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聚丙烯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高熔体强度的抗冲聚丙烯材料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抗冲聚丙烯具有优异的高低温抗冲击强度、较高的拉伸强度、弯曲模量等刚性以及较高的耐热温度,在很多领域已广泛应用,如模塑或挤出成型的汽车部件、家电部件、容器和家居用品等。抗冲聚丙烯由于其熔体强度较低,通常用于注射加工,而用于吹塑成型时,存在模胚尺寸不稳定,制品厚度不均甚至无法成型等问题。提高聚丙烯熔体强度的常用的做法是降低熔融指数、即提高聚丙烯分子量,但这会带来材料熔融及挤出困难。还有一种方法是加宽分子量分布,如US7365136和US6875826报道了一种制备宽分子量分布、高熔体强度均聚和无规共聚聚丙烯的方法,其选择烷氧基硅烷为外给电子体(如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在多个串联的反应器中通过调节氢气浓度,来调控分子量大小及分布,实现提高聚丙烯熔体强度的效果。WO9426794公开了多个串联的反应器制备高熔体强度均聚和无规聚丙烯的方法,其通过调节不同反应器中氢气的浓度来制备宽分子量分布或双峰分布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催化剂的性质在各个反应器未做调整,因而制备过程需要大量氢气。CN102134290和CN102134291公开了一种宽分子量分布、高熔体强度均聚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其采用多个串联反应器通过控制外给电子体组分在不同反应阶段的种类和比例,再结合分子量调节剂氢气用量的控制,制备了宽分子量分布、高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熔体强度抗冲聚丙烯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第一步:丙烯基的无规共聚反应,包括:第一阶段:在包含第一外给电子体的Ziegler‑Natta催化剂的作用下,在氢气存在或不存在下进行丙烯与乙烯和/或1‑丁烯的无规共聚反应,得到包含第一无规共聚聚丙烯的反应物流;第二阶段:加入第二外给电子体与所述反应物流中的催化剂进行络合反应,然后在第一无规共聚聚丙烯和氢气的存在下进行丙烯与乙烯和/或1‑丁烯的无规共聚反应,产生第二无规共聚聚丙烯,得到包含第一无规共聚聚丙烯和第二无规共聚聚丙烯的无规共聚聚丙烯连续相;其中,所述第一无规共聚聚丙烯和所述无规共聚聚丙烯连续相在230℃,2.16kg的载荷下测定的熔融指数分别为0.001‑0.4g/10min和0.1‑15g/10min;第二步:丙烯‑乙烯共聚反应,包括在所述无规共聚聚丙烯连续相和氢气的存在下进行丙烯‑乙烯气相共聚反应,产生丙烯‑乙烯共聚物橡胶分散相,得到包含所述无规共聚聚丙烯连续相和丙烯‑乙烯共聚物橡胶分散相的聚丙烯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熔体强度抗冲聚丙烯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第一步:丙烯基的无规共聚反应,包括:
第一阶段:在包含第一外给电子体的Ziegler-Natta催化剂的作用下,在
氢气存在或不存在下进行丙烯与乙烯和/或1-丁烯的无规共聚反应,得到包含
第一无规共聚聚丙烯的反应物流;
第二阶段:加入第二外给电子体与所述反应物流中的催化剂进行络合反
应,然后在第一无规共聚聚丙烯和氢气的存在下进行丙烯与乙烯和/或1-丁烯
的无规共聚反应,产生第二无规共聚聚丙烯,得到包含第一无规共聚聚丙烯
和第二无规共聚聚丙烯的无规共聚聚丙烯连续相;
其中,
所述第一无规共聚聚丙烯和所述无规共聚聚丙烯连续相在230℃,2.16kg的
载荷下测定的熔融指数分别为0.001-0.4g/10min和0.1-15g/10min;
第二步:丙烯-乙烯共聚反应,包括在所述无规共聚聚丙烯连续相和氢气的存
在下进行丙烯-乙烯气相共聚反应,产生丙烯-乙烯共聚物橡胶分散相,得到包含
所述无规共聚聚丙烯连续相和丙烯-乙烯共聚物橡胶分散相的聚丙烯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给电子体选自通式
为R1R2Si(OR3)2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2与R1各自独立地选自C1-C6直链或支链烷基、C3-C8环烷基和C5-C12的杂芳基,R3为C1-C3直链脂族基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给电子体选自
如化学通式(I)、(II)和(III)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选自C1-C20直链的、支化的或环状的脂族基团中
的一种,R3、R4、R5、R6、R7和R8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原子、C1-C20的直
链或支链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中的
一种;R9、R10和R11各自独立地为C1-C3直链脂族基团,R12为C1-C6直链或支链
\t烷基或C3-C8环烷基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给电
子体与第一外给电子体的摩尔比为5-3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给电
子体选自甲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乙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正丙基-环戊
基-二甲氧基硅烷、二(2-甲基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3-甲基丁基)-二甲氧基硅烷、
2-甲基丁基-3-甲基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2,2-二甲基-丙基)-二甲氧基硅烷、2-甲
基丁基-2,2-二甲基-丙基-二甲氧基硅烷、3-甲基丁基-2,2-二甲基-丙基-二甲氧基硅
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
环己基二甲氧硅烷、甲基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
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异丙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异
丙基-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和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外给电子体选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文波,乔金樑,郭梅芳,毕福勇,张师军,殷建军,邹发生,胡慧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