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用风叶组件及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35582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7 0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用风叶组件及具有该风叶组件的电机。所述风叶组件包括轴套和风叶,所述轴套套装在所述电机的转子轴上,所述风叶固定在所述轴套上,所述风叶以所述轴套为中心呈径向辐射状结构分布,所述风叶的迎风面与所述轴套的轴线在空间上形成螺旋角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风叶组件能够在轴向和径向都产生较大风量,形成“螺旋风”,增强散热效果,而且还具有结构简单、节省材料、减轻重量、降低成本、降低风噪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机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机用风叶组件及具有该风叶组件的电机。
技术介绍
温升是衡量电机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电机的散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为了给电机进行散热,除了采用端盖开孔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辅助方式,比如行业中常采用增加散热风叶方式来实现散热。现有的散热风叶采用直型结构,这种风叶只能实现径向通风,轴向通风效果几乎为零,因此散热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拟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降低电机的温升,从而降低成本的风叶组件及具有该风叶组件的电机。针对电机散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技术的风叶组件结合电机及负荷整机内部的结构来进行设计,使风叶与负荷形成导流通风,不但能产生较大的风量、散热效果好,且降低风噪、结构简单,方便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用风叶组件,包括轴套和风叶,所述轴套套装在所述电机的转子轴上,所述风叶固定在所述轴套上,所述风叶以所述轴套为中心呈径向辐射状结构分布,所述风叶的迎风面与所述轴套的轴线在空间上形成螺旋角度。优选地,所述轴套为双圆环结构,包括内环、外环和连接部,在所述内环内设置有供所述电机的转子轴通过的轴孔,所述内环和所述外环之间通过所述连接部进行连接,所述风叶固定在所述外环上。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为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分布在所述内环和所述外环之间。优选地,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内环、所述外环之间形成有通透的间隙。这些间隙的存在可有利于气流的流动,增加冷却效果。优选地,所述风叶包括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连接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轴套上,所述自由端与所述连接端相对设置。优选地,所述迎风面的上、下两侧边在所述轴套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为10.48°-15°。优选地,所述风叶呈扇形,所述连接端所在端部的弧长小于所述自由端所在端部的弧长。优选地,风叶从连接端到自由端的长度为L,风叶自由端弧长为W2,其中,L<W2。优选地,所述风叶外圆直径D小于40mm;和/或,所述连接端所在端部的弧长W1为5-8mm。优选地,所述自由端和所述连接端中至少一端上下两侧的厚度小于中间的厚度。优选地,在所述风叶与所述轴套的固定连接处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加强压爪。本技术的风叶组件由于采用螺旋式风叶,能够在轴向和径向都产生较大风量,形成“螺旋风”,增强散热效果,而且还具有结构简单、节省材料、减轻重量、降低成本、降低风噪的效果。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机,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包括转子和转子轴,所述转子设置在所述转子轴上;其中:在转子轴上位于所述转子的两侧或一侧设置有前述任一项所述的风叶组件。优选地,所述风叶组件的风叶的外圆直径小于所述转子的外圆直径。本技术的电机由于采用上述风叶组件,使得电机转动具有较佳的出风效果,对铜线绕组轴向和径向都能产生较大风量,能够形成“螺旋风”,能更有效的降低电机的温升,还能避免损伤绕组,节省材料、减轻重量、降低成本、降低风噪。本技术的风叶组件改善了传统风叶组件只能径向散热的特点,有效利用了电机的内部空间,能产生最大程度的轴向风量和径向风量,对定子绕组进行有效的散热,大大降低了电机的温升,从而降低成本。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图1是风叶组件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风叶组件的俯视图;图3是图2中沿A-A的剖视图;图4是鼠笼转子电机的结构图;图5是图1的风叶组件的替代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1-转子轴;2-轴套;21-内环;22-外环;23-连接部;24-轴孔;3-风叶;31-迎风面;32-背风面;33-连接端;34-自由端;35-自由端上侧;36-自由端下侧;37-连接端上侧;38-连接端下侧;4-加强压爪;5-转子;6-风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3、5所示,本申请中的电机用风叶组件包括轴套2和风叶3,所述轴套2用于套装在所述电机的转子轴上,所述风叶3固定在所述轴套2上,风叶3以轴套2为中心呈径向辐射状结构分布,所述风叶3的迎风面31与所述轴套2的轴线在空间上形成螺旋角度。