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底泥的泥水分离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6100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湖底泥的泥水分离工艺,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混凝剂的配置、絮凝剂的配置、泥浆水导入、混凝与絮凝等工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泥水分离速度快,可避免二次污染,还能净化水质。

Slurry separation process of river and lake bottom mu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iver, the mud water separation process, the method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mixing configuration, flocculant coagulant configuration, mud water import, coagulation and flocculation process and method of the invention of the fast separation speed, can avoid two pollution, can purify the w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湖底泥的泥水分离工艺,属于环保

技术介绍
自20实际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和城市化水平迅速 提升,加之环保意识淡薄,我国入湖入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大 增加,加上禽畜水产养殖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农田排水,使河湖水体受到 严重污染。部分城市河道填埋断塞、弃置垃圾,河水黑臭,水生态环境遭到 严重破坏。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 越高,因此如何治理河湖污染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国内河道底泥清除采用的作业方法主要有排水干塘机械疏挖和人工疏挖、不排水机械疏挖、泥浆泵水力冲挖机组、干塘疏挖、射流清淤、绞 吸式挖泥船疏挖、气力泵清淤等作业方式。其中干塘疏挖会妨碍通航, 一般 不予采用。剩下的几种除绞吸式挖泥船比较环保外,其它几种都比较容易引 起沉淀物的再悬浮及污染物的释放,造成二次污染。污泥颗粒因富含水分,拥有巨大比表面积和高度亲水性,而带有大量结 合水,结合水与固体颗粒之间存在着键结,活性较低,需借助机械力或化学 反应才能除去。机械力包括离心脱水机、压滤机和干燥法等,用机械方法耗 电量较大,且处理能力有限。絮凝沉降法,即混凝沉降法,在国内外水处理方面被普遍使用,是一种 既经济又简单的水处理方法。可以用来降低废水的浊度和色度,去除多种高 分子有机物、 一些重金属离子和放射性物质等,还可以很好的改善淤泥的脱水性能。在水处理过程中,絮凝剂能有效的去除水中80% 90%的悬浮物和65% 95%的胶体物质,并能有效降低水中的CODcr。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泥水分离速度快、 可避免二次污染还能净化水质的河、湖底泥的泥水分离工艺。按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河、湖底泥的泥水分离工艺包含如下步骤a、混凝剂的配置在干净水体中加入Fecl3并搅拌均匀,控制Fecb的质 量百分比浓度为10 30%,备用;b、絮凝剂的配置在干净水体中加入聚丙烯酰胺(Polyscrylamide)并 搅拌均匀,控制聚丙烯酰胺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1 0.2%,备用;C、泥浆水导入先将被污染水体底部污泥搅动,使其在水体形成污泥悬 浮物,再将含有污泥悬浮物的污染水体泵入泥浆水管道内;d、 混凝步骤c的泥浆水管道出口端连接第一混合器的进口端,歩骤a 配置好的混凝剂通过混凝剂流入管道接入第一混合器,所述第一混合器为横 置的管状体,第一混合器的出口端连接混凝管道进口端,泥浆水管道的管径 与第一混合器的混合区内径之比为1: (1.5 3.5),泥浆水流经第一混合器所 用时间为3 5秒,泥浆水流经混凝管道所用时间为20~50秒,控制每吨泥浆 水的混凝剂固体用量为80~150g;e、 絮凝步骤d的混凝管道出口端连接第二混合器的进口端,歩骤b 配置好的絮凝剂通过絮凝剂流入管道接入第二混合器,所述第二混合器亦为 横置的管状体,第二混合器的出口端连接絮凝管道进口端,混凝管道的管径 与第二混合器的混合区内径之比为1: (1.5 3.5),泥浆水流经絮凝管道所用 时间为10 50秒,控制每吨泥浆水的絮凝剂晶体用量为10~25g。泥浆水管道、混凝管道与絮凝管道的管径相同。泥浆水在泥浆水管道内 的流速为1.5 3米/秒。本工艺的优势有下面两个方面 一、与传统的清淤相比有下列优势1、 占用场地小传统的清淤清上来的泥浆含水量大,占用场地大,时间长,造成城市周 围垃圾成山、蚊蝇滋生、环境污染的状况,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而本工 艺能使泥水迅速分离,余水回流入河湖或循环使用,占用场地小,时间短, 没有臭味,不会造成环境污染。