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处理设备及其吸收塔、废气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478636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5 1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废气处理设备及其吸收塔、废气处理方法,涉及吸收塔设备技术领域。吸收塔包括塔体,塔体内设有隔板以将塔体内空间分隔成上塔空间和下塔空间;上塔空间内设有二效吸收塔内件,且上塔空间设有二效气体入口、二效液体入口、排气出口和用于将进行二效吸收后的降液排出的降液液体出口;下塔空间内设有一效吸收塔内件,下塔空间设有一效气体入口、用于将上塔空间排出的降液液体引入的降液液体入口、用于与二效气体入口连通的一效气体出口;塔釜,塔釜与下塔空间中位于一效吸收塔内件背离上塔空间的一侧连通,塔釜设有废液排出口。上述设备避免了液泛现象,能够多次充分利用并节约吸收剂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吸收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吸收塔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废气处理设备及其吸收塔、废气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在国内化工吸收、洗气、除尘、增湿、催化等生产过程中,吸收塔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设备。传统吸收塔多采用气下液上的逆流操作,空塔喷淋吸收或在塔内安装塔板、填料等内件增强吸收效果;但气液逆流形式的吸收塔具有明显的缺点:当气液通量过大时,会发生液泛现象,严重时会发生淹塔,液泛会极大的影响了吸收效果,降低生产效率。因此,气液逆流吸收塔往往因避免液泛的发生将气液通量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气液通量的减小极大降低了吸收塔设备的处理能力,因此往往为了达到要求的处理能力,需要增大吸收塔设备尺寸,而这无疑又增加了生产成本。而气液同时在塔内自上而下的并流吸收塔则可以避免气液逆流吸收时会液泛,同时气液并流对含尘气体的处理也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气液并流因其传质动力较低,在相同处理能力的情况下,虽然设备尺寸小,阻力能耗低,但吸收传质效果不如气液逆流吸收塔。并且不管是气液逆流还是气液并流,吸收剂均不可能对废气进行彻底吸收,往往吸收废液还具有较好的吸收能力即被当作废液排出。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在气液并流吸收塔的基础上研发一种高效并流吸收塔设备,在保证吸收效果的同时,又能够充分利用并节约吸收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气处理设备及其吸收塔、废气处理方法,同时避免了气液逆流吸收塔液泛,气体流速小,塔身尺寸大和普通气液并流吸收塔的吸收效果不理想的缺点,并且节约了吸收剂的用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吸收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收塔,应用于废气处理设备,包括:塔体,所述塔体内设有隔板以将所述塔体内空间分隔成用于二效吸收的上塔空间和用于一效吸收的下塔空间;所述上塔空间内设有二效吸收塔内件,且所述上塔空间中位于所述二效吸收塔内件背离所述下塔空间的一侧设有二效气体入口和二效液体入口,所述上塔空间位于所述二效吸收塔内件朝向所述下塔空间的一侧设有排气出口和用于将进行二效吸收后的降液排出的降液液体出口;所述下塔空间内设有一效吸收塔内件,所述下塔空间中位于所述一效吸收塔内件朝向所述上塔空间的一侧设有一效气体入口和用于将所述上塔空间排出的降液液体引入的降液液体入口,所述下塔空间中位于所述一效吸收塔内件背离所述上塔空间的一侧设有用于与二效气体入口连通的一效气体出口;塔釜,所述塔釜与所述下塔空间中位于所述一效吸收塔内件背离所述上塔空间的一侧连通,所述塔釜设有废液排出口。进一步地,所述塔釜设有循环液体出口,且所述下塔空间中位于所述一效吸收塔内件朝向所述上塔空间的一侧设有用于与所述循环液体出口连通的循环液体入口。进一步地,所述一效吸收塔内件为穿流式塔板或填料,和/或,所述二效吸收塔内件为穿流式塔板或填料。进一步地,所述一效气体出口和所述排气出口分别在塔体内端设有丝网除沫器。进一步地,所述二效液体入口和所述降液液体入口分别在塔体内端设有液体分布器;当吸收塔存在循环液体入口时,所述循环液体入口在塔体内端设有液体分布器。进一步地,所述液体分布器为排管式液体分布器;或者,所述液体分布器为喷嘴式液体分布器;或者,所述液体分布器为莲蓬头式液体分布器。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废气处理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中提供的任一种所述的吸收塔,其中,还包括:用于储存吸收剂的储液箱;与所述一效气体入口连接的进气管路,连接所述一效气体出口和所述二效气体入口的输气管路,与所述排气出口连接的排气管路;连接所述储液箱和所述二效液体入口连接的进液管路;连接所述降液液体出口和所述降液液体入口的降液管路;与所述废液排出口连接的排液管路;设于所述进液管路上用于给液体增压的第一水泵;设于所述进气管路上用于给气体增压的引风机;用于控制管路中流体流量的阀门。进一步地,当吸收塔包括循环液体入口和循环液体出口时,还包括:连接所述循环液体出口和所述循环液体入口的废液循环管路;设于废液循环管路用于给液体增压的第二水泵;用于控制废液循环管路中流体流量的阀门。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采用第二方面中提供的任一种废气处理设备的废气处理方法,包括:废气经进气管路进入下塔空间,与下塔空间中吸收剂并流通过下塔的一效吸收塔内件一效吸收后,经输气管路送至上塔空间,与上塔空间中吸收剂并流通过上塔的二效吸收塔内件二效吸收后,流至上塔底部,最后经排气管路排出。进一步地,所述的废气处理方法还包括:吸收剂在下塔空间中与一效吸收后的气体进行二效吸收后,流至塔釜,经废液循环管路在下塔空间内构成循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废气处理设备及其吸收塔、废气处理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收塔,应用于废气处理设备,塔体内设有隔板以将塔体内空间分隔成用于二效吸收的上塔空间和用于一效吸收的下塔空间,可节省大量制作吸收塔的材料,并且节省空间,可用率高。