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锻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29900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8 1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锻造件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强度锻件,包括锻造制成的钢体,钢体包括置于两侧的左侧壁及右侧壁、置于上下两端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置于前后的前侧壁及后侧壁,所述下端面和左侧壁及右侧壁之间均构成有限位开口,该限位开口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沿壁及下沿壁,上沿壁和下沿壁之间构成有一耐压角度,该耐压角度为70°,上沿壁和下沿壁的连接处构成有耐压部,耐压部呈弧形状且耐压部的弧度为20°,耐压部包括和上沿壁连接的上支撑段、和下沿壁连接的下支撑段,上支撑段和下支撑段之间构成有弧形段,上支撑段的长度大于下支撑段的长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简单,实用性强,耐压能力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锻造件的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强度锻件
技术介绍
模具钢是用来制造冷冲模、热锻模、压铸模等模具的钢种,模具钢大致可分为:冷轧模具钢、热轧模具钢和塑料模具钢三类,用于锻造、冲压、切型、压铸等。由于各种模具用途不同,工作条件复杂,因此对模具用钢,按其所制造模具的工作条件,应具有高的硬度、强度、耐磨性,足够的韧性,以及高的淬透性、淬硬性和其他工艺性能。由于这类用途不同,工作条件复杂,因此对模具用钢的性能要求也不同。目前的模具钢均通过锻造成型俗称锻件,锻件的结构为一方形钢块,在工厂里成品锻件会堆叠在一起为了节约空间,锻件在堆叠过程中,一锻件的下端面会和另一锻件的上端面叠合,当要运输锻件时需要将置于上层的锻件吊起,在该过程中需要先将锻件抬起并在锻件的下端面穿过捆绑的绳索,大大影响了运输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简单,实用性强,耐压能力强的高强度锻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锻件,包括锻造制成的钢体,钢体包括置于两侧的左侧壁及右侧壁、置于上下两端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置于前后的前侧壁及后侧壁,所述下端面和左侧壁及右侧壁之间均构成有限位开口,该限位开口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沿壁及下沿壁,上沿壁和下沿壁之间构成有一耐压角度,该耐压角度为70°,上沿壁和下沿壁的连接处构成有耐压部,耐压部呈弧形状且耐压部的弧度为20°,耐压部包括和上沿壁连接的上支撑段、和下沿壁连接的下支撑段,上支撑段和下支撑段之间构成有弧形段,上支撑段的长度大于下支撑段的长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开口的位置比较隐蔽,不会影响锻件的整体结构,而且为了提高绳索安装的稳定性,进而将限位开口设置成锥形结构状,而且限位开口当中的上沿壁和下沿壁之间构成的耐压角角度为70°,在起到限位绳索的同时,保证了其自身结构的稳定性。为了进一步提高限位开口的抗压能力及结构稳定性,故而在上沿壁和下沿壁通过设置耐压部连接,该耐压部为弧形结构,具备很强的抗压、抗拉伸的能力,当上沿壁和下沿壁受力时,耐压部会产生很大的内力来抵消外力,进而保证限位开口的结构稳定。耐压部通过设置上支撑段和下支撑段来延长弧形段长度,进而提高其结构抗压的能力。由于上沿壁作为支撑端面,进而将上支撑段的长度设置大于下支撑段的长度,提高上沿壁的抗拉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支撑段的长度和下支撑段的长度比值为1.2-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支撑段的长度和下支撑段的长度比值为1.2-1.5时,上沿壁的抗拉能力及限位开口的抗压能力效果最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限位开口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2对本技术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高强度锻件,包括锻造制成的钢体,钢体包括置于两侧的左侧壁21及右侧壁22、置于上下两端的上端面11及下端面12、置于前后的前侧壁31及后侧壁32,所述下端面12和左侧壁21及右侧壁22之间均构成有限位开口4,该限位开口4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沿壁41及下沿壁42,上沿壁41和下沿壁42之间构成有一耐压角度,该耐压角度为70°,上沿壁41和下沿壁42的连接处构成有耐压部43,耐压部43呈弧形状且耐压部43的弧度为20°,耐压部43包括和上沿壁41连接的上支撑段431、和下沿壁42连接的下支撑段432,上支撑段431和下支撑段432之间构成有弧形段43a,上支撑段431的长度大于下支撑段432的长度。限位开口4的位置比较隐蔽,不会影响锻件的整体结构,而且为了提高绳索安装的稳定性,进而将限位开口4设置成锥形结构状,而且限位开口4当中的上沿壁41和下沿壁42之间构成的耐压角角度为70°,在起到限位绳索的同时,保证了其自身结构的稳定性。为了进一步提高限位开口4的抗压能力及结构稳定性,故而在上沿壁41和下沿壁42通过设置耐压部43连接,该耐压部43为弧形结构,具备很强的抗压、抗拉伸的能力,当上沿壁41和下沿壁42受力时,耐压部43会产生很大的内力来抵消外力,进而保证限位开口4的结构稳定。耐压部43通过设置上支撑段431和下支撑段432来延长弧形段43a长度,进而提高其结构抗压的能力。由于上沿壁41作为支撑端面,进而将上支撑段431的长度设置大于下支撑段432的长度,提高上沿壁41的抗拉能力。当上支撑段431的长度和下支撑段432的长度比值为1.2-1.5时,上沿壁41的抗拉能力及限位开口4的抗压能力效果最佳。若上支撑段431的长度和下支撑段432的长度比值小于1.2-1.5时,上支撑段431的长度过短,导致耐压部43对上沿壁41产生支撑抵抗的内力减少,进而影响上沿壁41的抗拉能力。若上支撑段431的长度和下支撑段432的长度比值大于1.2-1.5时,下支撑段432的长度过端,导致整体耐压部43的结构不稳定,影响了限位开口4整体的结构强度。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强度锻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强度锻件,包括锻造制成的钢体,其特征是:所述钢体包括置于两侧的左侧壁及右侧壁、置于上下两端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置于前后的前侧壁及后侧壁,所述下端面和左侧壁及右侧壁之间均构成有限位开口,该限位开口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沿壁及下沿壁,上沿壁和下沿壁之间构成有一耐压角度,该耐压角度为70°,上沿壁和下沿壁的连接处构成有耐压部,耐压部呈弧形状且耐压部的弧度为20°,耐压部包括和上沿壁连接的上支撑段、和下沿壁连接的下支撑段,上支撑段和下支撑段之间构成有弧形段,上支撑段的长度大于下支撑段的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锻件,包括锻造制成的钢体,其特征是:所述钢体包括置于两侧的左侧壁及右侧壁、置于上下两端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置于前后的前侧壁及后侧壁,所述下端面和左侧壁及右侧壁之间均构成有限位开口,该限位开口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沿壁及下沿壁,上沿壁和下沿壁之间构成有一耐压角度,该耐压角度为70°,上沿壁和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君志刘玉娇叶潇璠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门太和大型锻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