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67336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8 11: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机构(1),该发光机构具有安装在载板(2)的彼此相反的两侧的至少两个发光二极管(3)和以凹面镜形式形成的反射面(4),所述发光二极管(3)设置在该凹面镜内,其中设有该发光机构(1)的由透明壳体材料构成的壳体部(5),该壳体部同时构成发光机构(1)的就主传播方向(7)而言侧向的外表面(6),且在与外表面(6)相反的内表面带有构成所述反射面(4)的反射层(1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安装在载板上的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机构,其中该发光机构应该基本以集束方式发光。
技术介绍
所提到的发光机构例如可以被用于聚光照明,即用于空间聚光照明,尤其作为经典的卤素反光灯的替代品。在这样的定向发光的发光机构中,用于加入发光二极管的调整要求根据经验或许可能比在具有原则上万向发光特性的发光机构如白炽灯替代品情况下更低。即,发光二极管本身已经具备定向的典型的兰伯特(Lambertsche)发光特性,其例如可以通过聚光透镜比较容易地转换成圆锥形聚光照明灯。在此也存在与期望光通量相关的可按刻度划分性,尤其是与此时所需要的散热相关,即多个发光二极管可以并排安放在一个散热体上并且由其发出的光随后例如通过同一个聚光透镜被集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基于以下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比现有技术有利的装配有发光二极管的且具有定向发光特性的发光机构。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一种发光机构来完成该任务,该发光机构具有:用于发光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二发光二极管;装有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平面载板;呈凹面镜形式形成的反射面,安装在载板上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该凹面镜中,从而在运行中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在该反射面上被反射且同时以主传播方向被集束;用于从外面导电接通该发光机构的管座接头,该发光二极管与管座接头可导电驱动连接,其中该载板以它的表面方向中的一个沿该主传播方向取向,并且第一发光二极管安装在载板的第一侧上,第二发光二极管安装在载板的就载板厚度方向而言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上,并且设有由透明壳体材料构成的发光机构壳体部,该壳体部同时构成该发光机构的就主传播方向而言的侧向外表面并且在与外表面相反的内表面上带有构成该反射面的反射层。在从属权利要求和其余说明中找到优选实施方式,其中在特征说明中并未总单独区分装置方面和方法方面或应用方面,不管怎样,应与全部权利要求类型相关地暗含阅读公开内容。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机构中,首先提供双面装配发光二极管的载板,为此在单独考虑该载板时不仅给一个半部空间提供发光二极管光,还根据布置情况给相反的半部空间提供发光二极管光。随后,为了集束,至少一部分光通过呈凹面镜状形成的反射面被引导。形成反射面的反射层此时由壳体部承载,壳体部另一方面同时构成发光机构的侧向外表面,这产生了总体比较简单的结构。专利技术人已经确定,当反射层并非全反射而是例如被理解为具有一定透射性的双色层时,可以得到很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因此,不是全部的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被反射和集束,而是可以有相当少量的一部分(如不超过10%或5%)透过反射层且随即也透过透明的壳体部闪光。这一方面可以在外观上是引人注目的,在此,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发光二极管可以保持光输出时的损失是适度的。利用由布置决定地已经在两个相对的半部空间中发光的发光二极管,反射面此时可以比较均匀地发光,为此可以获得相对均匀的透出微光。总之,根据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组合可能首先或许看上去比前述变型“带有聚光透镜的发光二极管”更复杂,但它开创了有意义的设计可行方式。光的透射闪光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背景照明,因此例如有助于避免太强烈的对比和刺眼。由壳体部构成的“侧向”外表面是垂直于主传播方向看向发光机构时可见的表面。它在主传播方向上优选至少延伸超过整个反射层,功能更优选地超出反射层。与沿主传播方向所取的发光机构最大总长度相关地,由壳体部形成的外表面例如可以延伸于总长度的至少30%、40%,、50%、60%或70%(按照所列举的数字顺序越来越优选)范围内,在此,可能的上限例如可以为最多90%或80%。在外表面长度在环绕主传播方向一圈的范围内变化的情况下,则考虑在环绕一圈范围内形成的其平均值。作为所有方向矢量的平均值得到“主传播方向”,通过反射面被引导的光沿该方向矢量被反射,在此,在求平均值时将每个方向矢量以与之对应的光强来加权。就是说,此时考虑全部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且随后通过反射面被引导的一部分光。如“前”和“后”这样的说明涉及主传播方向,侧向(侧)与之垂直。载板应该以其全都垂直于载板厚度方向的表面方向中的一个沿主传播方向取向,即,借此包夹出一个按照所列举的数字顺序越来越优选的是不超过25°、20°、15°、10°或5°的角度;尤其优选的是所述载板的平面方向与主传播方向重合。在此考虑所述表面方向中的与主传播方向包夹出一个最小角度的方向,它在此优选是平行于载板的两个边缘面的表面方向之一。安装在载板上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该凹面镜内,即朝向其至少总体呈凹弯形的反射面。如果该反射面优选被小刻面化,则它可以在局部(每个小刻面)例如也分别是平面的或凸形的。只要在优选实施方式中的凹面镜具有焦点(这一般并非必须如此),就优选将LED/发光二极管布置在焦点附近或角度处。该凹面镜的前出光面优选用透明的或半透明的盖板被封闭,尤其优选平面盖板;即,使具有发光二极管的载板向后回缩相应远。管座接头优选设置在发光机构的后端上,即与优选的盖板对置;优选按照双管脚标准的管座接头,比如GU4型、GU5.3型或GU10型的管座接头。