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水隧洞的集石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10561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9 1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引水隧洞的集石坑结构,包括相连的锚喷支护洞段和衬砌洞段,锚喷支护洞段底部设有集石坑室,集石坑室上游设有斜坡道,斜坡道上设置有若干间隔布置的消力齿坎,集石坑室内底部固接有若干间隔布置的隔墙,每个隔墙上均开有一个预留门洞,相邻两个隔墙上的预留门洞为错开布置;集石坑室顶端两侧的墙体上开有若干组等距间隔布置的卡槽,每组卡槽内均卡装有金属隔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抑制集石坑内水流旋滚,改善水流条件、减少水头损失,提高集石稳定性,同时能实现运行期集石坑检修的机械化交通及清渣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利水电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引水隧洞的集石坑结构。
技术介绍
在水利水电工程长引水隧洞的建设中,对于处于III类围岩条件下的隧洞,常采用喷锚作为永久支护形式,具有加快建设速度,减少工程投资等优点。但是,在长期运行中受内水压力及水流冲刷的影响,隧洞周围容易出现岩石松动掉块、锚喷层剥落等现象,碎石块及脱落的混凝土块将增加局部阻力,并且脱落混凝土块随水流进入水轮机内后,会对水轮造成冲击,造成事故危害且导致水轮损坏,所以,为了避免事故危害,一般需要在引水隧洞末端设置集石坑。传统的集石坑一般布置成开敞式或上部增设横梁式,但运行实践表明集石效果差、水流状态不佳,且传统的集石坑内容易产生水流旋滚,造成锚喷层受损,加快了集石坑处锚喷层的脱落,对电站水轮机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同时对水流条件也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引水隧洞的集石坑结构,以解决传统的集石坑所存在的集石效果差、水流状态不佳、容易产生水流旋滚、锚喷层易受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问题。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引水隧洞的集石坑结构,包括相连的锚喷支护洞段和衬砌洞段,所述锚喷支护洞段底部设有集石坑室,集石坑室上游设有斜坡道,斜坡道上设置有若干间隔布置的消力齿坎,所述集石坑室内底部固接有若干间隔布置的隔墙,每个隔墙上均开有一个预留门洞,相邻两个隔墙上的预留门洞为错开布置;所述集石坑室顶端两侧的墙体上开有若干组等距间隔布置的卡槽,每组卡槽内均卡装有金属隔条。所述斜坡道两侧设置有侧坎,侧坎对称且为喇叭形布置。所述斜坡道的坡度为20-30°,斜坡道上设置的消力齿坎数量为2-3个。所述金属隔条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所述金属隔条的间距为30-50cm或60-80cm。所述集石坑室下游底端开有集水坑。所述隔墙上开有若干过水孔。所述集石坑室的长度为4-6m。所述隔墙至少有2个。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引水隧洞的集石坑结构能有效解决现有集石坑所存在的集石效果差、水流状态不佳、容易产生水流旋滚、锚喷层易受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问题;并能有效抑制集石坑内水流旋滚,改善水流条件、减少水头损失,提高集石稳定性,同时能实现运行期集石坑检修的机械化交通及清渣运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内部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图2中虚线部分I的放大图;图中:1-锚喷支护洞段,2-斜坡道,3-消力齿坎,4-金属隔条,5-隔墙,6-排水孔,7-集水坑,8-衬砌洞段,9-预留门洞,10-侧坎,11-集石坑室,12-卡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但所要求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引水隧洞的集石坑结构,包括相连的锚喷支护洞段1和衬砌洞段8,所述锚喷支护洞段1底部设有集石坑室11,集石坑室11上游设有斜坡道2,斜坡道2上设置有若干间隔布置的消力齿坎3,所述集石坑室11内底部固接有若干间隔布置的隔墙5,每个隔墙5上均开有一个预留门洞9,相邻两个隔墙5上的预留门洞9为错开布置;所述集石坑室11顶端两侧的墙体上开有若干组等距间隔布置的卡槽12,每组卡槽12内均卡装有金属隔条4。所述斜坡道2两侧设置有侧坎10,侧坎10对称且为喇叭形布置。所述斜坡道2的坡度为20-30°,斜坡道2上设置的消力齿坎3数量为2-3个。所述金属隔条4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所述金属隔条4的间距为30-50cm或60-80cm。所述集石坑室11下游底端开有集水坑7。所述隔墙5上开有若干过水孔6。所述集石坑室11的长度为4-6m。所述隔墙5至少有2个。实施例:在引水隧洞末端适当位置,锚喷支护洞段1与衬砌洞段8之间设置2-5个集石坑室11,集石坑室11顺水流长度约4-6m,宽度根据隧洞洞径来定;集石坑室11前侧设置斜坡道2,坡度为20-30°,斜坡道2两侧设置侧坎10,以保证隧洞底部的碎石进入集石坑室内;斜坡道2上设置2-3道消力齿坎3,以有效抑制集石坑室11内水流旋滚,改善水流条件,避免隧洞锚喷段的冲刷;集石坑室11上端通过卡槽12设置金属隔条4,金属隔条4与水平面成45°夹角,其中上游段2-4个集石坑室11上部各金属隔条4之间的间距为30-50cm,下游段余下最后1-2个集石坑室11上部各金属隔条4之间的间距为60-80cm;集石坑室11之间设置隔墙5,同时在隔墙5一侧设置预留门洞9,以便于清渣机械或施工人员通行;集石坑隔墙5布置有过水孔6,有效平衡各集石坑室内的水压;集石坑室11末端设置集水坑7。采用本技术的方案后,能有效抑制集石坑内水流旋滚,改善水流条件、减少水头损失,提高集石稳定性,同时能实现运行期集石坑检修的机械化交通及清渣运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引水隧洞的集石坑结构,包括相连的锚喷支护洞段(1)和衬砌洞段(8),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喷支护洞段(1)底部设有集石坑室(11),集石坑室(11)上游设有斜坡道(2),斜坡道(2)上设置有若干间隔布置的消力齿坎(3),所述集石坑室(11)内底部固接有若干间隔布置的隔墙(5),每个隔墙(5)上均开有一个预留门洞(9),相邻两个隔墙(5)上的预留门洞(9)为错开布置;所述集石坑室(11)顶端两侧的墙体上开有若干组等距间隔布置的卡槽(12),每组卡槽(12)内均卡装有金属隔条(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水隧洞的集石坑结构,包括相连的锚喷支护洞段(1)和衬砌洞段(8),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喷支护洞段(1)底部设有集石坑室(11),集石坑室(11)上游设有斜坡道(2),斜坡道(2)上设置有若干间隔布置的消力齿坎(3),所述集石坑室(11)内底部固接有若干间隔布置的隔墙(5),每个隔墙(5)上均开有一个预留门洞(9),相邻两个隔墙(5)上的预留门洞(9)为错开布置;所述集石坑室(11)顶端两侧的墙体上开有若干组等距间隔布置的卡槽(12),每组卡槽(12)内均卡装有金属隔条(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水隧洞的集石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道(2)两侧设置有侧坎(10),侧坎(10)对称且为喇叭形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水隧洞的集石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鹏张高贺双喜赵继勇陈海坤韩纯杰祁伟强高勇杨鹏陈娟王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