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滤波检测电机驱动式太阳能板支撑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68333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7 18: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滤波检测电机驱动式太阳能板支撑架,包括底座、转轴立柱、齿轮、中央立杆、平板、转动电机、至少四个光感传感器、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机驱动电路、至少四个滤波电路;光感传感器的数量与滤波电路的数量相等,各个光感传感器与各个滤波电路分别一一对应,各个光感传感器分别经过对应滤波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转动电机经过电机驱动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其中,控制模块连接外部供电网络,一方面经电机驱动电路为转动电机进行供电,另一方面分别经各个滤波电路为对应各个光感传感器进行供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提高阳光的照射效率;有效提高底座针对整个设计装置结构支撑的稳定性;能够实现静音工作;采用微处理器,能够适用于后期的扩展需求,也便于后期的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滤波检测电机驱动式太阳能板支撑架,属于太阳能板

技术介绍
太阳能(solarenergy),是指太阳的热辐射能(参见热能传播的三种方式:辐射),主要表现就是常说的太阳光线,在化石燃料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太阳能已成为人类使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得到发展;太阳能板(也叫太阳能电池组件)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太阳光照在半导体p-n结上,形成新的空穴-电子对,在p-n结电场的作用下,空穴由n区流向p区,电子由p区流向n区,接通电路后就形成电流。这就是光电效应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发展,包括太阳能周边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诸如专利申请号:201510207187.7,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电池板,包括若干太阳能电池单元,所述各太阳能电池单元并联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一发电组件与一控制组件,所述各控制组件分别连接到一控制系统;所述发电组件吸收太阳能产生电流,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电流的输出与否并将输出电流值信息反馈给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所述反馈信息控制所述各控制组件的工作状态;所述控制系统选择性的控制所述各控制组件使所述各控制组件输出电流汇流得到预定的电流强度。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太阳能电池板,能够输出稳定的电流及电压,同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输出的电流及电压值。还有专利申请号:201410037079.5,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电池板支架,包括用于放置太阳能电池板的架体,所述架体后部位置设有支架,所述支架通过调节支撑杆和支架的角度来实现调节架体的角度,所述架体包括中部的固定架和两侧的侧架,所述两个侧架分别与固定架边缘通过铰接件铰接。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太阳能电池板支架,结构简单,巧妙的利用了太阳能支架的可折叠性和方便实用性,实现了便携式携带太阳能接收装置合理运用太阳能的优势。不仅如此,专利申请号:201410825025.5,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电池板支架,其结构简单,可以方便调整太阳能电池板受光面的角度、制造成本低、拆装方便,包括固定支架和太阳能电池板安装板,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立柱,所述立柱的下端设置有支撑底座,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安装板的背面设置有连接背板,所述立柱通过转轴铰接于所述连接背板的中部轴线,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铰接调节杆的一端,所述调节杆上设置有定位螺孔,所述立柱上对应设置有定位螺孔,螺栓穿过所述定位螺孔使得所述调节杆与所述立柱固定连接。从上述现有技术可以看出,现有针对太阳能电池板,及其周边的改进与创新越来越多,但实际应用中,依旧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太阳能电池板安转固定,但是太阳光的照射角度时刻变化,就会影响到太阳能板的供电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全新设计结构,基于高精度阳光照射方位的选择,自动调整太阳能板本体角度,实现高效工作的智能滤波检测电机驱动式太阳能板支撑架。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智能滤波检测电机驱动式太阳能板支撑架,针对太阳能板本体进行支撑,包括底座、转轴立柱、齿轮、中央立杆、平板、转动电机、至少四个光感传感器、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机驱动电路、至少四个滤波电路;光感传感器的数量与滤波电路的数量相等,各个光感传感器与各个滤波电路分别一一对应,各个光感传感器分别经过对应滤波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转动电机经过电机驱动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其中,控制模块连接外部供电网络,一方面经电机驱动电路为转动电机进行供电,另一方面分别经各个滤波电路为对应各个光感传感器进行供电;控制模块、电机驱动电路和各个滤波电路设置于底座内部,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的正极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转动电机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相连接;各个滤波电路均包括运放器A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其中,光感传感器与对应滤波电路输入端相连接,滤波电路输入端依次串联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运放器A1的同向输入端,运放器A1的输出端连接滤波电路输出端,滤波电路输出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一电容C1的其中一端与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之间的导线相连接,另一端与运放器A1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二电容C2的其中一端与运放器A1的同向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接地;运放器A1的反向输入端串联第三电阻R3,并接地;第四电阻R4串联在运放器A1的反向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转轴立柱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转轴立柱的一端活动设置于底座上表面的中央位置,且转轴立柱与底座底面相互垂直,转轴立柱以其中轴线为轴、相对底座转动;转动电机通过支架固定设置在底座上表面,且位于转轴立柱侧面,转动电机驱动杆所在直线与转轴立柱的中轴线相平行;齿轮设置于转动电机驱动杆的顶端,齿轮所在面与转动电机驱动杆相垂直,齿轮的外径大于转动电机上垂直驱动杆所在直线的截面的外径;转轴立柱上与齿轮相对应的位置的一周设置齿纹,且该齿纹与齿轮相匹配,齿轮与齿纹彼此接触吻合;太阳能板本体的底面与转轴立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且太阳能本体相对水平面保持预设倾斜角;太阳能板本体上对应所连转轴立柱端部的区域设置贯穿上下表面的通孔,通孔与所连转轴立柱的敞开端相通,且通孔的口径小于转轴立柱敞开端的口径;中央立杆的长度大于转轴立柱的长度,且中央立杆的外径小于通孔的内径,中央立杆的一端由太阳能板本体的通孔进入,穿过转轴立柱内部空间与底座上表面相固定连接,平板固定设置于中央立柱的另一端,各个光感传感器阵列设置于平板的上表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座外径大于所述太阳能板本体外径。