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在变坡滑道上预制框架接收及滑移装置,自上变坡点破碎段终端处,沿变坡滑道两侧铺设有两条滑道钢板(1);在每条滑道钢板(1)上各活动放置有一块接收钢板(2)。当预制框架顶进经过上变坡点后,此时铺设第一段的滑道钢板,并滑道钢板上涂抹黄油,在左、右的钢板滑道上各安设一块接收钢板;继续顶进预制框架,直至预制框架前端落在接收钢板上;继续顶进预制框架,接收钢板在滑道钢板上相对位移,直至预制框架随接收钢板一起滑移至第一段滑道钢板的前端,同时铺设第二段的滑道钢板;直至预制框架按设计平面位置顶进到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确保预制框架翻转进入斜坡道后以最省顶力方式快速、精准的顶进施工而不对滑道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框架接收及滑移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在变坡滑道上框架接收及滑移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有一种情况,预制框架在线外预制完成后,发现上游已建的排水涵实际标高与设计不符--上游流水面标高低于涉铁新建涵洞的设计流水面标高,导致框架涵按设计建成后无法排水。为解决涵洞排水问题,需要对涉铁段涵洞设计标高进行降低处理。由于预制框架已按原设计标高预制完成,预制框架顶进滑道已按原设计标高形成,采取顶进滑道变坡处理的施工方案。即在预制框架顶进过程中,对顶进滑道进行降坡处理,在变坡滑道上进行预制框架顶进施工,除了对预制框架本身结构应力有影响外,预制框架在变坡点翻转、简支状态及斜坡道上运行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滑道表面摩擦力作用,对顶力消耗过大,对滑道表面也容易造成破坏,而且顶进方向不易控制,顶进速度慢,如何确保预制框架翻转进入斜坡道后以最省顶力方式快速、精准的顶进施工而不至于对滑道造成损坏,这就需要解决预制框架翻转后的框架接收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确保预制框架翻转进入斜坡道后以最省顶力方式快速、精准的顶进施工而不对滑道造成损坏的在变坡滑道上预制框架接收及滑移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在变坡滑道上预制框架接收及滑移装置,自上变坡点破碎段终端处,沿变坡滑道两侧平行、通长铺设有两条滑道钢板作为预制框架顶进运行的走行滑道;在每条所述的滑道钢板上各活动放置有一块接收钢板。所述的滑道钢板分段铺设,每节所述的滑道钢板的铺设长度4~6m,每节间不进行任何的连接。所述的接收钢板与所述的滑道钢板之间涂抹有黄油。所述的滑道钢板沿滑道两侧距滑道外边0.2~0.3m处设置。所述的滑道钢板的规格为1mm厚、400mm宽。所述的接收钢板的规格为200×200×2mm。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在变坡滑道上预制框架接收及滑移装置,其技术特点是:1、本技术通过普通钢板就解决了预制框架翻转后在斜坡道上的接收及滑移问题,不仅操作简单,而且节约了施工成本;2、本技术巧妙应用钢板与钢板间、钢板与混凝土面间不同的相对位移,大大加快了顶进速度,为安全完成框架顶进奠定了基础;3、本技术的成功应用,是变坡顶进框架技术的点睛之作,通过钢板滑道的保护作用,避免了变坡顶进过程中预制框架与混凝土滑道间的相互破坏,确保了变坡顶进的顺利进行;4、本技术仅采用两块钢板就解决了对庞大的预制框架的接收和滑移问题,可以就地取材,不需要投入大型的机具设备,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效果也比较明显;由于滑道钢板与变坡滑道混凝土面没有约束作用,在顶进过程中,滑道钢板相对于变坡滑道混凝土面会在顶进方向有一定的相对位移。由于滑道钢板与变坡滑道混凝土面摩擦力大,相对位移远小于接收钢板与滑道钢板间的相对位移。故在预制框架顶进到滑道钢板前端时,前端位置实际不是刚开始顶进时的位置,而是往预制框架顶进方向前移了一段距离,由于前移距离不确定,故滑道钢板采用分段铺设,这也是本技术的巧妙之处,不需要对钢板进行安装固定,节省了时间和工序。综上所述,本技术是一种能确保预制框架翻转进入斜坡道后以最省顶力方式快速、精准的顶进施工而不对滑道造成损坏的在变坡滑道上预制框架接收及滑移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对顶进滑道进行降坡处理示意图。图2是顶进过程模拟分析顶进开始示意图。图3是顶进过程模拟分析平衡临界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在变坡滑道上预制框架接收及滑移装置的结构俯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在变坡滑道上预制框架接收及滑移装置的结构主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使用方法的第一步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使用方法的第二步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使用方法的第三步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使用方法的第四步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使用方法的第五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长沙湘府路高排涵工程下穿京广铁路,施工方案采用在铁路路基外侧工作坑内预制,然后架空铁路按设计顶进就位。