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西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带弧形凹槽的组合磁力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19179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0 1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可在钢管上吸附并行走的带弧形凹槽的组合磁力轮,包括圆环形磁铁、左半金属轮、中间非导磁轮、右半金属轮、左导磁端盖、右导磁端盖和轴。如图所示,左半金属轮和右半金属轮的外形为带弧形凹槽的圆柱体。两块圆环形磁铁以相互吸引的磁场方向,分别安装在左半金属轮的左端和右半金属轮的右端。左导磁端盖位于吸附在左半金属轮上的圆环形磁铁的左端,右导磁端盖位于吸附在右半金属轮上的圆环形磁铁的右端。左右半金属轮、钢管、圆环形磁铁、左右端盖及金属轴(导磁材料)形成磁回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涉及一种带弧形凹槽的组合磁力轮
技术介绍
磁性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天文、军事等各个领域。由于磁性材料有磁力吸附作用,在传动行走方面,磁性材料作为行走轮亦有所应用。磁力行走轮通过与物体间的磁力作用,吸附在行走表面上。当有动力驱动磁力行走轮旋转时,磁力行走轮转动,使其在行走物体表面上移动。根据调查,现有磁力行走轮存在以下问题:1、行走适应性差。由于磁力行走轮外形为圆柱形,在水平面上行走时效果较好,但难以在钢管等圆弧表面上行走。2、行走可靠性不足。当行走在倾角很大的平面上时,由于磁场吸附力不足,磁力行走轮容易在行走表面上打滑甚至不能吸附。3、磁铁直接与工作面接触,磁铁容易损坏。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在钢管等圆弧形断面上行走,并且在提供足够吸附力的同时保证磁铁不易损坏的磁力行走轮。基于此种目的,本技术专利设计了一种带弧形凹槽的磁力行走轮,其弧形凹槽适应钢管的圆弧表面,与钢管横截面配合良好,有效的增大了磁力行走轮吸附在钢管上的能力,使磁力行走轮的行走可靠性大大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在金属钢管上可靠吸附并行走的磁力行走组合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用于在金属钢管上可靠吸附并行走的磁力行走轮,包括圆环形磁铁、左半金属轮、中间非导磁轮、右半金属轮、左导磁端盖、右导磁端盖和轴。其特征在于:左半金属轮和右半金属轮分别由两块金属(导磁材料)制成。左半金属轮和右半金属轮的外形为带弧形凹槽的圆柱体。两块圆环形磁铁的外径略小于左右半金属轮的外径。同时,两块圆环形磁铁以相互吸引的磁场方向,分别安装在左半金属轮的左端,右半金属轮的右端。中间非导磁轮是由非导磁材料如:塑料,尼龙等非金属材料制成。其外形为:中间有一个凸台。中间非导磁轮的两圆柱端用于与左右半轮磁及导磁端盖配合,凸台用于分隔左右半轮以及辅助行走;两端面的孔用于与导磁端盖配合。左(右)导磁端盖的外径略大于所述圆环形磁铁的外径,并在左(右)导磁端盖端面上设有通孔。左导磁端盖位于吸附在左半金属轮上的圆环形磁铁的左端,右导磁端盖位于吸附在右半金属轮上的圆环形磁铁的右端。左(右)导磁端盖通过磁场吸力与圆环形磁铁相连,左(右)导磁端盖与中间非导磁轮通过螺栓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专利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磁力行走轮的左视图。图中,1为圆环形磁铁,2为左导磁端盖,3为轴,4为中间非导磁轮,5为左半金属轮,6为钢管,7为右半金属轮,8为右导磁端盖,9为螺栓,10为圆环形磁铁,11为销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可用于在金属钢管上可靠吸附并行走的磁力行走轮。包括圆环形磁铁1、左导磁端盖2、轴3、中间非导磁轮4、左半金属轮5、右半金属轮7、右导磁端盖8、螺栓9、圆环形磁铁10、销孔11。左半金属轮5与右半金属轮6装配在中间非导磁轮4上。圆环形磁铁1安装在左半金属轮5的左端面,圆环形磁铁7安装在右半金属轮6的右端面,左导磁端盖2与右导磁端盖8,在对准中间非导磁轮4端面的孔后,分别安装在圆环形磁铁1与圆环形磁铁7的端面。最后,拿一销钉穿过销孔11,使轴3与中间非金属轮4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弧形凹槽的组合磁力轮,包括左半金属轮、中间非导磁轮、右半金属轮、圆环形磁铁、左导磁端盖、右导磁端盖和轴组成;两块圆环形磁铁以相互吸引的磁场方向,分别安装在左半金属轮的左端和右半金属轮的右端;左导磁端盖位于吸附在左半金属轮上的圆环形磁铁的左端,右导磁端盖位于吸附在右半金属轮上的圆环形磁铁的右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弧形凹槽的组合磁力轮,包括左半金属轮、中间非导磁轮、右半金属轮、圆环形磁铁、左导磁端盖、右导磁端盖和轴组成;两块圆环形磁铁以相互吸引的磁场方向,分别安装在左半金属轮的左端和右半金属轮的右端;左导磁端盖位于吸附在左半金属轮上的圆环形磁铁的左端,右导磁端盖位于吸附在右半金属轮上的圆环形磁铁的右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弧形凹槽的组合磁力轮,其特征在于:其左半金属轮是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家成李庆东梁永江何培祥霍沁建汪洋刘宏博朱康熹赵进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