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冷系统及具有其的冷藏运输车,其中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和蒸发器,还包括卸荷支路,所述卸荷支路与蒸发器支路并联,所述卸荷支路包括第一卸荷阀和与所述第一卸荷阀串联的第一节流元件,其中,所述蒸发器支路是指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节流部件串联形成的管路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制冷系统具有卸荷功能,在系统压力上升时可进行卸荷,以降低冷凝器侧的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制冷机组的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冷
,具体涉及一种制冷系统。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冷藏运输车。
技术介绍
冷藏运输车在工作中应最大可能地维持冷藏车厢内的温度稳定,以保证冷藏货物的保鲜程度。冷藏运输车在工作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或车辆运行状态的影响时容易出现制冷系统压力升高的情况。为避免制冷机组因系统压力过高而损坏,现有技术中的冷藏运输车的制冷机组中通常装有高压开关,以便在系统压力较高的情况下进行保护停机。例如,在夏季环境温度较高或者冷藏运输车采用低挡位上陡坡(负载较大、车速较慢)的情况下,系统压力会较高,非常容易触发高压开关而出现保护停机。频繁出现停机会导致冷藏车厢内温度出现波动,影响冷藏货物的品质,同时也影响制冷机组的可靠性。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冷藏运输车的制冷系统因压力较高而导致制冷机组损坏和/或保护停机的问题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的研究目标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现状,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其能实现卸荷功能,使系统冷凝器侧压力降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制冷系统,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和蒸发器,还包括卸荷支路,所述卸荷支路与蒸发器支路并联,所述卸荷支路包括第一卸荷阀和与所述第一卸荷阀串联的第一节流元件,其中,所述蒸发器支路是指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节流部件串联形成的管路段。优选地,所述卸荷支路还包括第二卸荷阀,所述第二卸荷阀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并联,并且所述第二卸荷阀的压力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一卸荷阀的压力设定值。优选地,所述卸荷支路还包括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串联,并且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节流程度小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节流程度。优选地,所述卸荷支路还包括第三卸荷阀,所述第三卸荷阀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并联,并且所述第三卸荷阀的压力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二卸荷阀的压力设定值。优选地,所述卸荷支路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节流元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串联,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流元件的节流程度小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节流程度。优选地,所述卸荷支路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四卸荷阀,所述至少一个第四卸荷阀中的每一个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流元件中的一个并联,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流元件中的每一个至多并联有一个第四卸荷阀;所述至少一个第四卸荷阀的压力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三卸荷阀的压力设定值。优选地,各所述节流元件为毛细管。优选地,各毛细管具有长度Li和管径Di,其中i为卸荷支路中各节流元件的顺序号,i=1~N,N为卸荷支路中毛细管的数目;其中,当N≥2时,Li≥Li+1,Di≤Di+1。优选地,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侧安装有高压开关,所述高压开关的压力保护值为B,其中,B大于任一卸荷阀的压力设定值。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冷藏运输车,其包括前面所述的制冷系统。本技术的制冷系统具有卸荷功能,在系统压力上升时可进行卸荷,以降低冷凝器侧的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制冷机组的损坏。本技术的优选方案能实现多级卸荷,使系统运行时冷凝器侧的压力平稳,同时提高制冷机组的可靠性。特别地,当制冷系统中包含高压开关时,本技术的制冷系统能有效防止因压力上升导致的制冷机组频繁停机的问题。本技术的冷藏运输车在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或车辆运行状态的影响而导致系统压力升高时,能够进行卸荷,特别是可以进行多级逐步卸荷,从而防止制冷机组出现频繁停机的现象,从而,一方面有效维持冷藏车厢内的温度稳定,保证冷藏货物的保鲜程度,另一方面保证制冷机组运行时冷凝器侧的压力平稳,提高制冷机组的可靠性。附图说明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技术的制冷系统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制冷系统在启动第一级卸荷时的原理示意图;图3为图1的制冷系统在启动第二级卸荷时的原理示意图;图4为图1的制冷系统在启动第三级卸荷时的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首先参见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其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2、节流部件3和蒸发器4。