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与水自动混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4847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臭氧与水自动混合器,包含一具有一管壁、一出水通道、一进气通道的管体、二装设于该管壁上的水感应单元,及一具有一顶壁的阻流环件,该出水通道具有一与一水源连通的进水段、一与该进水段连通的低压段,及一与该低压段连通而可供该阻流环件装设的混合出水段,该进水段与该低压段的孔径是互朝另一者递减,该进气通道的两端是分别连通于该进水段与该低压段之间及与一臭氧源连通,以使臭氧可被吸入该低压段内,当所述水感应单元被该混合出水段内的水流导通时,可控制驱动该臭氧源供应臭氧,当所述水感应单元之间断路时,可控制该臭氧源停止供应臭氧,该阻流环件可使该水源的水流暂蓄于该混合出水段内,然后再经该顶壁的出水孔流出。(*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混合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自动将臭氧与水流混合然后输出的臭氧与水自动混合器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使一臭氧产生机所产生的臭氧可与自来水混合,一般是借由将该臭氧产生机的一排气管插置于一容器内,而使其产生的臭氧与该容器内的自来水混合。虽然,利用该臭氧产生机可将臭氧输送至该容器的自来水内,而使臭氧与自来水混合,但是,此种混合方式不但混合效果不佳(大部份的臭氧会逸散),且混合前更要先将自来水装填于该容器内,才能进行后续的混合,因此,利用该臭氧产生机来获得含有臭氧的臭氧水的操作并不是相当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臭氧与水自动混合器,可自动将臭氧与水流均匀混合输出,而便于使用者获得含有臭氧的臭氧水。本技术的臭氧与水自动混合器,可与一水源及一臭氧源连接使用,该混合器包含一管体、二水感应单元,及一阻流环件。该管体具有一管壁、一由该管壁所围绕界定出的出水通道,及一形成于该管壁上的进气通道,该出水通道具有一可与该水源连通的进水段、一与该进水段连通的低压段,及一与该低压段连通的混合出水段,该进水段与该低压段的孔径是互朝另一者递减,该进气通道的其中一端是连通于该进水段与该低压段之间,该进气通道的另一端可与该臭氧源连通,当该水源的水流从该进水段流动至该低压段时,该臭氧源供应的臭氧可经该进气通道而被吸入该低压段内,而与该水源的水流混合。所述水感应单元分别装设于该管壁对应该出水通道的混合出水段的位置上,而可分别与该混合出水段连通,当所述水感应单元被该水源流动至该混合出水段内的水流导通时,可控制驱动该臭氧源供应臭氧,而,当所述水感应单元之间断路时,可控制该臭氧源停止供应臭氧。该阻流环件装设于该出水通道的混合出水段内,该阻流环件具有一呈凸面状而朝所述水感应单元凸出的顶壁,该顶壁具有多数个出水孔,该阻流环件可使该水源的水流暂蓄于该混合出水段内,然后再经所述出水孔流出。由此,本技术不但可自动将臭氧与水流均匀混合输出,且可便于使用者获得含有臭氧的臭氧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臭氧与水自动混合器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剖视图;图2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阻流环件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装设于臭氧产生机的壳体内的局部组合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前述以及其它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明白。参阅图1、2、3,本技术臭氧与水自动混合器的一较佳实施例,可与一水源100及一臭氧源200连接使用,在本实施例中,该水源100为一水龙头,而该臭氧源200则为一臭氧产生机,该混合器包含一管体10、二水感应单元20、一阻流环件30,及一滤网件40。该管体10具有一管壁11、一由该管壁11所围绕界定出的出水通道12、一形成于该管壁11上的进气通道13,及数间隔设置于该管壁11的内周面上的扰流板14。该出水通道12具有一可与该水源100连接并呈截头圆锥状的进水段121、一与该进水段121相对设置并呈截头圆锥状的低压段122、一连接于该进水段121具有最小孔径的一端与该低压段122具有最小孔径的一端之间的连接段123,及一与该低压段122具有最大孔径的一端连接的混合出水段124,该进水段121与该低压段122的孔径是互朝另一者递减。