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震缓冲充气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19178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0 10: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震缓冲充气柱,包括最外层的两片外膜和内层的两片内膜,四片薄膜形成所述防震缓冲充气柱的主体;且所述防震缓冲充气柱还具体包括充气区和膨胀区以及链接处的单向止气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防震缓冲充气柱,具有促进快速充气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充气分流以及阻气气体回流的作用,利用其具有的独特结构特点,可以实现对膨胀区内气体形成循环流,避免了充气气体与回流气体直接对流阻碍气体充气过程;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防震缓冲充气柱,减低充气阻力,减少充气时间,并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保证了防震缓冲充气柱的充气和止气平衡);同时防震缓冲充气柱其密封效果也有显著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装装备
,尤其涉及一种防震缓冲充气柱
技术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避免被运输品在运输中摔坏破损,经常采用的办法是使用缓冲气柱袋(即充气柱)进行铺垫包装,这样可以保证被运输品的运输安全,同时保证包装美观大气。现有的市面上出现的普通充气柱,一般都为直筒状的气柱袋;同时使用手持式充气装置,对其直筒状的气柱袋进行直接充气;很显然,上述传统充气柱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显著的技术问题和技术缺陷:在此充气过程中,对其气柱袋进行充气,会发生充气困难的问题;究其原因,当充进去一部分气体后,充进去的气体将会迅速充入气柱袋底部然后直流返回,这一部分气体将会对充气气体形成对流,阻碍气体充气过程,增加充气时间,降低工作效率(即传统气柱袋的充气和止气很难达到平衡)。同时,在进行热封过程中,当热封装置将封口处进行挤压热封时,刚刚充入的气体也很容易发生从充气柱中逃逸出去,造成气柱袋内气体不足,降低充气柱其缓冲作用。同时,传统的气柱袋其密封效果不好。综上所述,如何克服传统充气柱的上述技术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震缓冲充气柱,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震缓冲充气柱,包括最外层的两片外膜和内层的两片内膜,四片薄膜形成所述防震缓冲充气柱的主体;且所述防震缓冲充气柱还具体包括充气区和膨胀区以及链接所述充气区和所述膨胀区上的单向止气组件,其中:所述单向止气组件具体包括一片耐热涂层,且一片所述耐热涂层印制连接在所述内膜上;且所述充气区上设置有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以及位于所述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末端的阻气热封线;所述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的进口与所述充气区连通,所述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的出口与所述阻气热封线对应;所述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用于先对充气气体进行压缩,并快速进行充气气体释放;所述阻气热封线用于对释放的充气气体进行左右分流便于在膨胀区内形成环流。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具体包括前半段的内八字热封线和后半段的外八字形热封线组合构成。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阻气热封线的整体呈锥形形状,且所述阻气热封线的锥形头部位于所述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的出口处。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阻气热封线具体包括字母A形状的热风线以及字母M形状的热封线,且A形状的热风线以及字母M形状均沿着所述膨胀区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阻气热封线具体包括倒立字母V形状的热风线以及字母M形状的热封线,且倒立的字母V形状的热风线以及字母M形状均沿着所述膨胀区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耐热涂层具体为特氟龙油漆层。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两片所述内膜上半部分在充气区通过点热封分别热封在两片所述外膜上,两片所述内膜其下半部分在膨胀区通过前半段的内八字热封线、后半段的外八字形热封线以及阻气热封线热封在两片所述外膜上。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两片所述外膜、两片所述内膜具体为塑料薄膜或是树脂薄膜。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两片所述内膜与两片所述外膜的宽度相同,两片所述内膜的长度短于两片所述外膜的长度;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两片所述内膜的顶端和两片所述外膜的顶端一同被热封粘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防震缓冲充气柱,上述防震缓冲充气柱主要包括最外层的两片外膜和内层的两片内膜,四片薄膜形成所述防震缓冲充气柱的主体;且所述防震缓冲充气柱还具体包括充气区和膨胀区以及链接所述充气区和所述膨胀区上的单向止气组件,其中:所述单向止气组件具体包括一片耐热涂层,且一片所述耐热涂层印制连接在所述内膜上;且所述充气区上设置有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以及位于所述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末端的阻气热封线;所述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的进口与所述充气区连通,所述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的出口与所述阻气热封线对应;所述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用于先对充气气体进行压缩,并快速进行充气气体释放;所述阻气热封线用于对释放的充气气体进行左右分流便于在膨胀区内形成环流。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震缓冲充气柱,具有促进快速充气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充气分流以及阻气气体回流的作用(详细技术参见后续说明书),利用其具有的独特结构特点,可以实现对膨胀区内气体形成循环流,避免了充气气体与回流气体直接对流,阻碍气体充气过程;因此,采用上述防震缓冲充气柱减低充气阻力、减少充气时间,并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保证了防震缓冲充气柱的充气和止气平衡)。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防震缓冲充气柱充气后气体充分,同时防震缓冲充气柱其密封效果也有显著提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震缓冲充气柱的主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震缓冲充气柱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震缓冲充气柱的充气气流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震缓冲充气柱的回流气流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震缓冲充气柱的位置尺寸关系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震缓冲充气柱的充气和止气效果对比曲线图。附图标记说明:外膜1;内膜2;充气区3;膨胀区4;耐热涂层5;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6;阻气热封线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震缓冲充气柱,其特征在于,包括最外层的两片外膜和内层的两片内膜,四片薄膜形成所述防震缓冲充气柱的主体;且所述防震缓冲充气柱还具体包括充气区和膨胀区以及链接所述充气区和所述膨胀区上的单向止气组件,其中:所述单向止气组件具体包括一片耐热涂层,且一片所述耐热涂层印制连接在所述内膜上;且所述充气区上设置有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以及位于所述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末端的阻气热封线;所述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的进口与所述充气区连通,所述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的出口与所述阻气热封线对应;所述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用于先对充气气体进行压缩,并快速进行充气气体释放;所述阻气热封线用于对释放的充气气体进行左右分流便于在膨胀区内形成环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震缓冲充气柱,其特征在于,包括最外层的两片外
膜和内层的两片内膜,四片薄膜形成所述防震缓冲充气柱的主体;
且所述防震缓冲充气柱还具体包括充气区和膨胀区以及链接所述充
气区和所述膨胀区上的单向止气组件,其中:
所述单向止气组件具体包括一片耐热涂层,且一片所述耐热涂
层印制连接在所述内膜上;且所述充气区上设置有快速进气通道热
封线以及位于所述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末端的阻气热封线;
所述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的进口与所述充气区连通,所述快速
进气通道热封线的出口与所述阻气热封线对应;所述快速进气通道
热封线用于先对充气气体进行压缩,并快速进行充气气体释放;所
述阻气热封线用于对释放的充气气体进行左右分流便于在膨胀区内
形成环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震缓冲充气柱,其特征在于,
所述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具体包括前半段的内八字热封线和后
半段的外八字形热封线组合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震缓冲充气柱,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气热封线的整体呈锥形形状,且所述阻气热封线的锥形
头部位于所述快速进气通道热封线的出口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震缓冲充气柱,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气热封线具体包括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宗铃刘建陈雪娥黄洪新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艾美森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