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气气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4848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溶气气浮装置,至少包括有气浮反应室和连通于气浮反应室的原水入口、溶气水入口,所述的原水入口设置于所述气浮反应室的上部,而溶气水入口设置于所述气浮反应室的下部。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溶气气浮装置,能够增加气浮过程中微气泡与悬浮物的接触时间,从而增大气浮分离的速度,提高气浮装置的出水水质。(*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治理设备,具体地讲是一种高效增程溶气气浮装置
技术介绍
气浮装置是采用气浮法进行固-液或液-液分离的装置,其主要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微气泡,使其与水中密度接近于水的固体或液体杂质微粒粘附,形成密度小于水的气浮体,在浮力的作用下上浮到水面形成浮渣,从而实现固-液或液-液分离。该种气浮装置可用于进行水处理,它对分离比重近似于水的油类、纤维、悬浮固体、藻类、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等非常有效。现有的气浮装置按照产生微气泡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电解气浮装置、散气气浮装置和加压溶气气浮装置三种,而其中的加压溶气气浮装置因一系列优点成为目前常用的气浮装置。其主要特点是,(1)水中的空气溶解度大,能提供足够的微气泡,可满足不同要求的固-液分离,确保去除效果;(2)经减压释放后产生的气泡粒径小(10-150um),粒径均匀,微气泡在气浮池中上升速度很慢,对池水扰动较小,特别适用于絮体松散、细小的固体分离。该溶气气浮装置一般是在气浮池底部设置原水入口和溶气水入口,在气浮池中,从溶气水入口进入气浮池的加压溶气水从加压状态被减压到一个大气压而产生微气泡,该微气泡与从原水入口进入的向上流动的原水进行相同方向的流动,该原水中上升的悬浮物与上升的气泡同向接触,使气泡与悬浮物粘着,成为有一定速度的颗粒,颗粒被上浮到表面由刮渣机刮走,从而完成对原水中悬浮物的清除。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对原水采用现有的上述溶气气浮装置进行处理后,水中的油、纤维等杂质仍然很高。其主要原因是在上述溶气气浮装置中,原水和用于产生气泡的溶气水均是从气浮池的底部进入气浮池的,微气泡与原水中的悬浮物在上升过程中相接触,微气泡与悬浮物的接触时间比较短,造成气泡附着效果比较差,一部分不能被气泡附着的悬浮物会产生沉淀,或者滞留在水中,随着出水流出,降低了气浮装置的出水水质。基于上述原因,现有气浮装置的除油率一般只能达到80%左右。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溶气气浮装置,来克服现有溶气气浮装置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溶气气浮装置,增加气浮过程中微气泡与悬浮物的接触时间,从而增大气浮分离的速度,提高气浮装置的出水水质。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解决,一种溶气气浮装置,至少包括有气浮反应室和连通于气浮反应室的原水入口、溶气水入口,所述的原水入口设置于所述气浮反应室的上部,而溶气水入口设置于所述气浮反应室的下部。这样,在气浮反应室中,原水向下流动而溶气水产生由下向上的微气泡,使原水和微气泡逆向接触,微气泡与原水中的絮体能够进行反复的碰撞粘附,有效延长了接触时间,提高了气浮分离效果。优选地,所述的原水入口可设置于所述气浮反应室的顶部。优选地,所述的溶气水入口可设置于所述气浮反应室的底部。进一步,可于所述的气浮反应室的原水入口和溶气水入口之间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阻流元件,来阻碍原水和溶气水的流动,从而增加原水与溶气水产生的微气泡的接触时间,提高分离效果。所述的阻流元件可为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阻流板,其分别设置于气浮反应室相对侧壁,并从该相对侧壁相对延伸交错设置。本技术的溶气气浮装置包括有一气浮池,该气浮池内设有高度低于气浮池高度的溢流堰,该气浮池由溢流堰分隔,于溢流堰一侧形成为所述的气浮反应室,而于溢流堰的另一侧形成一污水槽,该污水槽下部设有污水管,该污水管通过污水泵连接于污水池,从而可通过污水泵将污水槽的污水排出到污水池中。