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顶进预制框架的变坡滑道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006127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7 0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顶进预制框架的变坡滑道装置及其施工方法,由钢筋混凝土段、破碎素混凝土段和钢管混凝土段三部分组成,所述的钢管混凝土段包括斜坡段和设计段,在所述的斜坡段和设计段上铺设有钢管网。所述的钢管网的结构是:底层设有多根平行排列的底层横向钢管,在所述的底层横向钢管上设有多根平行排列的上层纵向钢管,所述的底层横向钢管与所述的上层纵向钢管接触处进行焊连,多根平行排列的所述的上层纵向钢管间采用第一钢筋进行焊连,多根平行排列的所述的底层横向钢管采用第二钢筋进行焊连。本发明专利技术能确保预制框架翻转进入斜坡道后以最省顶力方式快速、精准的顶进施工而不对滑道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顶进预制框架的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顶进预制框架的变坡滑道装置。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该用于顶进预制框架的变坡滑道装置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有一种情况,预制框架在线外预制完成后,发现上游已建的排水涵实际标高与设计不符--上游流水面标高低于涉铁新建涵洞的设计流水面标高,导致框架涵按设计建成后无法排水。为解决涵洞排水问题,需要对涉铁段涵洞设计标高进行降低处理。由于预制框架已按原设计标高预制完成,预制框架顶进滑道已按原设计标高形成,采取顶进滑道变坡处理的施工方案。即在预制框架顶进过程中,对顶进滑道进行降坡处理。在变坡滑道上进行框架顶进施工,除了对框架体本身结构应力有影响外,框架体在变坡点翻转、简支状态及斜坡道上运行过程中,滑道的受力体系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应力过于集中而导致滑道破坏,因此,采用常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的滑道不适合变坡滑道。目前的变坡滑道的结构由预制段、斜坡段和设计段组成,在预制段和斜坡段交汇处形成有上变坡点,在斜坡段和设计段交汇处形成有下变坡点,设计情况如下:1、在预制段,预制框架均匀落在滑道上,滑道受力比较均匀,滑道可按常规的结构形式,即钢筋混凝土滑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13/201610668989.html" title="一种用于顶进预制框架的变坡滑道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用于顶进预制框架的变坡滑道装置及其施工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顶进预制框架的变坡滑道装置,由钢筋混凝土段(3)、破碎素混凝土段(4)和钢管混凝土段三部分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钢管混凝土段包括斜坡段(5)和设计段(6),在所述的斜坡段(5)和设计段(6)上铺设有钢管网(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顶进预制框架的变坡滑道装置,由钢筋混凝土段(3)、破碎素混凝土段(4)和钢管混凝土段三部分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钢管混凝土段包括斜坡段(5)和设计段(6),在所述的斜坡段(5)和设计段(6)上铺设有钢管网(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顶进预制框架的变坡滑道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钢管网(1)的结构是:底层设有多根平行排列的底层横向钢管(2),在所述的底层横向钢管(2)上设有多根平行排列的上层纵向钢管(10),所述的底层横向钢管(2)与所述的上层纵向钢管(10)接触处进行焊连,多根平行排列的所述的上层纵向钢管(10)间采用第一钢筋(11)进行焊连,多根平行排列的所述的底层横向钢管(2)采用第二钢筋(12)进行焊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顶进预制框架的变坡滑道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底层横向钢管(2)和所述的上层纵向钢管(10)上均每隔一段距离留有若干混凝土灌注孔(13),所述的底层横向钢管(2)和所述的上层纵向钢管(10)内采用混凝土填满。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顶进预制框架的变坡滑道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混凝土灌注孔(13)为100×200mm的矩形孔洞或φ100mm圆形孔洞。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顶进预制框架的变坡滑道装置,其特征是:多根平行排列的所述的底层横向钢管(2)的间距为500mm,多根平行排列的所述的上层纵向钢管(10)的间距600mm。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顶进预制框架的变坡滑道装置,其特征是:多根平行排列的所述的上层纵向钢管(10)之间采用φ20mm第一钢筋(11)进行焊连。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顶进预制框架的变坡滑道装置,其特征是:多根平行排列的所述的底层横向钢管(2)间采用φ16mm第二钢筋(12)进行焊连。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顶进预制框架的变坡滑道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的变坡滑道的底部,从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段(3)到设计段(6),通长、通宽设置有砂夹碎石垫层(14),所述的砂夹碎石垫层(14)的厚度100mm。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顶进预制框架的变坡滑道装置,其特征是:距所述的钢管网的左、右侧最外结构边缘每隔4~6m,各埋置有方向墩(15),所述的方向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红斌周烽尹育文谌荣华徐根保谭包海王春勇谭国文边俊孙进彭瑶童吴婧黄敏杨磊张琴康晖何智超仇建坤刘汉华熊宾松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