为减少系统高压所带来的不利之处,本技术的制冷系统中还包括卸荷支路,所述卸荷支路与蒸发器支路并联。其中,蒸发器支路是指包含蒸发器4的支路,也即所述蒸发器4和所述节流部件3串联形成的管路段。并且其中,所述卸荷支路至少包括第一卸荷阀601和与所述第一卸荷阀601串联的第一节流元件(优选毛细管)701。也即,本技术的制冷系统中,压缩机1的排气口与冷凝器2的一端连接,冷凝器2的另一端的连接分为两路,一路为蒸发器支路,其中例如依次串接有节流部件3和蒸发器4,另一路为卸荷支路,其中至少依次串接有第一卸荷阀601和第一节流元件701。当本技术的制冷系统在工作中出现系统压力升高时,由于卸荷支路的存在,可以在冷凝器侧的压力达到某一确定的值(例如第一卸荷阀的压力设定值)时进行卸荷,也即,通过第一卸荷阀601的开启,使得一部分冷媒沿着第一卸荷阀601和第一节流元件701返回压缩机1,从而降低冷凝器侧的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制冷机组的损坏。示例地,蒸发器4的出口端与气液分离器5的进口连接,卸荷支路的另一端也与气液分离器5的进口连接,最后气液分离器5的出口再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接。优选地,所述压缩机1的出口侧可以安装有高压开关8,所述高压开关8的压力保护值为B,所述第一卸荷阀601的压力设定值为A1,其中,A1<B。这样,在系统压力升高的过程中,高压开关8的动作晚于第一卸荷阀601,从而可达到在保护停机之前先降低冷凝器侧的压力的效果。也即,当系统压力升高时,在冷凝器侧的压力达到第一卸荷阀的压力设定值时,第一卸荷阀率先开启,使得一部分冷媒沿着第一卸荷阀601和第一节流元件701返回压缩机1,从而降低冷凝器侧的压力;此后,如果系统压力继续升高,直至达到高压开关8的压力保护值时,制冷系统还会保护停机,以避免制冷机组的损害。与现有技术中仅包括高压开关的制冷系统相比,卸荷支路的存在可以提前降低冷凝器侧的压力,从而减少保护停机的次数,有利于维持蒸发器侧的温度稳定,对于冷藏而言更为有利。优选地,所述卸荷支路还可以包括第二卸荷阀602,所述第二卸荷阀602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701并联,并且所述第二卸荷阀602的压力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一卸荷阀601的压力设定值。这样,在系统压力升高的过程中,第一卸荷阀601率先开启,使得一部分冷媒沿着第一卸荷阀601和第一节流元件701返回压缩机1,降低冷凝器侧的压力;此后,如果系统压力继续升高,当达到第二卸荷阀602的压力设定值时,第二卸荷阀602开启,使得一部分冷媒沿着第一卸荷阀601和第二卸荷阀602返回压缩机1,从而再次降低冷凝器侧的压力。可见,本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构成二级卸荷的制冷系统,并且可实现最大程度的卸荷,即至少一部分冷媒可以不经节流地直接返回压缩机。优选地,所述卸荷支路还可以包括第二节流元件(优选毛细管)702,所述第二节流元件702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701串联,并且所述第二节流元件702的节流程度小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701的节流程度。与前一种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仅增加了第二节流元件702,因而仍为二级卸荷的制冷系统。本实施方式的卸荷过程与前一种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冷系统,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和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卸荷支路,所述卸荷支路与蒸发器支路并联,所述卸荷支路包括第一卸荷阀和与所述第一卸荷阀串联的第一节流元件,其中,所述蒸发器支路是指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节流部件串联形成的管路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系统,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和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卸荷支路,所述卸荷支路与蒸发器支路并联,所述卸荷支路包括第一卸荷阀和与所述第一卸荷阀串联的第一节流元件,其中,所述蒸发器支路是指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节流部件串联形成的管路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荷支路还包括第二卸荷阀,所述第二卸荷阀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并联,并且所述第二卸荷阀的压力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一卸荷阀的压力设定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荷支路还包括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串联,并且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节流程度小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节流程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荷支路还包括第三卸荷阀,所述第三卸荷阀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并联,并且所述第三卸荷阀的压力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二卸荷阀的压力设定值。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荷支路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节流元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一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爱斌,郭瑞安,刘新昌,蒋开涛,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