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志进专利>正文

一体化骨折复位固定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40413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5 14: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骨折复位固定钳,由上下钳体及与上钳体配合使用的临时固定板、复位挡板等附件共同组成,临时固定板可与上钳体固定或解离,三者配合使用来完成骨折段的复位,在复位过程中还可通过器械的配合和适当的技巧对折端进行加压、分离或旋转等微调,随后通过在临时固定板上置入加压螺钉对骨折段进行临时固定,再将临时固定板与复位钳解离,腾出足够空间后完成最终固定。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快、较准确的实现骨折复位,并能在复位的同时进行临时固定,简化了复位步骤,节约了手术时间,并能达到更佳的复位固定效果,对于不稳定骨折效果尤为明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四肢管状骨的一体化骨折复位固定钳
技术介绍
骨折手术中复位及临时固定是极其关键的一步,通常在这一步耗费的时间最长,尤其对于粉碎性骨折也是最难处理的一步,若能尽快实现理想的复位效果并有效临时固定,手术时间将大大缩短,手术效果也将更为满意。目前,现有的骨折复位钳功能单一,效果不甚理想,最关键的是复位后不能同时插板固定,而能实现复位的同时即可进行固定的复位钳尚无实际应用产品,申请公布号为CN105011992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无遮挡骨折复位钳”,该专利比较合理的实现了在骨折复位同时的固定,但该专利仅适用于简单骨折,且钢板上螺钉时容易受到阻挡,仍存在一定缺陷。而申请公布号为CN103976782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骨折复位钳”,如果按说明书中表述夹持块向钳口外侧移动可腾出钢板放置空间实际上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如果是夹持块能向钳口内侧移动反倒有可能实现,但如此设计则趋于理想化,首先,夹持块过小,能否单独完成稳定骨块的任务值得怀疑;其次,若如此设计想要顺利插入钢板则需要切口足够长以及钢板足够薄;再者,按此设计情况下钢板放置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体化骨折复位固定钳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体化骨折复位固定钳,包括下钳体(1)、上钳体(2)及配套组件,配套组件主要由临时固定板(3)和复位挡板(4)组成,其特征在于:下钳体(1)有不同齿型配置可供选择,上钳体(2)上可自由组配不同型号的临时固定板(3)和复位挡板(4),在通过手法牵引以及临时固定板(3)、下钳体钳齿(14)和复位挡板(4)的共同推挤作用下完成复位,复位满意后通过临时固定板(3)上的螺孔进行临时固定,临时固定完成后取下复位钳,继续完成最终固定,最后再取下临时固定板(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骨折复位固定钳,包括下钳体(1)、上钳体(2)及配套组件,配套组件主要由临时固定板(3)和复位挡板(4)组成,其特征在于:下钳体(1)有不同齿型配置可供选择,上钳体(2)上可自由组配不同型号的临时固定板(3)和复位挡板(4),在通过手法牵引以及临时固定板(3)、下钳体钳齿(14)和复位挡板(4)的共同推挤作用下完成复位,复位满意后通过临时固定板(3)上的螺孔进行临时固定,临时固定完成后取下复位钳,继续完成最终固定,最后再取下临时固定板(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钳体(1),其特征在于:有不同齿型配置,通过可拆销钉(11)与上钳体(2)连接,上钳体(2)和下钳体(1)通过锁定螺杆(25)可实现加压和松解,需根据不同骨折类型来选择齿型,和上钳体(2)及配套组件一起完成骨折的复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钳体(2),其特征在于:齿型为“U”型设计,每一钳齿上各有一滑孔(22),通过滑孔(22)可用临时固定板固定螺钉(31)将临时固定板(3)固定,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调整临时固定板(3)的位置,在钳口近端合拢部分横向设置有两个上钳体螺孔(27),通过该螺孔推进螺杆(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志进
申请(专利权)人:谢志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