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复合干燥器的湿污泥焚烧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50275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有复合干燥器的湿污泥焚烧处理装置,由循环流化床焚烧炉炉膛、高温气固分离器、尾部烟道、热灰分配阀、污泥打散装置、复合干燥器、干燥器排气处理系统组成,将湿污泥的干化和焚烧集中在单一装置中进行,湿污泥在复合干燥器中完成干化后与循环灰一起返回炉膛焚烧,使湿污泥所含的大量水分不随炉膛高温烟气一起进入尾部烟道,而是随复合干燥器流化气体引出,减少了系统的热量损失;复合干燥器中设置有放热盘管,与尾部烟道中的管式换热器相连,引入烟气带出炉膛的热量,与高温循环灰一起作为湿污泥干化的热源,充分利用了焚烧炉的剩余热量。(*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废弃物(湿污泥)的处理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带复合干燥器的干化与焚烧相结合的湿污泥处理装置。技术背景污泥是污水处理后的固体残留物,污泥量约占污水处理量的3‰~5‰(以含水率97%计)。我国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量正在迅速增加,随着污水处理厂的不断兴建,必将产生更多的污泥。污泥的成分非常复杂,除含有大量的水分外,还含有普通有机质、难降解的有机物、多种微量元素、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重金属等成分。以焚烧为核心工艺的污泥处理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的要求。但是现有的污泥焚烧方法,大都要求先使用专门的设备对污泥进行干化等预处理后再进行焚烧,干化与焚烧在两套设备中完成,系统复杂;干化设备能耗大,运行成本高,安全性要求高;而且简单焚烧干化污泥,容易产生NOx,需在焚烧炉后配备脱氮装置;同时,由于污泥中含硫,还需在焚烧炉后配备脱硫装置。这使得污泥焚烧系统复杂、无害化处理成本高昂。直接向焚烧炉内添加未经干化的湿污泥进行焚烧,可以将污泥的干燥、焚烧甚至烟气的无害化处理等单元工艺集中在单一装置中同时进行,简化污泥焚烧处理工艺,降低处理成本;但湿污泥中所含的水分将随焚烧所产生的高温烟气一起排出炉膛,带走大量热量,因此需要加入大量辅助燃料才能达到能量平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复合干燥器的循环流化床湿污泥干化焚烧处理装置,该装置将污泥的干化和焚烧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在一体化装置中进行,湿污泥干化所需热量直接来自于污泥及辅助燃料的燃烧放出的热量,以及从烟气中回收的焚烧炉剩余热量,干化后的污泥在炉膛内焚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的带有复合干燥器的湿污泥焚烧处理装置,包括其上部依次连通的循环流化床焚烧炉炉膛1、高温气固分离器2)和尾部烟道3,以及热灰分配阀4、污泥打散装置5、复合干燥器6和由相连通的细粉分离器71、冷却器72、汽水分离器73和风机74组成的干燥器排气处理系统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灰分配阀4位于高温气固分离器2下方,其入口与高温气固分离器料腿21相连通,其出口分别与焚烧炉炉膛1和复合干燥器6相连通,其具体结构为在高温气固分离器料腿21正下方设置一竖直分流板402,该竖直分流板402两侧分别设置上部相通,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热灰分配阀第一进料室403和第二进料室405,所述竖直分流板402将分离器料腿21在所述第一进料室403和第二进料室405底面上的投影分成两个部分;还设置有第一出料室404和第二出料室406,所述第一出料室404和第二出料室406上部分别设有第一溢流口407和第二溢流口408,所述第一溢流口407和第二溢流口408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第一进料室403与第一出料室404底部通过第一水平孔409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料室404上部通过第一溢流口407与焚烧炉炉膛1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料室405与第二出料室406底部通过第二水平孔410相通;所述第一水平孔409和第二水平孔410顶端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竖直分流板402顶端不低于第一水平孔409顶端,且不高于第一溢流口407底端;所述第一出料室404、第一进料室403、第二进料室405和第二出料室406底面均设有带风帽的布风板,布风板的下方分别设置与所述第一出料室404、第一进料室403、第二进料室405和第二出料室406相对应的风室,风室通入流量可调节的流化风;所述第一出料室404与第二出料室406之间有平衡风管401相连通;所述复合干燥器6通过第二溢流口408与所述热灰分配阀4相连通,其具体结构为在复合干燥器6内设有相互平行的竖直入口隔墙605和折流隔墙606;所述入口隔墙605位于复合干燥器6内靠近热灰分配阀4的第二溢流口408处,所述折流隔墙606位于复合干燥器6中部,二者将复合干燥器6内部分为入口室601、直接换热室602、间接换热室603;所述入口室601上部与第二溢流口408相连通,所述入口室601与直接换热室602通过入口隔墙605分隔,其二者底部相通;所述直接换热室602与间接换热室603通过折流隔墙606分隔,其二者上部相通;所述入口室601