预制框架9在线外预制完成后,发现上游已建排水涵实际标高与设计不符——上游流水面标高低于涉铁新建涵洞的设计流水面标高,导致预制框架9按设计建成后无法排水。为解决涵洞排水问题,需要对涉铁段涵洞设计标高进行降低处理,经计算,标高下降达65cm。由于预制框架9已按原设计标高预制完成,预制框架9顶进滑道已按原设计标高形成,经过多次优化方案比选后采取顶进滑道变坡处理的施工方案。即在预制框架9顶进过程中,对顶进滑道进行降坡处理,如下图1、图2和图3所示,在变坡滑道上进行预制框架9顶进施工,除了对预制框架9本身结构应力有影响外,预制框架9在变坡点翻转、简支状态及斜坡道上运行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滑道表面摩擦力作用,对顶力消耗过大,对滑道表面也容易造成破坏,而且顶进方向不易控制,顶进速度慢,如何确保预制框架9翻转进入斜坡道后以最省顶力方式快速、精准的顶进施工而不至于对滑道造成损坏,这就需要解决预制框架9翻转后的框架接收的问题,我单位通过研究论证,采用了种变坡滑道上框架接收及滑移技术,解决了框架翻转后框架接收及滑移的问题。参见图4和图5,变坡滑道由预制段3、破碎段4、斜坡段5和设计段6组成,在破碎段4处形成有上变坡点7,在斜坡段5和设计段6交汇处形成有下变坡点8,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变坡滑道上框架接收及滑移装置,自上变坡点7的破碎段4终端处,沿变坡滑道的斜坡段5和设计段6的两侧距变坡滑道的外边0.2~0.3m处平行、通长铺设有两条1mm厚、400mm宽的滑道钢板1,作为预制框架9顶进运行的走行滑道;滑道钢板1分段铺设,每节滑道钢板1的铺设长度为4~6m,每节滑道钢板1间不进行任何的连接;在预制框架9经由破碎段4翻转时,在预制框架9翻转前端触地的滑道钢板1上,左、右两条的滑道钢板1上各活动放置有200×200mm的接收钢板2,接收钢板2的厚度为2mm,作为预制框架9进入斜坡道的接收钢板2;接收钢板2与滑道钢板1间涂抹有黄油,在顶进过程中,通过接收钢板2在滑道钢板1间的相对位移,来实现预制框架9在滑道钢板1上的走行,直至按设计平面位置就位。本技术提供的在变坡滑道上预制框架接收及滑移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当预制框架9顶进经过上变坡点7后,预制框架9前端处于悬空状态,破碎段4在预制框架9自重作用下均匀下沉,此时按在变坡滑道上预制框架接收及滑移装置设计铺设第一段的滑道钢板1,并滑道钢板1上涂抹黄油,在左、右的滑道钢板1上各安设一块接收钢板2(如图6);第二步:继续顶进预制框架9,直至预制框架9经由破碎段4翻转后,前端落在接收钢板2上(如下图7);第三步、继续顶进预制框架9,接收钢板2在滑道钢板1上相对位移,直至预制框架9随接收钢板2一起滑移至第一段的滑道钢板1的前端,同时按在变坡滑道上预制框架接收及滑移装置设计铺设第二段的滑道钢板1(如下图8);由于滑道钢板1与变坡滑道混凝土面没有约束作用,在顶进过程中,滑道钢板1相对于变坡滑道混凝土面会在顶进方向有一定的相对位移。由于滑道钢板1与变坡滑道混凝土面摩擦力大,相对位移远小于接收钢板2与滑道钢板1间的相对位移。故在预制框架9顶进到滑道钢板1前端时,前端位置实际不是刚开始顶进时的位置,而是往预制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变坡滑道上预制框架接收及滑移装置,其特征是:自上变坡点破碎段终端处,沿变坡滑道两侧平行、通长铺设有两条滑道钢板(1)作为预制框架顶进运行的走行滑道;在每条所述的滑道钢板(1)上各活动放置有一块接收钢板(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变坡滑道上预制框架接收及滑移装置,其特征是:自上变坡点破碎段终端处,沿变坡滑道两侧平行、通长铺设有两条滑道钢板(1)作为预制框架顶进运行的走行滑道;在每条所述的滑道钢板(1)上各活动放置有一块接收钢板(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变坡滑道上预制框架接收及滑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滑道钢板(1)分段铺设,每节所述的滑道钢板(1)的铺设长度4~6m,每节间不进行任何的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在变坡滑道上预制框架接收及滑移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红斌,周烽,尹育文,谌荣华,徐根保,谭包海,王春勇,谭国文,边俊,孙进,彭瑶童,吴婧,黄敏,杨磊,张琴,康晖,何智超,仇建坤,刘汉华,熊宾松,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