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滤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14672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1 16: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介质滤波器,包括主腔体,设置于所述主腔体中的四个相邻的谐振器;每个所述谐振器包括设置于所述主腔体中的谐振单腔,以及设置于所述谐振单腔内的谐振柱;相邻的两个所述谐振单腔之间连通设置有耦合窗口,且其中一个所述耦合窗口处设置有飞杆组件;且其中两个相对的所述谐振单腔之间设置有一个调谐窗口,所述调谐窗口连通另外两个相对的所述谐振单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介质滤波器,能减少极点实现的复杂性且在通带两边同时实现高抑制,可适应介质滤波器小型化需求和高抑制指标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通信射频腔体器件的
,特别涉及一种介质滤波器。
技术介绍
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中,微波射频器件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滤波器作为一种基本的射频单元,其插入损耗、带外抑制、无源互调和功率容量等一系列指标对于整机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对滤波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插损、高抑制、高互调、低温漂,这也对滤波器的设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腔体介质滤波器由于采用了高Q值的陶瓷介质材料,所以很容易实现低插损,但带外高抑制指标和宽通带指标的实现较困难,在通带的两侧同时实现高抑制指标时就更加困难。所以宽带TE模介质滤波器对称极点的实现方式一直是设计的难点。传统技术中,TE模介质滤波器为了实现带外抑制,需要在三个相邻的介质腔之间设置窗口交叉耦合或者飞杆交叉耦合,分别在通带的左边或右边产生极点。当通带左右两侧同时有高带外抑制要求时,交叉耦合的数量会比较多。低插入损耗指标要求滤波器通路的腔体个数尽可能少;宽带强抑制滤波器中主耦合量和交叉耦合量较大,为了实现这些耦合量,谐振器之间的空间距离会比较近。数量较多且相互靠近的交叉耦合会造成另一个问题,这些极点之间容易相互串扰,造成极点减弱甚至抵消,当交叉耦合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时更加明显。而且,应用传统的带外抑制产生方法,为了在一个通带两边各产生一个传输极点,需要一个窗口交叉耦合和一个飞杆交叉耦合,占用的腔的个数至少为五个,体积较大,无法实现介质滤波器小型化需求和高抑制指标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介质滤波器,能减少极点实现的复杂性且在通带两边同时实现高抑制,可适应介质滤波器小型化需求和高抑制指标需求。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介质滤波器,包括主腔体,设置于所述主腔体中的四个相邻的谐振器;每个所述谐振器包括设置于所述主腔体中的谐振单腔,以及设置于所述谐振单腔内的谐振柱;四个所述谐振器分别为依次相邻的第一谐振器、第二谐振器、第三谐振器及第四谐振器;且所述第一谐振器包括第一谐振单腔,所述第二谐振器包括第二谐振单腔,所述第三谐振器包括第三谐振单腔,所述第四谐振器包括第四谐振单腔,相邻的两个所述谐振单腔之间均连通设置有耦合窗口,所述第一谐振单腔和所述第四谐振单腔之间设置有飞杆组件;且其中所述第一谐振单腔和所述第三谐振单腔之间、或所述第二谐振单腔和所述第四谐振单腔之间设置有一个调谐窗口。通过在主腔体中设置四个在谐振单腔中设置谐振柱而形成的谐振器,在相邻的两个谐振单腔之间设置耦合窗口,并在一个耦合窗口处设置飞杆组件,仅用一个飞杆组件就在通带两边分别产生了一个极点(对称极点),且占用的谐振单腔的个数为四个,比传统技术方式减少了一个谐振单腔,有利于介质滤波器的小型化。而且,当TE模介质滤波器带宽较宽时(如50MHz),由于带宽较宽,耦合量较大,导致左边极点弱而右边极点强的情况发生。为了加强左边极点,在飞杆组件的旁边新增一个调谐窗口,达到增强左侧极点的目的,使左右极点更加对称。使宽带TE模介质滤波器简单有效地实现对称极点方式,以适应介质滤波器小型化需求和高抑制指标需求。下面对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谐振器包括连接于所述主腔体上的腔壁,所述谐振单腔通过所述腔壁与所述主腔体围设形成,所述耦合窗口开设于相邻的所述腔壁上。进一步地,所述腔壁包括设置于相邻的所述谐振单腔之间的公共腔壁,所述耦合窗口开设于所述公共腔壁上;所述腔壁还包括分别设置于相对的两个所述谐振器上的中间腔壁,所述中间腔壁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公共腔壁连接,且所述调谐窗口形成于两个所述中间腔壁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谐振器和第四谐振器的所述腔壁均包括所述中间腔壁,所述调谐窗口形成于两个所述中间腔壁之间,且所述第一谐振器和第三谐振器通过所述调谐窗口连通。在第一谐振器与第四谐振器之间设置一个飞杆组件来实现通带两边对称的极点形式,从而实现通带两边的高抑制要求。第一谐振器与第三谐振器之间设置有调谐窗口,主要用于加强通带左侧的极点强度,使通带两边的极点更加对称,增强带外抑制。调谐窗口一般比较小,才能起到调谐的作用。进一步地,所述飞杆组件包括卡设于所述耦合窗口处的固定介质,以及固定于所述固定介质上的弧形飞杆,所述弧形飞杆两端分别伸入到两个所述谐振单腔内。弧形飞杆需要使用固定介质构成的紧固装置固定在主腔体内部。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介质包括与所述腔壁卡合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腔体卡槽,所述第一腔体卡槽与所述腔壁卡合,且所述第一固定部的顶侧开设有飞杆卡槽,所述飞杆卡槽与所述弧形飞杆卡合。