、直接换热室602和间接换热室603的底面均设置带风帽的布风板,布风板下方分别设置与所述入口室601、直接换热室602和间接换热室603相对应的风室,风室通入流量可调节的流化气体;所述直接换热室602、间接换热室603内的流化气体为惰性气体或者经过冷却的焚烧炉烟气,其流化速度为0.4-1.5m/s;所述直接换热室602顶部靠近入口室601处设有湿污泥加入口609,所述间接换热室603顶部远离入口室601处设有排气口610;所述间接换热室603内布置有放热盘管608,所述折流隔墙606上端略高于放热盘管608上端,以免磨损放热盘管608;所述放热盘管608与尾部烟道3中的管式换热器31相连通,放热盘管608和管式换热器31内充有换热介质;所述污泥打散装置5为机械式或气力式污泥打散装置,通过湿污泥加入口609与复合干燥器6相连通;所述复合干燥器6远离第二逆流口408的一侧设有干污泥出口611和排气口610;所述干污泥出口611通过干污泥返料器612或第一螺旋给料机613与焚烧炉炉膛1相连通;所述干燥器排气处理系统7通过复合干燥器6的排气口610与复合干燥器6相连通;所述干燥器排气处理系统7的细粉分离器71的细粉出口通过细粉返料器711或第二螺旋给料机712与焚烧炉炉膛1相连通,将从干燥器排气中分离出来的污泥细粉送回焚烧炉炉膛1。所述干污泥出口611设置在复合干燥器6远离第二溢流口408的侧壁上,其底端与第二溢流口408底端等高,并通过干污泥返料器612与焚烧炉炉膛1相连通,将经过干化的污泥和冷却后的循环灰一起经干污泥返料器612送回焚烧炉炉膛1。所述干污泥出口611设置在复合干燥6间接换热室603底面远离入口室601的一端,并通过第一螺旋给料机613与焚烧炉炉膛1相连通,将经过干化的污泥和冷却后的循环灰一起经第一螺旋给料机(613)送回焚烧炉炉膛1。在所述复合干燥器6的间接换热室603内设置与入口隔墙605平行的出口隔墙607,分隔出出口室604,所述出口室604的底面设有带风帽的布风板,布风板下方设置与所述出口室604相对应的风室,风室内通入流量可调节的流化气体;所述由出口隔墙607分隔的间接换热室603与出口室604底部相通;所述干污泥出口611设置在所述出口室604的侧壁上,其底端与第二溢流口408底端等高,并与焚烧炉炉膛(1)相连通。所述竖直分流板402将分离器料腿21在第一进料室403和第二进料室405底面上的投影分成的两个部分的面积之比为0.25-4.0。所述干燥器排气处理系统7的风机74出口通过一流化气体管路741与复合干燥器6的直接换热室602和间接换热室603底部风室相连通。所述干燥器排气处理系统7的风机74出口通过一分支管路742与焚烧炉炉膛1相连通。所述细粉返料器711入口设有加沙口713。所述第二螺旋给料机712入口设有加沙口713。本技术的原理是在循环流化床焚烧炉旋风分离器分离下来的高温循环灰经热灰分配阀分配,一部分进入返料器直接返回炉膛,另一部分进入复合干燥器;含水率在60-9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复合干燥器的湿污泥焚烧处理装置,包括:其上部依次连通的循环流化床焚烧炉炉膛(1)、高温气固分离器(2)和尾部烟道(3),以及热灰分配阀(4)、污泥打散装置(5)、复合干燥器(6)和由相连通的细粉分离器(71)、冷却器(72)、汽水分离器(73)和风机(74)组成的干燥器排气处理系统(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灰分配阀(4)位于高温气固分离器(2)下方,其入口与高温气固分离器料腿(21)相连通,其出口分别与焚烧炉炉膛(1)和复合干燥器(6)相连通,其具体结构为: 在高温气固分离器料腿(21)正下方设置一竖直分流板(402),该竖直分流板(402)两侧分别设置上部相通,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热灰分配阀第一进料室(403)和第二进料室(405),所述竖直分流板(402)将分离器料腿(21)在所述 第一进料室(403)和第二进料室(405)底面上的投影分成两个部分;还设置有第一出料室(404)和第二出料室(406),所述第一出料室(404)和第二出料室(406)上部分别设有第一溢流口(407)和第二溢流口(408),所述第一溢 流口(407)和第二溢流口(408)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第一进料室(403)与第一出料室(404)底部通过第一水平孔(409)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料室(404)上部通过第一溢流口(407)与焚烧炉炉膛(1)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料室 (405)与第二出料室(406)底部通过第二水平孔(410)相通;所述第一水平孔(409)和第二水平孔(410)顶端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竖直分流板(402)顶端不低于第一水平孔(409)顶端,且不高于第一溢流口(407)底端;所述第一出料室(404)、第一进料室(403)、第二进料室(405)和第二出料室(406)底面均设有带风帽的布风板,布风板的下方分别设置与所述第一出料室(404)、第一进料室(403)、第二进料室(405)和第二出料室(406)相对应的风室,风室通入流量可调节的流化风;所述第一出料室(404)与第二出料室(406)之间有平衡风管(401)相连通;所述复合干燥器(6)通过第二溢流口(408)与所述热灰分配阀(4)相连通,其具体结构为:在复合干燥器(6)内设有相互平行的竖直入 口隔墙(605)和折流隔墙(606);所述入口隔墙(605)位于复合干燥器(6)内靠近热灰分配阀(4)的第二溢流口(408)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清刚那永洁贠小银高鸣包绍麟孙运凯贺军矫维红王东宇马人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