二腔体30之间可通过一电磁阀连通,且第一腔体20内设有液位传感器,该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腔体20内的冷却液的高度值并发送一高度值信号给所述电磁阀,即在第一腔体20内的冷却液使用之后,液位降到一定的高度值,电磁阀可在接收到高度值信号之后开启,此时第二腔体30内的冷却液进入第一腔体20被继续使用。由于在第二腔体30内存放的是使用后冷却液,具有一定的温度;而第一腔体20内的冷却液液位降到第一高度时,第二腔体30内存放的冷却液已经存放了一段时间,因而再次进入到第一腔体20的冷却液温度已经降低,可以用于冷却。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冷却系统的自动变速箱,包括箱体、变速机构以及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箱体内形成有冷却腔以及安装腔;所述变速机构安装于安装腔内;冷却腔包括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均用于存储冷却液;冷却机构包括第一冷却管路以及第二冷却管路,第一冷却管路通过一第一泵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且第一冷却管路用于将冷却液导入安装腔以冷却变速机构;第二冷却管路通过一第二泵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且第二冷却管路用于将冷却液导入安装腔以冷却变速机构;所述第一腔体位于安装腔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腔体位于安装腔的底部并与安装腔的底部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冷却系统的自动变速箱,包括箱体、变速机构以及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箱体内形成有冷却腔以及安装腔;所述变速机构安装于安装腔内;冷却腔包括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均用于存储冷却液;冷却机构包括第一冷却管路以及第二冷却管路,第一冷却管路通过一第一泵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且第一冷却管路用于将冷却液导入安装腔以冷却变速机构;第二冷却管路通过一第二泵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且第二冷却管路用于将冷却液导入安装腔以冷却变速机构;所述第一腔体位于安装腔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腔体位于安装腔的底部并与安装腔的底部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冷却系统的自动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变速机构包括输入轴、输出轴、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输出轴以及输出轴均枢接于安装腔内;第一齿轮固接于输入轴上,第二齿轮固接于输出轴上,且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勇,周正兵,陈智权,蒋文剑,邓元华,姚日荣,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花都全球自动变速箱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