这两个第一腔体卡槽可以将固定介质牢固的固定在两个谐振单腔间的腔壁上,而飞杆卡槽可牢固地将弧形飞杆与固定介质固定在一起,从而可以将弧形飞杆牢固地固定在腔壁上。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介质还包括盖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的第二固定部,所述弧形飞杆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腔体卡槽,所述第二腔体卡槽与所述腔壁卡合,且所述第二腔体卡槽与所述第一腔体卡槽对齐。将固定介质分为两部分,并利用第二固定部将弧形飞杆夹持压紧,保证弧形飞杆在主腔体内无法上下移动。进一步地,所述弧形飞杆包括卡接于所述飞杆卡槽中的紧固部,对称设置于所述紧固部两端的弧形部,连接所述弧形部和所述紧固部的过渡部。弧形飞杆包括两端的弧形部、中间的紧固部、连接弧形部和紧固部的过渡部三个部分,整个弧形飞杆一体设计,结构简单。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弧形部均伸入到一个所述谐振单腔中,并与相应的所述谐振柱同圆心设置。弧形飞杆一般位于两个谐振单腔的中点且左右对称,并使弧形部与谐振柱同心设置,以便获得更好的极点效果。进一步地,所述飞杆卡槽的深度与所述紧固部的厚度相同,所述飞杆卡槽的宽度与所述紧固部的宽度相同,所述飞杆卡槽的长度与所述紧固部的长度相同。这样可以保证弧形飞杆的紧固部与固定介质的飞杆卡槽过盈配合,使弧形飞杆与固定介质紧紧固定在一起,保证飞杆装配在主腔体内部以后无法转动或移动。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只需用一个弧形飞杆和调谐窗口就在通带两边产生了一对对称极点。调谐窗口可以加强通带左侧的极点,使通带两侧的极点更加对称。该方式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有利于介质滤波器的小型化。经过验证,一致性好,适合于批量生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介质滤波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介质滤波器的飞杆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介质滤波器的固定介质的第一固定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介质滤波器的固定介质的第二固定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介质滤波器的飞杆组件的弧形飞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介质滤波器设置飞杆组件时通路的传输/反射频率响应仿真曲线;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介质滤波器设置飞杆组件和调谐窗口时通路的传输/反射频率响应实测曲线。附图标记说明:100-主腔体,110-谐振器,112-谐振单腔,114-谐振柱,116-中间腔壁,120-耦合窗口,130-调谐窗口,200-飞杆组件,210-固定介质,212-第一固定部,2122-第一腔体卡槽,2124-飞杆卡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介质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腔体,设置于所述主腔体中的四个相邻的谐振器;每个所述谐振器包括设置于所述主腔体中的谐振单腔,以及设置于所述谐振单腔内的谐振柱;四个所述谐振器分别为依次相邻的第一谐振器、第二谐振器、第三谐振器及第四谐振器;且所述第一谐振器包括第一谐振单腔,所述第二谐振器包括第二谐振单腔,所述第三谐振器包括第三谐振单腔,所述第四谐振器包括第四谐振单腔,相邻的两个所述谐振单腔之间均连通设置有耦合窗口,所述第一谐振单腔和所述第四谐振单腔之间设置有飞杆组件;且其中所述第一谐振单腔和所述第三谐振单腔之间、或所述第二谐振单腔和所述第四谐振单腔之间设置有一个调谐窗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介质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腔体,设置于所述主腔体中的四个相邻的谐振器;每个所述谐振器包括设置于所述主腔体中的谐振单腔,以及设置于所述谐振单腔内的谐振柱;四个所述谐振器分别为依次相邻的第一谐振器、第二谐振器、第三谐振器及第四谐振器;且所述第一谐振器包括第一谐振单腔,所述第二谐振器包括第二谐振单腔,所述第三谐振器包括第三谐振单腔,所述第四谐振器包括第四谐振单腔,相邻的两个所述谐振单腔之间均连通设置有耦合窗口,所述第一谐振单腔和所述第四谐振单腔之间设置有飞杆组件;且其中所述第一谐振单腔和所述第三谐振单腔之间、或所述第二谐振单腔和所述第四谐振单腔之间设置有一个调谐窗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谐振器包括连接于所述主腔体上的腔壁,所述谐振单腔通过所述腔壁与所述主腔体围设形成,所述耦合窗口开设于相邻的所述腔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壁包括设置于相邻的所述谐振单腔之间的公共腔壁,所述耦合窗口开设于所述公共腔壁上;所述腔壁还包括分别设置于相对的两个所述谐振器上的中间腔壁,所述中间腔壁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公共腔壁连接,且所述调谐窗口形成于两个所述中间腔壁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谐振器和第四谐振器的所述腔壁均包括所述中间腔壁,所述调谐窗口形成于两个所述中间腔壁之间,且所述第一谐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海吴精强
申请(专利权)人: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