2、 净化水质传统的清淤方式泥浆水四溢,余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而本工艺余水能够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排放回流入河湖或循环使用。3、 土壤的资源化利用(土壤的无害化)传统的清淤方式待淤泥干化后(自然干化或填加石灰、水泥等) 一般处 理方式是填埋,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经过本 工艺处理后的淤泥,可以作为有机肥的原料或直接作为景观用土或园林用土使用。二、与生活污泥的处理相比有下列优势1、 处理量大,己经形成工程化规模污水处理厂中生活污泥的处理处理量小,能耗大。而本工艺处理量大,日处理量一般可达15000m3己经形成工程化规模。2、 淤泥性质不同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泥要经过浓縮、消化、调制、脱水等几道工序, 而本工艺直接处理河湖底泥,工序简单。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河、湖底泥的泥水分离工艺包含如下步骤a、 混凝剂的配置在干净水体中加入Fecl3并搅拌均匀,控制Fecl3的质 量百分比浓度为10 30%,备用;b、 絮凝剂的配置在干净水体中加入聚丙烯酰胺(Polyscrylamide)并 搅拌均匀,控制聚丙烯酰胺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1 0.2%,备用;C、泥浆水导入先将被污染水体底部污泥搅动,使其在水体形成污泥悬 浮物,再将含有污泥悬浮物的污染水体泵入泥浆水管道内;d、 混凝步骤c的泥浆水管道出口端连接第一混合器的进口端,步骤a 配置好的混凝剂通过混凝剂流入管道接入第一混合器,所述第一混合器为横 置的管状体,第一混合器的出口端连接混凝管道进口端,泥浆水管道的管径 与第一混合器的混合区内径之比为1: (1.5 3.5),泥浆水流经第一混合器所 用时间为3 5秒,泥浆水流经混凝管道所用时间为20 50秒,控制每吨泥浆 水的混凝剂固体用量为80~150g;e、 絮凝步骤d的混凝管道出口端连接第二混合器的进口端,步骤b 配置好的絮凝剂通过絮凝剂流入管道接入第二混合器,所述第二混合器亦为 横置的管状体,第二混合器的出口端连接絮凝管道进口端,混凝管道的管径 与第二混合器的混合区内径之比为1: (1.5 3.5),泥浆水流经絮凝管道所用 时间为10-40秒,控制每吨泥浆水的絮凝剂晶体用量为10~25g。泥浆水管道、混凝管道与絮凝管道的管径相同。泥浆水在泥浆水管道内 的流速为1.5 3米/秒。 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是根据文秋里原理,泥浆水沿泥浆水管道到达第一混合器时,配置好的混凝剂通过混凝剂流入管道接入第一混合器,由于液流断面迅速扩大,由于阻 力变大,液流瞬间呈喷射状态然后速度减缓,出第一混合器到混凝管道时由 于直径又减小,速度瞬间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在第一混合器中混凝剂与泥浆 水充分混合。泥浆水流经混凝管道所用时间为20 50秒,使泥浆水和混凝剂充分反应 达到电中和与泥浆脱水的目的。然后泥浆水与絮凝剂到达第二混合器时同样 的原理使得泥浆水与絮凝剂充分混合,在絮凝管道中充分反应,由于絮凝剂 的吸附架桥作用使泥浆水中的泥浆絮凝成团,泥水迅速分离。在经过扬泥口 时,由于较大的运行速度,泥浆水喷射而出,从而真正达到泥水分离的效果。实施例1蠡河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本工程是集清淤、淤泥干化、淤泥资源化利用、生态修复于一体的综合 性政府工程。于2007年11月开工。清淤和淤泥干化是整个工程的第一歩。 该工程治理河道长度2Km,疏挖底泥约5万方。a、 混凝剂的配置在干净水体中加入Fecl3并搅拌均匀,控制Fecl3的质 量百分比浓度为15%,备用;b、 絮凝剂的配置在干净水体中加入聚丙烯酰胺(Poly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河、湖底泥的泥水分离工艺,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a、混凝剂的配置:在干净水体中加入Fecl↓[3]并搅拌均匀,控制Fecl↓[3]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0%~40%,备用; b、絮凝剂的配置:在干净水体中加入聚丙烯酰胺(Polyscrylamide)并搅拌均匀,控制聚丙烯酰胺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1~0.2%备用; c、泥浆水导入:利用绞吸式挖泥船或泥浆泵水力冲挖机组将河底淤泥稀释为10~20%含泥率的泥浆水然后泵入泥浆水管道。 d、混凝:步骤c的泥浆水管道出口端连接第一混合器的进口端,步骤a配置好的混凝剂通过混凝剂流入管道接入第一混合器,所述第一混合器为横置的管状体,第一混合器的出口端连接混凝管道进口端,泥浆水管道的管径与第一混合器的混合区内径之比为1∶(1.5~3.5),泥浆水流经第一混合器所用时间为3~5秒,泥浆水流经混凝管道所用时间为20~50秒,控制每吨泥浆水的混凝剂溶液用量为0.4~1.5Kg; e、絮凝:步骤d的混凝管道出口端连接第二混合器的进口端,步骤b配置好的絮凝剂通过絮凝剂流入管道接入第二混合器,所述第二混合器亦为横置的管状体,第二混合器的出口端连接絮凝管道进口端,混凝管道的管径与第二混合器的混合区内径之比为1∶(1.5~3.5),泥浆水流经絮凝管道所用时间为10~40秒,控制每吨泥浆水的絮凝剂溶液用量为5~25Kg。...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江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