当风叶组件通过轴套2套装在电机的转子轴上,其将在电机转子轴的带动下产生旋转,并产生冷却气流。由于风叶3的迎风面31与轴套2的轴线在空间上形成螺旋角度,构成螺旋式风叶,因而能够在轴向和径向都产生较大风量,形成“螺旋风”,从而对电机的转子和定子都形成散热,有助于降低电机的温升。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轴套2为双圆环结构,包括内环21和外环22,内环21和外环22之间通过连接部23进行连接,风叶3固定在外环22上。在内环21内设置有供所述电机的转子轴通过的轴孔24,用于与电机的转子轴配合,使得风叶组件能够在转子轴的带动下旋转。连接部23的结构没有特殊的要求,只要能够将内环21和外环22连接起来即可。优选地,所述连接部23为连接板,多个连接板分布在所述内环21和外环22之间,从而将内环21和外环22连接起来。在连接板和内环21、外环22之间形成有通透的间隙,这些间隙的存在可有利于气流的流动,增加冷却效果。替代地,如图5所示,轴套2的结构还可以采用阶梯圆环结构,其也可以包括内环和外环,内环也设置供所述电机的转子轴通过的轴孔,风叶也固定在外环上。然而,与图1的双圆环结构不同的是,内环和外环直接构成一个整体,即,内环的外径与外环的内径相同。为了达到图1所示的双圆环结构的通透间隙的效果,例如可以在内环内壁与转子轴之间预留间隙,以利于气流的流动。如图1所示,风叶3的迎风面31与轴套2的轴线在空间上形成螺旋角度,构成螺旋式风叶,能够在轴向和径向都产生较大风量,形成“螺旋风”。具体地,所述风叶3除了包括迎风面31和背风面32以外,还包括连接端33和自由端34,所述连接端33固定连接在所述轴套2的外环22上,所述自由端34与所述连接端33相对设置。优选地,所述连接端33整体上呈螺旋线形。其中,迎风面31在风叶组件旋转时,能够使气流产生扰动,形成气流。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迎风面的上、下两侧边311、312在所述轴套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为10.48°-15°,优选10.48°。这样,在风叶旋转时,能够在轴向和径向都产生较大风量,形成“螺旋风”。在另外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背风面32也设置成螺旋表面。优选地,所述风叶3的自由端和连接端中至少一端上下两侧的厚度小于中间部位的厚度(即,自由端上侧35的厚度及自由端下侧36的厚度小于自由端中间部位的厚度,连接端上侧37的厚度及连接端下侧38的厚度小于连接端中间部位的厚度),这样可更加有利于气流的流动。如图1-2所示,多个风叶3的外缘总体呈圆形,风叶3外缘所在的外圆直径D优选小于40mm,风叶3的长度L为9-13mm,优选为11mm。本申请中,转子轴1与轴套2过盈配合,轴套2外环固定风叶3,需要在电机内占有一定空间,在风叶3外圆直径小于40mm时,能够更好的满足电机内部空间的需求,风叶长度为11mm左右,能够在有限的电机内部空间内,使出风效果更好。本申请中,风叶3呈扇形,其连接端33所在端部的弧长(即连接端的宽度)W1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49/201620996810.html" title="一种电机用风叶组件及电机原文来自X技术">电机用风叶组件及电机</a>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机用风叶组件,包括轴套和风叶,所述轴套套装在所述电机的转子轴上,所述风叶固定在所述轴套上,所述风叶以所述轴套为中心呈径向辐射状结构分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的迎风面与所述轴套的轴线在空间上形成螺旋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用风叶组件,包括轴套和风叶,所述轴套套装在所述电机的转子轴上,所述风叶固定在所述轴套上,所述风叶以所述轴套为中心呈径向辐射状结构分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的迎风面与所述轴套的轴线在空间上形成螺旋角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为双圆环结构,包括内环、外环和连接部,在所述内环内设置有供所述电机的转子轴通过的轴孔,所述内环和所述外环之间通过所述连接部进行连接,所述风叶固定在所述外环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分布在所述内环和所述外环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叶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内环、所述外环之间形成有通透的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风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面的上、下两侧边在所述轴套的横截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为10.48°-15°。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风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包括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连接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轴套上,所述自由端与所述连接端相对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华杰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凯邦电机制造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