每效吸收中气液采用同向并流流动,无液泛现象发生。废气自一效气体入口进入用于一效吸收的下塔空间,上塔空间中二效吸收后的吸收剂从降液液体出口输送到降液液体入口,进而废气和二效吸收后的吸收剂进入下塔空间进行一效吸收,一效吸收后的吸收剂废液流入塔釜,一效吸收后的中间气自一效气体出口输送到二效气体入口,进入二效吸收的上塔空间,新鲜的吸收剂输送到二效液体入口,一效吸收后的中间气和二效液体入口进入的新鲜的吸收剂在上塔空间进行二效吸收。二效吸收后的气体经排气出口排出吸收塔;二效吸收后的吸收剂从降液液体出口输送到降液液体入口,依次循环利用,流入塔釜的吸收剂废液自废液排出口排出吸收塔。新吸收剂吸收低浓度的废气,吸收过废气的二效吸收后吸收剂进入一效吸收的下塔空间吸收高浓度的废气,实现了吸收剂的多次充分利用,需补充的新吸收剂量较少,可用率高,提高了吸收效率,节约了吸收剂的用量,降低了成本。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收塔用于脱硫除尘,脱硫效率可达到90%-99%,除尘效率可达到95%-99%,液气比可达到30L/m-3,工作时压力降为500-2000Pa。与气液逆流脱硫除尘塔相比,塔径尺寸减少30%-60%,塔高降低20%-50%。与单效吸收塔相比,吸收剂用量节约30%。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不带废液循环的吸收塔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废液循环的吸收塔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不带废液循环的废气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废液循环的废气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上塔空间;101-二效吸收塔内件;102-二效气体入口;103-二效液体入口;104-排气出口;105-降液液体出口;123-液体分布器;124-丝网除沫器;200-下塔空间;201-一效吸收塔内件;202-一效气体入口;203-降液液体入口;204-一效气体出口;211-循环液体入口;300-隔板;400-塔釜;401-废液排出口;411-循环液体出口;500-储液箱;600-进气管路;601-输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废气处理设备及其吸收塔、废气处理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收塔,应用于废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塔体,所述塔体内设有隔板(300)以将所述塔体内空间分隔成用于二效吸收的上塔空间(100)和用于一效吸收的下塔空间(200);所述上塔空间(100)内设有二效吸收塔内件(101),且所述上塔空间(100)中位于所述二效吸收塔内件(101)背离所述下塔空间(200)的一侧设有二效气体入口(102)和二效液体入口(103),所述上塔空间(100)位于所述二效吸收塔内件(101)朝向所述下塔空间(200)的一侧设有排气出口(104)和用于将进行二效吸收后的降液排出的降液液体出口(105);所述下塔空间(200)内设有一效吸收塔内件(201),所述下塔空间(200)中位于所述一效吸收塔内件(201)朝向所述上塔空间(100)的一侧设有一效气体入口(202)和用于将所述上塔空间(100)排出的降液液体引入的降液液体入口(203),所述下塔空间(200)中位于所述一效吸收塔内件(201)背离所述上塔空间(100)的一侧设有用于与二效气体入口(102)连通的一效气体出口(204);塔釜(400),所述塔釜(400)与所述下塔空间(200)中位于所述一效吸收塔内件(201)背离所述上塔空间(100)的一侧连通,所述塔釜(400)设有废液排出口(40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收塔,应用于废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塔体,所述塔体内设有隔板(300)以将所述塔体内空间分隔成用于二效吸收的上塔空间(100)和用于一效吸收的下塔空间(200);所述上塔空间(100)内设有二效吸收塔内件(101),且所述上塔空间(100)中位于所述二效吸收塔内件(101)背离所述下塔空间(200)的一侧设有二效气体入口(102)和二效液体入口(103),所述上塔空间(100)位于所述二效吸收塔内件(101)朝向所述下塔空间(200)的一侧设有排气出口(104)和用于将进行二效吸收后的降液排出的降液液体出口(105);所述下塔空间(200)内设有一效吸收塔内件(201),所述下塔空间(200)中位于所述一效吸收塔内件(201)朝向所述上塔空间(100)的一侧设有一效气体入口(202)和用于将所述上塔空间(100)排出的降液液体引入的降液液体入口(203),所述下塔空间(200)中位于所述一效吸收塔内件(201)背离所述上塔空间(100)的一侧设有用于与二效气体入口(102)连通的一效气体出口(204);塔釜(400),所述塔釜(400)与所述下塔空间(200)中位于所述一效吸收塔内件(201)背离所述上塔空间(100)的一侧连通,所述塔釜(400)设有废液排出口(4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塔釜(400)设有循环液体出口(411),且所述下塔空间(200)中位于所述一效吸收塔内件(201)朝向所述上塔空间(100)的一侧设有用于与所述循环液体出口(411)连通的循环液体入口(21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效吸收塔内件(201)为穿流式塔板或填料,和/或,所述二效吸收塔内件(101)为穿流式塔板或填料。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效气体出口(204)和所述排气出口(104)分别在塔体内端设有丝网除沫器(124)。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效液体入口(103)和所述降液液体入口(203)分别在塔体内端设有液体分布器(123);当吸收塔存在循环液体入口(211)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猛张少峰刘燕张伟王丽瑶王璐莎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