本技术的原水入口可通过原水输入管连接于一原水水源,该原水输入管上串设有原水泵,所述原水水源与原水泵之间的管路上并接有用于计量和投入絮凝剂的絮凝剂计量泵。在本技术中,气浮反应室下部还可设有产水出口,该产水出口通过一产水管连接于一清水池,在该产水管上串设有一产水泵,用于将气浮反应室中产生的清水引出。本技术的溶气水入口可通过一溶气水输送管连接于水源,该溶气水输送管上串设有气水混合泵,于所述气水混合泵与溶气水入口之间串接有气液分离罐。这样,本技术可利用气水混合泵的搅拌功能和气液分离罐的调节容器效果,将难以溶解于水中的空气进行充分的混合和溶解,同时进行压送,大大缩短了搅拌工艺,结构简单,溶解效率高,比传统的装置容易操作和控制,可明显增大气浮分离速度和提高出水水质。上述的气水混合泵的入口端可直接连接于所述的产水管,由该产水管中的水构成所述形成溶气水的水源,形成对气浮装置处理后的水的循环利用。下面仅举一组试验数据,来说明一下利用本技术的上述结构的效果。经实验,在加压溶气水0.54Mpa,进水泵的过泵流量为600L/H,产水泵的过泵流量为1400L/H,气水混合泵的过泵流量为800L/H,絮凝剂加入量为50ppm的情况下,经本技术的溶气气浮装置处理后,产水管中的出水含油指标为 由以上实验数据可知,本技术的气浮装置的出水除油率高达95%以上,远远高于现有溶气气浮装置的除油率,大大提高了气浮装置的出水质量。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溶气气浮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的气浮池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溶气气浮装置,至少包括有气浮反应室11和连通于气浮反应室11的原水入口12、溶气水入口13,所述的原水入口12设置于所述气浮反应室11的上部,而溶气水入口13设置于所述气浮反应室11的下部。这样,在气浮反应室11中,从原水入口12进入的原水自上向下流动,而从溶气水入口13进入的溶气水在释放后产生的由下向上的微气泡,从而使原水和微气泡逆向接触,微气泡与原水中的絮体能够进行反复的碰撞粘附,有效延长了接触时间,提高了气浮分离效果,使气浮装置的出水除油率高达95%以上。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子,如图2所示,所述的原水入口12可优选设置于所述气浮反应室11的顶部,而所述的溶气水入口13可优选设置于所述气浮反应室11的底部,从而增加原水和微气泡的逆流流程,增加它们的接触时间,提高气浮分离效果。如图1、图2所示,可进一步于所述的气浮反应室11的原水入口12和溶气水入口13之间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阻流元件14,来阻碍原水和溶气水的流动,从而进一步增加原水与溶气水产生的微气泡的接触时间,提高分离效果。如图2所示,所述的阻流元件14可为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阻流板,其分别设置于气浮反应室11相对侧壁,并从该相对侧壁相对延伸交错设置,以对自上向下流动的原水起到较好的阻流作用。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溶气气浮装置可包括有一气浮池10,该气浮池10内设有高度低于气浮池高度的溢流堰15,该气浮池10由溢流堰15分隔,于溢流堰15一侧形成为所述的气浮反应室11,而于溢流堰15的另一侧形成一污水槽16。这样,在气浮反应室11中,经一段时间反应后,原水中的杂质与微气泡结合后浮于水面,在水面上形成污水层。当污水层积聚一定程度后,多余的污水溢过高度低于气浮池10的溢流堰15,汇集到污水槽16中。如图1所示,该污水槽16下部可设有污水管20,该污水管20通过污水泵21连接于污水池22,从而可通过污水泵21将污水槽16内的污水排出到污水池22中。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原水入口11可通过原水输入管30连接于原水水源31,于该原水输入管30上设有原水泵32,在所述原水水源31和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溶气气浮装置,至少包括有气浮反应室和连通于气浮反应室的原水入口、溶气水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原水入口设置于所述气浮反应室的上部,而溶气水入口设置于所述气浮反应室的下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亮杨海云
申请(专利权)人:中蓝膜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