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后加载支架及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68556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0 2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向后加载支架及工装,包括水平设置的支架底杆,支架底杆上设有支架立杆和支架斜杆,支架立杆的上端和支架斜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支架斜杆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至少两个高度调节孔,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两个支架组成一个加载工装,测试时将座椅的座垫绑定在座椅固定杆上,座椅的靠背绑定在靠背固定杆上,如此座椅上下皆被固定,测试时座椅位置不易偏移,座椅固定杆的高度可调如此可适应不同高度的座椅,支架固定杆、座椅固定杆和靠背固定杆上分别设有对应的支架间距调节孔,如此便可调整两个支架之间的相对距离以适应不同宽度的座椅,本设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检测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向后加载支架及工装。
技术介绍
汽车座椅的头枕又称为靠枕,它是为提高汽车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而设置的一种辅助装置,车辆受到冲击时,头枕可防止乘员头部向后方移动,缓解颈部受伤。在座椅生产装配过程中,需要将座椅的头枕安装在座椅靠背上,这个过程实际就是将头枕的头枕杆置入靠背上的头枕导套中。为了对人员提供良好的保护,头枕需要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在汽车座椅出厂前每个座椅都要检测座椅头枕强度进行检测,目前国内的汽车座椅的头枕强度测试装置,测试时机器调试复杂,耗时长,整个过程无法匹配制造工厂实际生产需求,且价格普遍较高投资较大,占地面积大,一个测试装置只能适用一种规格的座椅,对不同宽度、高度的座椅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测试时座椅高度可调的向后向加载支架及工装。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向后加载支架,其关键在于:包括水平设置的支架底杆,该支架底杆上设有支架立杆和支架斜杆,所述支架立杆的上端和所述支架斜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架斜杆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至少两个高度调节孔。采用本技术方案支架底杆、支架立杆和支架斜杆组成三角形的支架,三角形结构稳定,进行加载测试时不易变形,另外还可通过高度调节孔调节绑定的座椅位置以适应不同高度的座椅。作为优选:上述高度调节孔靠近所述支架斜杆的下端。绑定座椅时座椅上端的位置一般不变,主要通过调整下部的绑定位置来适应不同高度座椅。上述支架底杆、支架立杆和支架斜杆首尾相连形成直角三角形。采用此设计不使用时可将支架靠墙放置,不占空间。一种向后加载工装,其关键在于:包括两个所述的向后加载支架,两个所述向后加载支架正对设置,两个所述向后加载支架的支架立杆之间连接有支架固定杆,两个所述向后加载支架的支架斜杆之间连接有座椅固定杆,该座椅固定杆分别通过两个座椅杆固定螺栓与对应的支架斜杆上的高度调节孔连接。采用本技术方案两个支架组成一个加载工装,结构简单实用,测试时将座椅绑定在座椅固定杆上,并可通过调节座椅固定杆的位置来适应不同高度的座椅。作为优选:在所述支架固定杆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至少三个第一支架间距调节孔,其中任意两个所述第一支架间距调节孔内穿设有支架杆固定螺栓,所述支架杆固定螺栓与对应的支架立杆连接。采用本设计通过在不同的第一支架间距调节孔内插设支架杆固定螺栓即可调整两个支架的相对位置以适应不同宽度的座椅。上述座椅固定杆上与所述第一支架间距调节孔对应设有第二支架间距调节孔,两个座椅杆固定螺栓穿设在对应的第二支架间距调节孔内。采用本方案座椅固定杆的高度可调,同时也能适应不同宽度的座椅。上述支架固定杆共两个,两根所述支架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向后加载支架的支架立杆固定连接。采用本设计通过两个支架固定杆来固定支架,两个支架之间固定更牢固、稳妥。两个所述向后加载支架的支架斜杆之间设有靠背固定杆,在该靠背固定杆上与所述第二支架间距调节孔对应设有第三支架间距调节孔,在第三支架间距调节孔内穿设靠背杆固定螺栓。采用本设计可将座椅的靠背绑定在靠背固定杆上,如此座椅上下皆被固定,测试时座椅位置不易偏移。