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装置。
技术介绍
使用碳化硅(SiC)半导体而成的半导体装置(以下,称为碳化硅半导体装置)近年来作为超越使用硅(Si)半导体而成的半导体装置的极限的元件备受关注。特别是,与硅半导体相比,碳化硅半导体的击穿电场强度更高,热传导率更高,期待有效利用这些特长而应用于高耐压元件中。但是,为了制作(制造)实用性的碳化硅半导体装置,形成能够稳定地得到高耐压的终端结构成为重要的课题。终端结构部是围绕活性区域的周围,缓和活性区域的基板正面侧的电场而保持耐压的区域。活性区域是在导通状态时供电流流通的区域。通常,元件的耐压受到形成于成为n-型漂移层的n-型半导体基板(半导体芯片)的正面侧,且从活性区域延伸到活性区域与终端结构部的边界附近的p型高浓度区域的外周部的电场集中限制。例如在pn结二极管的情况下,该p型高浓度区域是形成与n-型漂移层之间的pn结的p型阳极区域。因此,已知有如下结构:通过与p型高浓度区域的外侧(芯片外周部侧)的端部邻接地形成杂质浓度比p型高浓度区域的杂质浓度低的p-型低浓度区域,从而缓和终端结构部处的电场的结终端(JTE:JunctionTerminationExtension:结终端扩展)。在JTE结构中,从p型高浓度区域与n-型漂移层之间的pn结延伸到外侧的耗尽层向p型高浓度区域和p-型低浓度区域这两方扩展。由此,由于在p型高浓度区域的外周部的电场得到缓和,所以能够提高耐压。在将该JTE结构进一步应用于高耐压的元件的情况下,电场也集中到p-型低浓度区域的外周部,其结果,耐压会被构成JTE结构的p-型低浓度区域的外周部处的雪崩击穿限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导电型的半导体基板,其包括碳化硅半导体;活性区域,其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基板的正面,供主电流流通;以及终端结构部,其包围所述活性区域的周围,所述终端结构部具有:多个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区域,其被设置为包围所述活性区域的周围的同心圆状,且以越配置于外侧,杂质浓度越低的方式被配置;以及第二导电型中间区域,其以在至少1组相邻的所述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区域之间相互接触的方式设置,杂质浓度低于与内侧邻接的所述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区域的杂质浓度,且杂质浓度高于与外侧邻接的所述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区域的杂质浓度,所述第二导电型中间区域被设置为包围与内侧邻接的所述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区域的周围的同心圆状,通过交替反复地配置第二导电型的第一小区域与杂质浓度低于所述第一小区域的杂质浓度的第二导电型的第二小区域而成,多个所述第二小区域以相同的宽度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小区域以越配置于外侧,宽度越窄的方式被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2.25 JP 2014-263509;2015.06.17 JP 2015-122451.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导电型的半导体基板,其包括碳化硅半导体;活性区域,其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基板的正面,供主电流流通;以及终端结构部,其包围所述活性区域的周围,所述终端结构部具有:多个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区域,其被设置为包围所述活性区域的周围的同心圆状,且以越配置于外侧,杂质浓度越低的方式被配置;以及第二导电型中间区域,其以在至少1组相邻的所述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区域之间相互接触的方式设置,杂质浓度低于与内侧邻接的所述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区域的杂质浓度,且杂质浓度高于与外侧邻接的所述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区域的杂质浓度,所述第二导电型中间区域被设置为包围与内侧邻接的所述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区域的周围的同心圆状,通过交替反复地配置第二导电型的第一小区域与杂质浓度低于所述第一小区域的杂质浓度的第二导电型的第二小区域而成,多个所述第二小区域以相同的宽度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小区域以越配置于外侧,宽度越窄的方式被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导电型中间区域的最外侧设有第三小区域,所述第三小区域的杂质浓度低于所述第一小区域的杂质浓度,且所述第三小区域的杂质浓度高于与外侧邻接的所述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小区域是在配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型中间区域的最外侧的所述第一小区域的内部选择性地设置有杂质浓度低于所述第一小区域的杂质浓度的第二导电型的第一小区域部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小区域是以在沿着所述活性区域与所述终端结构部的边界的方向上交替反复地配置所述第一小区域与所述第一小区域部的方式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导电型中间区域的最内侧设置有第四小区域,所述第四小区域的杂质浓度低于与内侧邻接的所述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区域的杂质浓度,且所述第四小区域的杂质浓度高于所述第二小区域的杂质浓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小区域是在配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型中间区域的最内侧的所述第二小区域的内部选择性地设置有杂质浓度高于所述第二小区域的杂质浓度的第二导电型的第二小区域部而成。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小区域是以在沿着所述活性区域与所述终端结构部的边界的方向上交替反复地配置所述第二小区域与所述第二小区域部的方式而成。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导电型中间区域的最内侧配置有所述第二小区域,在所述第二导电型中间区域的最外侧配置有所述第一小区域。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所述第一小区域与所述第二小区域之间设置有第五小区域,所述第五小区域的杂质浓度低于所述第一小区域的杂质浓度,且所述第五小区域的杂质浓度高于所述第二小区域的杂质浓度。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小区域是在所述第一小区域的内部选择性地设置有杂质浓度低于所述第一小区域的杂质浓度的第二导电型的第三小区域部而成。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小区域是以在沿着所述活性区域与所述终端结构部的边界的方向上交替反复地配置所述第一小区域与所述第三小区域部的方式而成。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小区域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小区域的与该第一小区域的外侧邻接的所述第二小区域的边界附近。13.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导电型的半导体基板,其包括碳化硅半导体;活性区域,其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基板的正面,供主电流流通;以及终端结构部,其包围所述活性区域的周围,所述终端结构部具有:多个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区域,其被设置为包围所述活性区域的周围的同心圆状,且以越配置于外侧,杂质浓度越低的方式被配置;以及第二导电型中间区域,其以在至少1组相邻的所述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区域之间相互接触的方式被设置,杂质浓度低于与内侧邻接的所述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区域的杂质浓度,且杂质浓度高于与外侧邻接的所述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区域的杂质浓度,所述第二导电型中间区域以呈同心圆状的方式被划分为多个区段,所述同心圆状是包围与内侧邻接的所述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区域的周围的同心圆状,在所述区段,以从内侧向外侧呈同心圆状的方式交替地配置有1组以上的第二导电型的第一小区域与杂质浓度低于所述第一小区域的杂质浓度的第二导电型的第二小区域,包括1组的相邻的所述第一小区域和所述第二小区域的微小区域在同一所述区段以相同的宽度被设置,且以越配置于位于外侧的所述区段,宽度越窄的方式被设置。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第一小区域的宽度和杂质浓度分别记为x1和np1,将所述第二小区域的宽度和杂质浓度分别记为x2和np2时,所述微小区域的平均杂质浓度Np满足下述(1)式,Np=((x1×np1)+(x2×np2))/(x1+x2)…(1)。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小区域以相同的宽度被设置。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小区域以越被配置于外侧,宽度越窄的...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