该发光机构优选设计用于发出具有至少200流明、优选至少300流明和(与之无关)例如不超过600流明或500流明的光通量的光。通过反射面,应该引导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的例如按照所列举的数字的顺序越来越优选地至少30%、40%、50%或60%,在此,单纯由布置决定地,可能的上限例如可以为最多90%或80%。光比例的说明在本文范围内通常涉及光通量。全部由发光机构发出的、至少按比例由反射光构成的光优选具有根据整个半值宽度所取的最多70°的发射角度,按照所列举的数字顺序越来越优选的是最多65°、60°、55°、50°或45°,在此,可能的下限(与之无关)例如为至少10°、15°或20°。在发射角度在一整圈中变化的情况下,此时考虑在一整圈范围中形成的平均值。“安装”在载板上的发光二极管优选是焊接的,其中至少其中一个焊接点同时形成在导体电路结构(Leiterbahnstruktur)与给在发光二极管之间的电接触并且用于发光二极管的机械固定(但也还可以单独设置用于机械固定/热耦合的焊接连接)。壳装发光二极管芯片优选作为发光二极管,尤其优选所谓的SMD元件(表面贴装元件),其在回流焊作业中被焊接。通过管座,发光机构(在使用中从外侧)可被电连接。“平面状”的载板在其厚度方向上具有比在与之垂直的平面方向上更小的延伸尺寸(厚度)。在载板的长度和宽度所取的每个平面方向上,载板延伸尺寸例如应该等于厚度的至少5倍、10倍、15倍或20倍,在此考虑在载板范围内求平均的厚度。载板的“彼此相反的两侧”就厚度方向而言彼此对置且也被称为载板的“侧面”(它们通过一个或多个沿厚度方向延伸的载板边缘面相互连接)。发光二极管被安装在本身在平面方向上延伸的侧面上(在边缘面上未设置发光二极管,即其没有发光二极管)。在载板的每一侧(侧面)设有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其中可以优选在每一侧有至少两个发光二极管;可能的上限例如可以是每一侧有最多四个或最多三个发光二极管,在此,尤其优选每一侧恰好有两个发光二极管。安装在彼此对置的两侧的第一和第二发光二极管优选如此布置,其发光二极管主传播方向前后彼此相反(相互包夹出180°角度)。各自的“发光二极管主传播方向”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22/201610796704.html" title="具有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机构原文来自X技术">具有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机构</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机构(1),该发光机构具有:用于发光的第一发光二极管(3a)和第二发光二极管(3b),平面的载板(2),在该载板上安装有所述发光二极管(3),呈凹面镜形式形成的反射面(4),安装在所述载板上的所述发光二极管(3)设置在所述凹面镜中,从而在运行中由所述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反射面上被反射且同时以主传播方向(7)被集束,用于从外侧导电接通所述发光机构(1)的管座接头(16),所述发光二极管(3)能够与该管座接头导电驱动连接,其中所述载板(2)以它的其中一个表面方向沿所述主传播方向(7)取向,并且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3a)安装在所述载板的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3b)安装在所述载板(2)的就载板(2)厚度方向而言与第一侧面相反的第二侧面上,并且设有所述发光机构(1)的由透明壳体材料构成的壳体部(5),该壳体部同时构成所述发光机构(1)的就所述主传播方向(7)而言的侧向外表面(6)并且在与所述外表面(6)相反的内表面上带有构成所述反射面(4)的反射层(13)。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9.01 DE 102015216662.71.一种发光机构(1),该发光机构具有:用于发光的第一发光二极管(3a)和第二发光二极管(3b),平面的载板(2),在该载板上安装有所述发光二极管(3),呈凹面镜形式形成的反射面(4),安装在所述载板上的所述发光二极管(3)设置在所述凹面镜中,从而在运行中由所述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反射面上被反射且同时以主传播方向(7)被集束,用于从外侧导电接通所述发光机构(1)的管座接头(16),所述发光二极管(3)能够与该管座接头导电驱动连接,其中所述载板(2)以它的其中一个表面方向沿所述主传播方向(7)取向,并且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3a)安装在所述载板的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3b)安装在所述载板(2)的就载板(2)厚度方向而言与第一侧面相反的第二侧面上,并且设有所述发光机构(1)的由透明壳体材料构成的壳体部(5),该壳体部同时构成所述发光机构(1)的就所述主传播方向(7)而言的侧向外表面(6)并且在与所述外表面(6)相反的内表面上带有构成所述反射面(4)的反射层(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机构(1),其中,所述壳体材料是玻璃和/或所述反射层(13)是双色层。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机构(1),其中,所述载板(2)是具有导体电路结构的印刷电路板,所述发光二极管(3)与所述导体电路结构导电连接,其中除了所述发光二极管(3)外,用于驱动所述发光二极管(3)的驱动器电子装置(14)的一部分至少也还安装在所述印刷电路板上且与所述导体电路结构导电连接。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机构(1),其中,所述载板(2)具有面积为至少20平方毫米的金属层用于热分散。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机构(1),该发光机构具有散热体(30),该散热体总是与所述载板和所述壳体部(5)直接热接触地设置在所述载板(2)和所述壳体部(5)之间,并且在考虑到接触电阻情况下具有最高45K/W的热阻。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机构(1),其中,所述散热体(30)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施密特K·贝尔格内克F·沃尔克梅尔P·埃哈德A·克洛斯
申请(专利权)人:欧司朗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