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两个支架组成一个加载工装,测试时将座椅的座垫绑定在座椅固定杆上,座椅的靠背绑定在靠背固定杆上,如此座椅上下皆被固定,测试时座椅位置不易偏移,座椅固定杆的高度可调如此可适应不同高度的座椅,支架固定杆、座椅固定杆和靠背固定杆上分别设有对应的支架间距调节孔,如此便可调整两个支架之间的相对距离以适应不同宽度的座椅,本设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一个测试装置能使用多种规格的座椅,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后向加载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后向加载工装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向后加载支架,包括水平设置的支架底杆1,该支架底杆1上设有支架立杆2和支架斜杆3,所述支架立杆2的上端和所述支架斜杆3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架底杆1、支架立杆2和支架斜杆3首尾相连形成直角三角形,所述支架斜杆3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四个高度调节孔31,所述高度调节孔31靠近所述支架斜杆3的下端,相邻所述高度调节孔31的间距相等。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一种向后加载工装,包括两个实施例1所述的向后加载支架,两个所述向后加载支架正对设置,两个所述向后加载支架的支架立杆2之间连接有支架固定杆4,两个所述向后加载支架的支架斜杆3之间连接有座椅固定杆5,该座椅固定杆5分别通过两个座椅杆固定螺栓与对应的支架斜杆3上的高度调节孔31连接。在所述支架固定杆4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至少三个第一支架间距调节孔41,其中任意两个所述第一支架间距调节孔41内穿设有支架杆固定螺栓,所述支架杆固定螺栓与对应的支架立杆2连接,所述支架固定杆4共两个,两个所述支架固定杆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向后加载支架的支架立杆2固定连接。所述座椅固定杆5上与所述第一支架间距调节孔41对应设有第二支架间距调节孔51,两个座椅杆固定螺栓穿设在对应的第二支架间距调节孔51内,两个所述向后加载支架的支架斜杆3之间设有靠背固定杆6,在该靠背固定杆6上与所述第二支架间距调节孔51对应设有第三支架间距调节孔61,在第三支架间距调节孔61内穿设靠背杆固定螺栓。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所述支架固定杆4的两端分别设有四个第一支架间距调节孔41,相邻所述第一支架间距调节孔41的间距相等,所述座椅固定杆5的两端分别设有四个所述第二支架间距调节孔51,相邻所述第二支架间距调节孔51的间距相等,所述靠背固定杆6的两端分别设有四个所述第三支架间距调节孔61,相邻所述第三支架间距调节孔61的间距相等。使用时根据座椅的宽度,调整两个所述述向后加载支架之间的间距,然后将支架杆固定螺栓、背杆固定螺栓和座椅杆固定螺栓分别穿设在对应的第一支架间距调节孔41、第二支架间距调节孔51和第三支架间距调节孔61内并通过锁紧螺母固定,两个所述述向后加载支架、支架固定杆4、座椅固定杆5和靠背固定杆6共同组成后向加载工装,然后将座椅的座垫抵靠在所述座椅固定杆5上,座椅的靠背斜靠在靠背固定杆6上,并通过靠背固定夹具将座椅夹持在向后向加载工装上,另外座椅的头枕上可设有头枕夹具,对该头枕夹具施加载荷即可对头枕的强度进行测试。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技术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向后加载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设置的支架底杆(1),该支架底杆(1)上设有支架立杆(2)和支架斜杆(3),所述支架立杆(2)的上端和所述支架斜杆(3)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架斜杆(3)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至少两个高度调节孔(3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向后加载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设置的支架底杆(1),该支架底杆(1)上设有支架立杆(2)和支架斜杆(3),所述支架立杆(2)的上端和所述支架斜杆(3)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架斜杆(3)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至少两个高度调节孔(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向后加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孔(31)靠近所述支架斜杆(3)的下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向后加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底杆(1)、支架立杆(2)和支架斜杆(3)首尾相连形成直角三角形。4.一种向后加载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权利要求1-3项任一项所述的向后加载支架,两个所述向后加载支架正对设置,两个所述向后加载支架的支架立杆(2)之间连接有支架固定杆(4),两个所述向后加载支架的支架斜杆(3)之间连接有座椅固定杆(5),该座椅固定杆(5)分别通过两个座椅杆固定螺栓与对应的支架斜杆(3)上的高度调节孔(31)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志洪张开详张鹏李丽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延锋江森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