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动电机为无刷转动电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微处理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本技术所述一种智能滤波检测电机驱动式太阳能板支撑架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技术设计的智能滤波检测电机驱动式太阳能板支撑架,采用全新设计结构,通过中央立杆,结合贯穿太阳能板本体的结构,将所设计阵列设置于平板上的各个光感传感器高举于太阳能板本体上方,通过对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滤波检测电机驱动式太阳能板支撑架,针对太阳能板本体(1)进行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2)、转轴立柱(3)、齿轮(4)、中央立杆(5)、平板(6)、转动电机(8)、至少四个光感传感器(9)、控制模块(7),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的电机驱动电路(14)、至少四个滤波电路(13);光感传感器(9)的数量与滤波电路(13)的数量相等,各个光感传感器(9)与各个滤波电路(13)分别一一对应,各个光感传感器(9)分别经过对应滤波电路(13)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转动电机(8)经过电机驱动电路(14)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其中,控制模块(7)连接外部供电网络,一方面经电机驱动电路(14)为转动电机(8)进行供电,另一方面分别经各个滤波电路(13)为对应各个光感传感器(9)进行供电;控制模块(7)、电机驱动电路(14)和各个滤波电路(13)设置于底座(2)内部,电机驱动电路(14)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7)的正极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转动电机(8)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各个滤波电路(13)均包括运放器A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其中,光感传感器(9)与对应滤波电路(13)输入端相连接,滤波电路(13)输入端依次串联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运放器A1的同向输入端,运放器A1的输出端连接滤波电路(13)输出端,滤波电路(13)输出端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第一电容C1的其中一端与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之间的导线相连接,另一端与运放器A1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二电容C2的其中一端与运放器A1的同向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接地;运放器A1的反向输入端串联第三电阻R3,并接地;第四电阻R4串联在运放器A1的反向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转轴立柱(3)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转轴立柱(3)的一端活动设置于底座(2)上表面的中央位置,且转轴立柱(3)与底座(2)底面相互垂直,转轴立柱(3)以其中轴线为轴、相对底座(2)转动;转动电机(8)通过支架(10)固定设置在底座(2)上表面,且位于转轴立柱(3)侧面,转动电机(8)驱动杆所在直线与转轴立柱(3)的中轴线相平行;齿轮(4)设置于转动电机(8)驱动杆的顶端,齿轮(4)所在面与转动电机(8)驱动杆相垂直,齿轮(4)的外径大于转动电机(8)上垂直驱动杆所在直线的截面的外径;转轴立柱(3)上与齿轮(4)相对应的位置的一周设置齿纹(11),且该齿纹(11)与齿轮(4)相匹配,齿轮(4)与齿纹(11)彼此接触吻合;太阳能板本体(1)的底面与转轴立柱(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且太阳能本体(1)相对水平面保持预设倾斜角;太阳能板本体(1)上对应所连转轴立柱(3)端部的区域设置贯穿上下表面的通孔(12),通孔(12)与所连转轴立柱(3)的敞开端相通,且通孔(12)的口径小于转轴立柱(3)敞开端的口径;中央立杆(5)的长度大于转轴立柱(3)的长度,且中央立杆(5)的外径小于通孔(12)的内径,中央立杆(5)的一端由太阳能板本体(1)的通孔(12)进入,穿过转轴立柱(3)内部空间与底座(2)上表面相固定连接,平板(6)固定设置于中央立柱(5)的另一端,各个光感传感器(9)阵列设置于平板(6)的上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滤波检测电机驱动式太阳能板支撑架,针对太阳能板本体(1)进行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2)、转轴立柱(3)、齿轮(4)、中央立杆(5)、平板(6)、转动电机(8)、至少四个光感传感器(9)、控制模块(7),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的电机驱动电路(14)、至少四个滤波电路(13);光感传感器(9)的数量与滤波电路(13)的数量相等,各个光感传感器(9)与各个滤波电路(13)分别一一对应,各个光感传感器(9)分别经过对应滤波电路(13)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转动电机(8)经过电机驱动电路(14)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其中,控制模块(7)连接外部供电网络,一方面经电机驱动电路(14)为转动电机(8)进行供电,另一方面分别经各个滤波电路(13)为对应各个光感传感器(9)进行供电;控制模块(7)、电机驱动电路(14)和各个滤波电路(13)设置于底座(2)内部,电机驱动电路(14)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7)的正极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转动电机(8)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各个滤波电路(13)均包括运放器A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其中,光感传感器(9)与对应滤波电路(13)输入端相连接,滤波电路(13)输入端依次串联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运放器A1的同向输入端,运放器A1的输出端连接滤波电路(13)输出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建华王育玲马万疆潘建峰陈磊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中核能源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