该进气通道13的其中一端连通于该进水段121与该低压段122之间,该进气通道13的另一端可与该臭氧源200连通,且在本实施例中,该进气通道13的中心线对正于该连接段123与该低压段122的连接处。所述扰流板14位于该低压段122与该混合出水段124内。所述水感应单元20,分别装设于该管壁11对应该出水通道12的混合出水段124的位置上,而可分别与该混合出水段124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感应单元20均为可与该臭氧源200电连接的感应接点(电路连接并非本申请的技术重点,所以图式中未示出)。当所述水感应单元20被该水源100流动至该混合出水段124内的水流导通时,可控制驱动该臭氧源200供应臭氧,相反地,当所述水感应单元20之间断路时,可控制该臭氧源200停止供应臭氧。该阻流环件30装设于该出水通道12的混合出水段124内,该阻流环件30具有一呈凸面状而朝所述水感应单元20凸出的顶壁31,及一与该顶壁31周缘连接并朝相反于所述水感应单元20的方向延伸出的周壁32。该顶壁31具有数个可供水流流通的出水孔311,该周壁32也具有数个间隔设置而可供水流流通的出水孔321。该滤网件40装设于该管壁11底端,而邻近该混合出水段124,该滤网件40具有多数可供水流流出的滤孔41。由此,如图3所示,当使用者打开该水源100(即水龙头),而使流动至该混合出水段124内的水流导通所述水感应单元20时,所述水感应单元20可控制驱动该臭氧源200(即臭氧产生机)供应臭氧;同时,在水流从该进水段121经该连接段123流动至该低压段122的过程中,当水流流经该连接段123与该低压段122的连接处时,由于水流的流速增加可导致压力降低,因此,在该低压段122内会形成低压状态,而使该臭氧源200供应的臭氧可经该进气通道13而被负压吸入该低压段122内,而与水流混合;同时,当水流经该连接段123、该低压段122喷流至该混合出水段124内时,由于该阻流环件30的顶壁31可阻挡水流直接喷出该混合出水段124的底开口,因此,当水流冲激该顶壁31时,水流会先向外幅射扩散然后再经所述出水孔311、321流动至该滤网件40,如此,该阻流环件30即可使水流在流出过程中暂蓄于该混合出水段124内。而,当水流暂蓄于该混合出水段124内时,即可阻隔外界空气破坏该低压段122内的低压状态,并可增加水流与臭氧在该混合出水段124内的停留时间,而使水流与臭氧混合得更加均匀,此外,当水流暂蓄于该混合出水段124内时,所述扰流板14更可使水流产生扰流的现象,而可进一步使水流与臭氧混合均匀。如此,当使用者打开该水源100后,即可马上获得混合效果良好而从该滤网件40的滤孔41流出的臭氧水,而,当使用者关闭该水源100时,也可同步控制该臭氧源200停止供应臭氧。经以上的说明,可再将本技术的优点归纳如下一、本技术与以往利用臭氧机将臭氧输送至容器的自来水内混合而获得臭氧水的方式相比,本技术除了可供使用者获得混合效果更好的臭氧水之外,操作上更是相当方便,即,使用者利用本技术产生臭氧水时,不但不需另外先准备容器,且所有的操控也可只借由开关该水源100而完成,而不需麻烦地分别开关水龙头与臭氧产生机。二、本技术的阻流环件30可使水流在流出过程中暂蓄于该混合出水段124内,如此,不但可阻隔外界空气破坏该低压段122内的低压状态,而使臭氧可被顺畅地吸入该低压段122内,也可增加水流与臭氧在该混合出水段124内的停留时间,而可使水流与臭氧混合得更加均匀,此外,当水流暂蓄于该混合出水段124内时,所述扰流板14更可使水流产生扰流的现象,而可进一步使水流与臭氧混合均匀。三、本技术可借由所述水感应单元20控制该臭氧源200启动与否,因此,当使用者打开该水源100时,本技术即可自动将水流与臭氧均匀混合。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图3中本技术是装设于该臭氧源(即臭氧产生机)的壳体内,但是,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臭氧与水自动混合器,与一水源及一臭氧源连接使用,其特征在于该混合器包含:一管体,具有一管壁、一由该管壁所围绕界定出的出水通道,及一设置于该管壁上的进气通道,该出水通道具有一可与该水源连通的进水段、一与该进水段连通的低压段,及一与该低压段连通的混合出水段,该进水段与该低压段的孔径是互朝另一者递减,该进气通道的其中一端连通于该进水段与该低压段之间,该进气通道的另一端与该臭氧源连通;二水感应单元,分别装设于该管壁对应该出水通道的混合出水段的位置上,而可分别与该混合出水段连通;一阻流环件,装设于该出水通道的混合出水段内,该阻流环件具有一呈凸面状而朝所述水感应单元凸出的顶壁,该顶壁具有数个出水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颂杰赖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玉山屋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普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